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江南的春雪      鲁涛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江南的春雪      鲁涛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江南的春雪      
鲁涛
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子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脱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并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又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稀稀拉拉,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雪烟俱净,山水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雪虽然下得不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江南的春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春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
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小题1:“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  为什么看到眼前的雪,作者仿佛到了“梦幻般的童真年代”?
(2)作者在文中引述一则王子猷的逸闻趣事,其用意何在?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3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作者理想中的丰收是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朦胧的天空,漫天的飞雪,苍茫的大地因雪而娇媚。在这样的静谧的氛围下,人们不再烦躁和不安,行走都成了多余的打搅。
小题1:(1)雪曾给儿时的我带来生活的乐趣。雪的洁白、晶莹剔透、纯正和儿童时代的纯真相似。
(2)用这个小故事说明“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这一观点,同时增添了文章的内蕴。
小题1:答案一:线索是雪,作者以时间为序,先写汹涌的雪子,再写芦絮般的雪花,然后写雪停了,雪融化了。雪贯穿了全文。
答案二:线索是雪,作者先写了自然的雪,然后过渡到写心灵的雪,意思逐层推进。
答案三:线索是雪,雪让人们想起了远逝的梦幻般的童年,雪给人带来了宁静,雪给人们带来了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
小题1:人应该陶冶自己的情操,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追求一种自然、纯洁、洒脱的美好境界。
解析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看  树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
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
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
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小题1: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4分)
小题2: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的感受。(8分)
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小题3: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  】【  】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小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小题1: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5分)
小题2: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6分)
小题3: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的源发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出现了商品交换后,人们就萌生了经济活动的伦理思考。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集中体现为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辨。理学大师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首先儒家提倡“义以为上”。儒家认为,义与利在价值上并非相等,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具有至上性。故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儒家提倡要“见利思义”。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现代学者张岱年认为,儒家义利之辩,就是把义看作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儒家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故张岱年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论称之为“内在的价值论”。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以维护小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汉书》云:“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抑商”,从本质上看,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史记》记载: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俭,即节省、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即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等含义。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为美德,以奢侈浪费为耻辱,并把“勤”、“俭”视为“治生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靡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关系到国家和百姓的富裕、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节选自迟成勇《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形成于夏代出现商品交换之时;它集中体现在重义轻
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三个方面。
B.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特别重视义利之辩。儒家认为,义的价值要高于利的价值,
甚至认为义是当然之则,应该“义以为上”。
C.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是重农抑商,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小
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
D.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基本价值取向是崇俭黜奢。其中,“俭”含有“节省、不浪
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辩被宋朝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是“儒者第一要义”。儒家认为,义具有至上
性,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儒家观点认为,因为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重“义”,而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
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所以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论”。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农业,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
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
D.中华民族一向把奢侈浪费看成是耻辱,而把勤俭抬升到人的“品德”的高度,并
把它视为“治生之道”。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义和利是矛盾的,冲突的。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以金钱来衡
量人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儒家的“义利观”。
B.“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从秦汉到唐
宋明清,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C.《史记》记载的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就是一种“抑商”的手段,“抑商”
的本质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国家和百姓能否富裕起来、生产和经济能否得到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和政权是否
巩固,都在于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面,也包括
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
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更需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长,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很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处于“交集中”的“是什么”,有两类:一类反善、反伦理,就决不能做;一类不反善、不反伦理,就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因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础性的研究。对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
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着“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都在实践之中,即杰出的科技大师与卓越的文艺大师,乃至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
科学与人文,既彼此密切相关,又相互明显区别,即“和而不同”。相关,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补;区别,相异,表明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的发展,以求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有开放的形象思维,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小题1:关于“科学”“人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B.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有价值的、符合伦理的就是善,否则就不善。
C.科学是保证国家民族进步富强、不受异化的必要条件。
D.人文是求善,而求善的前提是要合乎“真”,人文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有可能越搞越糟。
小题2:关于科学和人文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是什么”,人文是“应该是什么”,二者是共生互动的,就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
B.科学和人文都是要在实践中探索、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科学揭示自然规律,人文揭示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规律。
C.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就是说二者互相关联,但又有明显区别,因此能够互补,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
D.科学有科学的基础与精神,人文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否则就是残缺的,不利于个人、国家、民族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杂交,是反伦理的,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必须坚决反对;而克隆人类似克隆羊,从医学上说,为了人类健康允许试验。
B.某地沙漠种树的事例,说明做事光求善愿望不行,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讲究科学,否则就会好心办了坏事。
C.“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意即有些人的精神思想,虽不科学,但不反善、不反科学,例如正当的宗教信仰,应允许存在;有的反善、反科学,比如邪教,就必须禁止。
D.科学人文互动互补,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优秀的思维品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开放的形象思维的结合,更须二者互动互补才能产生。
小题4:请为本文加一个标题。(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人。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写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姓名,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会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的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司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小题1: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稿,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稿起死回生。
小题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6分)
小题3: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8分)
小题4:、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