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叫声“李大囡”106人答应景洪一400余人村庄106名妇女同名村民25年第一次见到户口本□ 首席记者 戴振华   通讯员 黄志荣外界的人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叫声“李大囡”106人答应景洪一400余人村庄106名妇女同名村民25年第一次见到户口本□ 首席记者 戴振华   通讯员 黄志荣外界的人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叫声“李大囡”106人答应
景洪一400余人村庄106名妇女同名
村民25年第一次见到户口本
□ 首席记者 戴振华   通讯员 黄志荣
外界的人进入村寨张口呼喊“李大囡”时,立刻会有大到82岁,小到16岁的106名女性跑出来“一呼百应”,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4名女性都同名“李大囡”,这样闻所未闻的趣事就发生在景洪市勐旺乡的瑶族村寨大龙山。更为有趣的是,这个人口为453人的村寨,竟然还有3个“张学友”、8个“张柏芝”。
记者探访
一家人4个名叫“李大囡”
记者昨日由景洪驱车6个小时,来到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家族村寨。随行的景洪市公安局民警一进入村寨,便立刻召集村民排队领取户口本和身份证。按照相片上的模样一个一个仔细核对清楚后,民警将户口本和身份证一一发到村民手中。
“过去全村人都没有户口,更没有见过身份证。”村民小组长李金华告诉记者,这个村寨的村民全是1984年从墨江县文武乡自发搬迁来的瑶族,25年来全村人没有一个村民有户口,跟外界也少有接触。加上语言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全村没一个人在结婚前有名字。结婚后,按惯例男子就取名为“李老大”、“李老二”,女子就跟着男方被称为“李大囡”。因此累积至今,全村已经有106名已婚妇女同名“李大囡”。
现在,不仅村里家家都有“李大囡”,而且有的一个家庭里就有3个以上的“李大囡”。“最多的是村民李六家。”李金华说,李六82岁的奶奶、42岁的妻子、24岁的女儿和19岁的儿媳,4人全都名叫“李大囡”。
特事特办
公安局为村民办落户
李金华和村民的说法,记者在勐旺派出所得到了证实。与这个村寨打了20多年交道的勐旺派出所老所长罗正明介绍,由于这个村的村民一直没有户口和身份证,村民结婚也不领结婚证,男方只需将女方领回家同居后请亲戚朋友吃上一顿饭,就算正式夫妻了。因为没有户口,这个村寨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就成了一个难题,村民李定学夫妇就连续生下了9个女儿。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村民发现户口和身份证的必要性。如今村民们除了因为没有身份证无法出远门外,林业和农业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需要发放给他们的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款项,已经累计达20余万元放在账户上,却因为办不到银行户头无法拨付给他们。
李金华说,因为已经在这里定居了20多年,近年来当地政策也承认他们属于勐旺乡的村民,但由于全村人从墨江搬迁赤来时没有办过任何迁移手续,私自离开户口所在地20余年后,墨江也无法落实他们的身份问题。尽管近年来他们一直找有关部门反映,但始终因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落户的相关政策,户口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今年公安局开会部署,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大龙山的村民办理登记落户手续。
重新取名
村里出了8个张柏芝
罗正明对记者说,由于全村已婚妇女都使用“李大囡”这个名字,而未婚的男女村民都没有名字,因此登记落户时要求村民重新取名。但令户籍民警没有想到的是登记的第一天,村民报上来的名字除了一个“张宇”,3个“张学友”和8个“张柏芝”外,尽是“老疙瘩”之类的名字。无奈之下,派出所只好发动民警来给村民们取名字。
“我一个人就取了100多个名字。”罗正明说,那一段时间他们挖空心思给村民们取名字,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正规的取名公司。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景洪市公安局通过3个月时间的努力,终于帮这个“黑人黑户”了25年的村寨所有村民上了户口,并帮适龄的村民办理了第二代身份证。这也意味着,这个村寨的村民过去所有涉及户口和身份证问题带来的烦恼都迎刃而解,而全村有106个“李大囡”的时代也将就此成为历史。
小题1:这篇通讯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篇通讯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试分条概括。(4分)
小题3:这则通讯反映了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家族村寨怎样的历史问题?试分条概括。(4分)
小题4:请你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谈谈这篇通讯的社会意义。(6分)
答案

小题1:(4分)形象地交代了这则通讯基本的新闻事实;(2分)抓住了新闻事件中最新奇的元素,有利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2分)
小题1:(4分)(1)用三个小标题统领所有材料,显得行文清晰流畅。(2分)(2)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分别按照顺叙和倒叙的方式在三部分中交互闪现,有利于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2分)
小题1:(4分)(1)自发搬迁,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与外界少有接触。(2分)(2)语言和文化水平低,没有名字,或用同名。(2分)
小题1:(6分)(1)从现实的角度看,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自豪感以及对政府部门为百姓着想、特事特办的赞美之情。(3分(2)从历史的角度看,村寨的历史遗留问题长时间没能得到解决,令人深思,提醒政府部门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急百姓之所急,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9分)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
异数
那天,她和我安静地躺在床上聊天。
她说,我是一个异数。
我说,我也是。
不是吗?在小时候,她总是和别人玩不到一块,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她学习不好,她沉默寡言,她没有漂亮的新裙子,她因为长得难看,大合唱时独自坐在班级凳子上,她孤单地看同学们上台,那时,她说,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看三毛写文章,看到她写到孤单时让人心惊。
没有玩伴,自己把自己关起来,被老师画过黑眼圈之后就成为了异数,自闭症,很多年不出门……现在读起来,内心悲哀,遍野幽咽。所有孤单的人,都曾经是异数,与主流、与大多数,格格不入。
但这造就深度与光芒。
总是会想起卡夫卡。
一个人,孤单的与社会隔绝,与世人隔绝。我们感觉到他的异数之美,整个人仿佛被时间架着,往前奔,留下一路刀削斧刻的印迹——卡夫卡的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孤单与寂寞。
偏偏是那种不敢深看的光一层层降临了。
我记得上大学时,我一个人穿过正午的阳光,穿过安静的走廊,一直走到楼顶。
楼顶上有许多晾晒的被子,我站在被子中间,突然会泪流满面。
那些眼泪,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所失,是为什么呢?为时间的流逝吗?时间,它真是个坏东西,它主宰我的内心成为了异数,让我拿起一支笔,在陈年绣线的时间被面上,绣着这无法说出的孤寂。
哦,请原谅我喜欢这孤寂。
就让我当一个异数吧——不是均码状态,我不曲意逢迎,我不媚颜取悦,“没理由跟过来的水莲,只为我一个人,发出暗香。”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泪水总是会在内心里涌动。
哥白尼被***死的时候,还在坚持着自己。他妖言惑众吗?认定太阳是核心,地球围着它转——这几百年之后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真理,却以最恐怖的异数被灭亡,哥白尼一定嘲笑过人类的无知,可是,无知却是主流,是大多数,是盲从!
不,我绝不盲从。绝不!
当异数多好。是自己的,是少数的,看似柔弱,实则决绝!
纯粹,偏执,不会和世界打成一片,不会其乐融融,异数,要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就是一个过分!是的,过分!
不,不妥协,决不妥协!甚至连安宁也放弃了——我要安宁干什么?动荡,从来给文字最新鲜的力量,内心越是动荡,越是呈现出一种异数的光芒。
程乃珊曾提过张爱玲,她的婆婆与张爱玲曾是同学,就读于上海那家贵族学校,提起张爱玲,她婆婆说,“并不起眼,不和人来往,不说话,人缘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她即使成名了,亦不和人来玩,一生的朋友,只一个叫炎樱的黑胖女孩子,两个人是看一眼就天地洞开的那种,甚至她的婚姻,也只有炎樱在场,看到她写下:愿岁月静好。
其实,最映衬内心的光辉一定是纯粹的。
在她发给我的短信中,有一句让我眼泪泛滥——“经过复杂艰难世事考验的纯真才更珍贵,打铁的人叫淬火。而世间,这叫异数的历经磨难。”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雪域圣王,端坐在布达拉宫受万众敬仰,然而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的却是五彩斑斓、如影随形的缠绵,是情、是爱显现在了这枚通体透明的琉璃珠上。
他是异数,写下如此动人情诗一首首,在我们念着“曾虑多情损梵行,人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时,却并不知,为这情意缠绵的诗他所付出的代价,在25岁那年金睛路途中被害,从此,彻底走到自己孤单的路上。
在爱情上,爱德华八世也是异数——谁肯为爱情放弃王位?李隆基长生殿如此爱杨玉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了李家江山大业,还是在马嵬坡前,赐了一条白绫给缠绵深爱的女子。但是爱德华八世,却真的收山而去,从此远离大英帝国,在法国终老,与她日日相伴。这个异数,成为爱情中的经典。
坚定地成为一个异数吧——对于一个文字的灵魂而言,没有比成为一个异数更必要的事情了。“宁肯媚晚凉,清风匝地随。”这随时随地的悲戚和惆怅,对于文字而言,就是绸缎上最浓烈的花朵,散发出的幽香呀,是那一朵没理由跟过来的莲吗?
(摘自2010年《散文百家》第9期)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类型的异数?请分点简要说明(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六世达赖”之事,请分析这些叙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在结尾处表示,自己要“坚定地成为一个异数”,你赞成他的这种选择与人生态度吗?请表明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一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之一道路的引申。
小题3:为什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4分)
小题4: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五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阃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 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五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问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连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在当夸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 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遗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问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D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存的一项是       (   )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井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 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棼序。
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选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十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十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走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把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十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井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谊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拉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谊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十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也不需要让总部采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本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连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非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克分地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在巴菲特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辜上升,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善于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B.资本市场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因此巴菲特也经常犯错误,不过他很善于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正确决策。
C.巴菲特充分信任属下,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以充分的自由,因此无需管理,公司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公司忠诚尽力。
D.文中写通用电气公司对属下采用高压、高控管理,使得高级管理层不得不做很多的管理工作,这与巴菲特的管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论证了后者的正确性.
E.本文围绕”真实的沃伦·巴菲特”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巴菲特作为一个企业***带领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成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原因。
小题2: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这句话的理解。(6分)
小题4: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