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转 身李汉荣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转 身李汉荣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
“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时也自然
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
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
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
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6分)
①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②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3)第④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8分)
答案

(1)CE
(2)①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
②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3)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
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4) “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
解析
C项,错在“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应是“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E项,错在“形象地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小题1: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6分)
小题2: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6分)
小题3: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核辐射,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早期核辐射主要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伤破坏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后期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人类历史上关于核辐射的惨痛记忆已经太多……2011年3月14-1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核电站相继发生爆炸,形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事态的发展目前仍在关注之中。
小题1:关于核辐射的理解,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辐射被称为电离辐射,可分为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前者带电,后者不带电。
B.原子核从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就是核辐射。
C.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都存在***伤性。
D.核辐射有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这两种射线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小题2:关于核爆炸所释放的早期核辐射***伤破坏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核辐射可能从裂变产物中释放,也可能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是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
B.早期核辐射对人员造成的损伤程度与他们的吸收剂量成正比例,只要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以上剂量照射便会发生急性放射病。
C.电子器件同样不能抵抗早期核辐射。高剂量率核辐射作用会造成它们的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
D.早期核辐射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并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光学玻璃变暗等。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核辐射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它们对人没有危害,一点也不用害怕。
B.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所以我们进入核辐射污染地区时,应该要用手帕、毛巾捂住口鼻,戴眼镜、手套和穿靴子都可以有效防止放射性污染。
C.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此时,日本乃至全世界各国都应该深刻反思核电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D.一旦发生核爆炸或核泄漏,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各国必须一致抵御核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绿色能源的研发才是唯一出路。
小题4:根据原文简要回答:从产生的源头来看,核辐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所造成的危害有什么不同?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幸运之神的礼物
韩晓玲
我失业了,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总之,我心里烦透了,我手中还捏着那六把与我先前的工作有关的钥匙,看见它,我更烦。我该怎么处理它们呢?扔掉!我果断地作出决定,让他们和我一起倒霉吧。很轻松地一甩手,伴着清脆而又碎裂式的一声,我丢掉了它们,也丢掉了我曾经满心喜爱的工作。
我颓丧地回到家中,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像丧家犬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躲在里面,什么人也不想见,甚至永远也不想出来。幸好家里没有人,此刻颓丧的只有我一个人。
“叮咚!……叮咚!……叮咚”谁这么讨厌,按了这么久门铃,还不死心,得,不要耽误了什么要紧事,否则我的霉就倒得更大了。
“谁啊?”我半开着门说。
“请问……”一个捡垃圾的老妇,一身脏兮兮的衣服,拎着半袋废品。那满脸的皱纹此时也令人生厌。
“不在!”我砰地关上了门。哎!幸运之神,你就不能光顾我一下吗?哪怕一下下也好啊!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干嘛安排一个捡垃圾的老妇来刺激我呢?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欲哭无泪地呆了48小时,思想快要决堤。
还是出去走走,工作不会从我房顶上降落,何况我的房顶完好无损。我慢慢走出家门,尽量避免碰到熟人,可是,“愈欲之,愈反之”,用这句话来概括我的近况大概最合适不过了。
然而,我意外地发现,很多人都在对同一件事怨声载道,我家楼上的小杨问我:“大概也没错过你家吧。这两天啊,有一个捡垃圾的老妇,几乎把我们宁静小区搞得鸡犬不宁。差不多每家人家的门都让她敲过了,拿着六个钥匙,说是要找失主,这本来是件好事,应该拥护、配合不是?可是,挨家挨户会影响……”
钥匙,六个!我猛然一惊。
“她现在在哪里?”我打断小杨的话,火一样地窜出这句话。
“干什么啊?”小杨很诧异。
“告诉我啊。”我很着急。
“我怎么知道!”
我开始沿街寻找她,努力回忆着她的模样,然而,一天徒劳。
我没吃晚饭就睡在床上,家里只有我一人。“叮咚!……叮咚!……叮咚” 又会是谁?
我打开门,一个脸上皱纹斑驳的老妇站在门外,显然是劳累过度,她的背已经有点佝偻。这次她似乎已经没有力气说话,用右手擎起一小串钥匙。
“是我的!……进来……进来喝口水吧。”我近乎失语。      
她爽朗地笑了,露出大银牙:“不用了,终于找到了!”她如释重负,“我在楼下捡到的,已经两天了,六个钥匙的嘞,我想丢的人一定很着急的,也肯定就在这附近。找到就好了,我走了噢。”
“谢谢你!”我想说的,可这几个字却哽咽在了我心口。
她一步一步地向楼下走去,向垃圾箱走去……
我转身回到房间,坐到电脑旁,开始写我的个人简历……
——《写作》2011第一期(有少量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复杂,但却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暗示了“我”的思想变化,令人回味。
D.小说以“一串钥匙”为线索展开情节,有较深的意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小题2:开头说“为什么工作才一年的我会失业?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但透过本文的描述,“我”失业的原因至少有哪些?试概括说明。(6分)
答:                                                                   
 
                                                                          
小题3:捡垃圾的老妇有哪些特点?她对情节结构、对“我”这一人物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的标题“幸运之神的礼物”有怎样的寓意?(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小题2: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3分)
小题3: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帛画唐卡
在藏区流行着一种画在布上的宗教画,这种卷轴画藏语称之为唐卡。对藏传佛教僧人来说,唐卡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在佛殿里,众多唐卡夹杂在经幡、宝盖和彩带之间,从梁枋漫垂而下,对殿堂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
在我国,画在丝织品或布面上的画被称为“绢本”。佛教兴起后,帛画遂被大量注入佛教题材,如佛、菩萨、天王、力士像以及说法画、经变画等。藏传佛教的帛画在唐宋时已有,到了明代,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考证,现今最早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萨迦南寺,约诞生于10世纪的五代时期,早期的唐卡几乎全是正方形,以后则是长方形的了。到了明清两代。藏区的唐卡数量明显增多。唐卡的长度通常在二至三尺之间。由于画幅的局限,不便反映宏大的场景,故而绘制佛、度母、本尊和护法神的供像就成为唐卡的侧重点,这类唐卡约占总数的80%。按惯例,唐卡中间有一尊大佛像。或是表情温和地坐在莲花座上,或面目狰狞被烈火包围,四角有树木、花卉和云彩。不过,也有以连环画的形式把多幅画面连起来的叙述佛和高僧们的生平的唐卡,如最常见的《佛本生记》就是用100块唐卡连成的。
在藏区有许多绘制唐卡的僧俗艺匠。而且,一些著名高僧也常是丹青好手。由于唐卡是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唐卡创作视为一种公德,因此,每幅唐卡都是潜心之作,绝少粗制滥造。唐卡的构图繁复,在神佛之外还要画一些莲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画师必须按照规定去做,不能随心所欲。
唐卡的制作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加工画布。先把白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软化布质,然后铺在木板上,用石块反复磨压,再涂刷一层掺有滑石粉的胶。经过处理的画布柔软平滑,不露布孔。第二步是勾画构图。画师先用炭笔落帛起稿,然后用颜料着色,再用纯金碾磨的汁勾线,完成画面。第三步是整理装裱。在画布周边镶以锦缎边饰,在画布上下贯穿木轴,在画布表面罩上一层半透明的丝绸幔子。经过活佛念经加持。有时在画布背面盖上活佛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幅可以卷起带在身边的卷轴画制作完毕。绘制一幅精致的唐卡,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唐卡除彩绘外,还有刺绣、提花等制作工艺。最珍贵的帛画为缂丝像,它是用金线织成的。这种手工生产的佛像帛画过去多为朝廷赏赐用,在这些缂丝佛像的背面,往往有达赖或班禅左手掌的印记,是异常罕见的工艺品。唐卡是寺院的庄严之物,每个殿堂和僧舍都挂着数量不等的唐卡,而一些匠心独具的作品被人们珍藏传世。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唐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卡”一词来自于藏语,它是指一种流行于藏区的画在布上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卷轴画。
B.众多唐卡对佛殿起着十分重要的装饰作用,故它是藏传佛教僧人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物品。
C.现今保存的最早的唐卡,大约诞生于五代时期。早期的唐卡都是正方形,以后则改为了长方形。
D.唐卡的长度一般在二至三尺之间,其侧重点是绘制佛、度母等供像,并不追求反映宏大的场景。
小题2:下列关于唐卡制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白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软化布质,然后用石块磨压,刷胶,使画布柔软平滑、不露布孔。
B.画师用炭笔在画布上画出草稿,然后为草稿着上颜色,再用金汁勾线,完成勾画构图。
C.画师需在画布周边镶以锦缎边饰,四周用木头固定,在表面罩上一层半透明的丝绸幔子。
D.装裱好的画布经活佛念经加持,有时在背面盖上活佛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副唐卡才算完成。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部分唐卡都绘制神佛像,一部分唐卡则以连环画的形式将多幅画面连起来叙述佛和高僧们的生平。
B.唐卡是膜拜的对象,艺匠们把唐卡创作视为一种公德,画师必须按照规定去绘制,不允许自由发挥。
C.最珍贵的唐卡是金线织成的缂丝像,背面常常有达赖或班禅左手掌的印记,是极为难得的工艺品。
D.在藏区,“绢本”即唐卡,其构图十分复杂,在佛像之外还有莲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