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半 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的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半 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的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半 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的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为贵,一直没有舍得买,他答应媳妇如果给自己生个儿子,就亲自给买。如今儿子有了,他却拿到了下岗证。住院生孩子的费用是他积攒的私钱,也差不多用光了。男子汉,吐个唾沫就是个坑。他决定实现妻子的愿望。
  这个周末,他谎称去上班,早早的就去了超市。往常工厂里的这个时间也正是他车间忙碌的时候,他会把一切工作安排得很紧凑,然后挨个的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今天的他和那时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地点换了,角色也换了,虽然也来回的看每件商品和来往的人。这次他督察的目标是内衣部的售货员。他希望她打盹或者心不在焉,哪怕象厂子里那些偷懒的女工们似的聊天也好。一群少妇靠近了内衣部,他也跟着靠近了,并且用那安装了十来年螺丝的手,很机灵的就把一粉色胸罩装进了怀里,转身找了个角落,卸去了拧在内衣上的紧扣,一切顺利而自然。他有些兴奋了,多日来,老婆眼里无能的他今天也可以风光一次了。肯给媳妇花260元买个内衣,这在四邻街坊是让媳妇露脸的事,那些看不起他在厂子上班的,责怪媳妇找错了男人的长舌妇们,眼红吧。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他简直有些飘飘然。
  出口处,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这时,和自己并肩的女人拔腿跑得没有了人影。他慌张得先是一愣,接着就被请进了保安室。他想起了厂子下班的时候,他带领着保安检查偷纸的人,女工们把卫生纸掖在腋下或裤腰,季节还没有到冬天,可是她们就已经有冬天厚重的扮相了。他也不管别的车间怎样,就在女人们的唾液和叫骂声中,命令她们把风衣里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别人都说他太拿豆包当干粮了,厂子大大小小的领导不知道用各种藏着掖着的动作拿走了多少,兜售出去,一来二去的转换成了“实用经济”。所以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
  这回在别人的断喝声中,他已经被命令着翻开了所有的口袋,而且还被命令着脱去外衣,他想这动作怎么难受的这么熟悉啊,可怎么就落网了呢?他想到了别人劝说他一块偷运厂子机器的场景,结果人家得逞了几次,后来漏了馅,愣把个丈二和尚似的他扯了进去。白白被泼了一身脏水,恼得他差点去黄河洗洗。眼见着好好维护的厂子就这么的说散就散了,黄包车自己不愿意蹬,打地摊自己丢不了那人,自己成了没有饭碗的下岗工人……这时,他上身很快要被戳穿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媳妇给他买的休闲内衣紧身而有弹性,健美的胸肌就丰鼓鼓地勾勒出来,保安的眼珠子看得就要突出来,正纳闷怀疑眼前的这位是副乳发达?还是健美教练?他真的绝望了,自己象个动物似的几乎半裸着站立着,他决定坦白从宽,他本来就决定在这次得手后找个合适的钳工活,挣钱养家的,并告诉这里的人为他保密,别气着月子里的媳妇。一时的困窘,失去单位的困惑无助!他为自己开脱。他这样的想。
  这时,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了来,向保安说刚才跑的那女人偷走了内裤,并说她是这里的惯偷,这位先生是无辜的。接着,把他慌忙中丢失的钱包和带着相片的下岗证归还他。他终于睁开眼睛,上身火辣辣的疼。忽然地,他想跑,象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象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
(首届山水杯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他”原来所在的工厂,经营管理十分糟糕,就连厂里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把厂里的东西偷出去卖。
B.小说主人公“他”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干部,他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
C.小说中的那家超市虽然装备了一些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但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还是需要努力提高的。
D.“他” 的媳妇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想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名牌胸罩竟然都舍不得买,这也太吝啬了。
E.是下岗之后的经济落差、困惑无助和现实社会的大环境等综合因素,使“他”一步步走上了灵魂的堕落。
小题2: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小说主人公“他”那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半裸”为标题?(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分)
小题4:你是怎样理解“他”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的?(8分)
答案

小题1:BD(B项中的“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另外“他”也不是真正的“干部”。 D项“太吝啬”错,舍不得买名牌胸罩是经济拮据所致)
小题2:①“半裸”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他”偷了胸罩飘飘然地想到“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第二次是“他”因为偷窃被超市保安扒得半裸。这两次“半裸”构成了小说整个情节的前因后果。②“他”在下岗前后的“落差”中“半裸”出的真实的人性和卑微的灵魂是小说主题的重要内容。③通过“他”在下岗前后的“落差”,通过“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通过那个偷内裤的惯偷女人和那个内衣部的售货员,通过“他”想跑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等等情节,小说实际上已经把一个现实社会扒了个“半裸”。(每一方面各2分)
小题3:小说最后的这句话,直接将笔锋刺向了现实社会:从“他”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的情节来看,“现在时兴裸奔”,以“裸奔”为“时髦”,分明是在告诉我们,现在“时兴”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种种丧失良知、违背道德的行为竟然成了什么“时髦”——这是一种何等丑陋而又可怕的社会现象!
小题4:小说以辛辣的笔触、通过“他”嘲讽了一个真实而卑微的灵魂。但是“他”最终
的良心发现,说明“他”并没有到那种不可救药的地步。(2分)为了在下岗后的窘迫中兑现老婆生了儿子后满足其“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愿望——拥有一件名牌胸罩,“他”竟然鬼使神差地做了自己未下岗时的监督对象,并幻想着“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但“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在接下来的现实情景以及“他”回忆的时空交错的叙述中,角色转换后的矛盾将“他”推向了逃无可逃、“准备坦白”的绝境。至此,“他”的灵魂也被“扒”了个“半裸”!同时,生活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从前他“捉拿”别人,如今自己却被人“捉”!尽管侥幸在“半裸”状态中规避了“全裸”的后果,但“他”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这些情节极具讽刺意味!(3分)但是当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了来救了他之后,“忽然地,他想跑,象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象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无地自容,“他”“象饿狼似的”力图尽快找回那个因一念之差而失落的人的灵魂——这是“他”良心发现的见证。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身心融入自然,实现审美人生
朱志荣
中国美学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和谐合一。审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体悟。它不仅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们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鸟儿自由飞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讨论,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风之中的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现。
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的最高人生境界。这时,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两个著名的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在鱼乐之辩中,庄子首先感慨游鱼之乐,惠施马上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逻辑角度回击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显然,惠施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客观分别。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虽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分别,然而人却可以超越这种分别而达到物我相通,最后与天合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庄周梦蝶”之中,庄子梦见了他化成了蝴蝶,醒来后,庄子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是庄子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子?他称这种现象为“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的界限实现圆融。
儒道都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那么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呢?对此,儒道则各有见解,但最终殊途同归。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相差无几,人生境界的提高,与后天的习得和内省有关。通过观察外物、修行自身,普通人也能体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达到拓展和升华人生境界的目的。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即通过自觉的身心修养,养凛然正气。老庄则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的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的羁绊,以赤子之心映照万物,而后彻悟自身,将个体的生命融汇到无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选自2011年1月12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小题1:解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诗人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5段的论证思路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儒道两家在“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方面的见解有何不同?请作概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简要分析他有意装疯的原因。(6分)
                                                                          
(2)《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小题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4分)
                                                                          
小题2: 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4分)
                                                                          
小题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 拓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小题1: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言材料,对其所阐述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吴梦祥学规的材料阐述了读书要专心致志的观点。
B.引用陈善《扪虱新话》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观点。
C.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涵泳品味的观点。
D.引用《庄子·天道》中的材料阐述了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观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举陈善、吴梦祥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态度,举陆九渊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方法。
B.以前的读者往往热衷于不肯下功夫的“秘诀”,现在这类“秘诀”已无人问津了。
C.所谓“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指导下的读书方法。
D.轮扁对读书的见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理学家,已具有现代批判的眼光。
小题3:文章结尾说:“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句中三个“秘诀”所表达的内容作出解释。(每处不超过30个字)
一、二两个“秘诀”:                                                  
第三个“秘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1)在欧洲住了二十年,人改变了许多。没法儿改的,是从故乡带出来的胃口。
(2)德国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好吃的,比如它的白水煮猪腿,抹了芥末就酸菜吃。又比如烧肘子,煎肠子,烤肉烤鸡,配咖喱汁蘸番茄酱,也还都能吃。但我老是馋国内的吃食。对我最有诱惑的是北京街头那些平民小吃。金黄的炸油条,白嫩的豆腐脑,都是些很普通的东西,在北京早上起来遍地都是。随便谁都可以往露天的早点摊儿上一坐,喝一碗浓稠的炒肝儿,就上半笼小笼包子,只花个几元钱。可在德国在欧洲,这就都是些在梦里的东西了。
(3)我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德国超市里东张西望,主要是找能对付这家乡胃口的东西。比较难。洋人的洋餐,我也能吃爱吃。但不像对中国吃食,有一种想念它的亲情。
(4)我刚来德国时,在超市里看见鳟鱼,冰冻盒装,一盒两条。我想这该就是舒伯特“鳟鱼五重奏”里的那条鳟鱼。记得那歌词里唱:“明亮的小溪里,有一条小鳟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般。”小溪里的鱼,味道大概不应该错。我想起了糖醋鱼。我把快乐的小鳟鱼弄了一盒回来。用刀把鱼收拾了,抹些盐,放平锅煎得两面微黄,盛在平盘上。然后在锅里煸葱煸姜煸蒜,加糖加醋加黄酒勾芡,烧了个糖醋汁儿浓浓地浇到鱼身上。坐下来,兴冲冲地用叉子叉块鱼肉,沾了些汁,尝一口。滋味不坏,口感也还行,只是肉有点儿紧。
(5)可是许多东西只有家乡的才好吃。远游在外,容易叫人发许多思乡的念头。那是种思念莼菜鲈鱼的情结,中国古来便有。东晋的张翰因为在外面馋正宗的家乡吃食,口中索然无味,终日懒懒,想想“何事苦淹留”,就大撒手撂挑子,跑回家乡去了。国人都说这行为潇洒,文人们为此写诗作赋,传了千古美谈。
(6)吃鱼的时候,德国人听我讲了这个故事,都诧异起来:“吃好的也算成一种品德?”他们不懂我就因为想吃好的,也在找机会想回趟家呢。
(7)秋高时节,天气凉下来。这又叫我想念起北京的山楂糕糖葫芦。这又是非常普通非常便宜的故乡食品,可又要叫人起莼鲈之想了。
(8)是啊,你看那北京,逢了晴天傍晚,街摊上吊了电灯泡,都贼亮。糖葫芦串儿上的红果子挂了冰凌似的晶晶莹莹,切成块儿的山楂糕湿湿的红红润润,叫人口里涌一股酸甜。那是我对儿时的东安市场最快乐的记忆。
(9)于是,我留了心。想起谁说过柏林有个大植物园,那园子里会不会种植了中国的山楂树呢?隔几天,临近傍晚时候,就和太太专门跑去植物园。运气的话兴许还能摘到两个山楂果儿呢。
(10)那植物园位于柏林西南郊,占地X亩。一大片自然野地,一大片大好风光。平日里空空荡荡,除了鸟儿叫,没见有什么游人。园内搜罗了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那些树像是被随意种下。认真看时,却又觉得暗合着章法。每株植物前都竖着一个小木牌,上面标明了名称习性产地。
(11)经园子看门人指点,说是在一对大银杏树旁边植有棵“中国山楂” 。我们东寻西找,最后在园子西北僻静的一角,看到了那对银杏。我们刚转过银杏树,立刻就看到了“中国山楂”。那树不高,枝干灰褐,丫杈着,有些形状。枝头上挂了颗浑圆的落日,飘散着红晕。四下里没有声响。树下有一大片红色斑斓,仔细看过去,是山里红果子,竟然厚厚地铺了满满的一地!
(12)太太惊喜地叫起来,这实在太出乎意外了。我也吃了一惊,停住脚步,抬头向那树望去。
(13)树静静地立着。轻风中,感觉到树上的叶子在微颤。那些叶子其实已大部脱尽,只两个细枝上剩几个残果。满树的红果已经全部抖落到了地上。傍晚的霞光映了满天,衬得那些果子宝石般的妍红,夹杂在落叶的枯黄中,灿烂得像一席盛宴。
(14)我愕然地站在那里,感到有些搞不明白。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心里的感觉有些荒唐。这树料到了我们要来,它分明是已经等了我们很久。
(15)这棵孤独在异乡,黄昏里的“中国山楂”树!
(16)它用了这样厚重的秋实,是在款待一对陌生的家乡游子吗?这意象一下子叫我目瞪口呆。难道这无声的大自然里真的暗喻了情意么?我小心地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影。野地里静悄悄,草木注视着我们。我有种忽然的感动。去国两万里,树也思乡吗? 我们跑回到车里,找来塑料口袋。两个人从地上捡了尽可能多的山里红果,心里充满了感激。 
(17)回家后,太太找来大锅,将果子洗净去籽,加糖放水熬做浓酱。又小心加进琼脂,候它凝固冷却。我们找来朋友们,在大家的惊喜中,端出了我们的土制山楂糕。整整一个冬季,每次聚会我们都有山楂食品。那是段难忘的时光,温馨的酸甜把我们带回了北京。
(18)冬去春来的时候,我回到了北京。欧洲在心中已离我渐远。不行,人老了我得待在北京。
小题1:文章第4段引用了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文章第5段插入了东晋张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4分)
(1)糖葫芦串儿上的红果子挂了冰凌似的晶晶莹莹,切成块儿的山楂糕湿湿的红红润润,叫人口里涌一股酸甜。
                                                                            
(2)树静静地立着。轻风中,感觉到树上的叶子在微颤。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身在他乡的作者对“中国吃食”的依恋有哪些原因?(4分)
                                                                          
                                                                         
小题5: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并从内容、结构或意蕴等角度说明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