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西方经济一片低迷,而亚洲各国却生机勃勃,带动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去年12月30日,美国<新闻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西方经济一片低迷,而亚洲各国却生机勃勃,带动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去年12月30日,美国<新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西方经济一片低迷,而亚洲各国却生机勃勃,带动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去年12月30日,美国<新闻周刊》分析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转型。从道德角度看,全球经济变化演绎的是一个“善恶相报”的伦理故事,西方靠宽松信贷和超前消费维持增长,毁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东方重视节俭和生产,保持经济稳定,然而,亚洲节俭储蓄的传统在许多国家正在发生改变.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消费在快速增长,西方消费方式愈加流行.中产阶级在快速成长,房贷和车贷现象普遍,他们的消费不输于西方的同龄人.经济发展、民众收入增加、信贷消费普及,是新兴市场国家自信的表现.如果能够避免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亚洲的消费行为对全球经济大有好处,银行界的信贷推动有助于保持经济繁荣.
在亚洲各国中,东亚经济与消费表现抢眼,中国更是独占鳌头。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1日报道,中国游客和消费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币将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成为英国商店的常用货币。牛津大学的卡尔·格特博士指出,许多中国人向往到西方看看,享受西方生活方式,而铺天盖地的广告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这种***.中国人口众多,购买力惊人.
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中国也是“风景这边独好”,甚至有媒体称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风头已经“盖过阿拉伯王室”。国际时尚资讯服务商WGSN亚太区总经理朱丽·哈里斯表示,“中国和世界的奢侈品消费走势,是两条曲线,一个从低往高攀升,一个从高向下跌,终于在21世纪有了交叉,对比着看,非常有意味.一根据11日的《每日电讯报》,中国人对英国奢侈品的消费几乎占其奢侈品市场的1/3,英国人则只占15%左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全球奢侈品消费国,一跃成为至关重要的消费大国,奇迹自不待言.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媒体预计,中国最快可在3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费崛起源自经济推动,英国“路透社”去年4月26日指出,人民币升值箭在弦上,将提升中国购买力,似乎是在帮助亚洲经济与西方“脱钩”,不过,中国进口商品中确有相当部分为大宗商品和用于加工后再出口的零部件,从这个角度看,断言中国及其亚洲贸易伙伴与发达国家“脱钩”,还不具说服力.但近期的发展趋势,令人们重新谈论起亚洲与西方“脱钩”,即摆脱依赖的可能性.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对许多亚洲经济体及大宗商品出口商而言,中国的重要性已与美国相当.”东亚各国出口出人意料地强劲增长,归功于中国消费力迅速崛起.文章指出,中国到2016年可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几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贷消费不是超前消费
B.超前消费是西方消费方式
C.信贷消费不是西方消费方式
D.信贷消费和超前消费都是过度消费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中国可能成为最大消费国”的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繁荣,人们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攀升
B.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增强,购买力惊人
C.中国人对英国奢侈品的消费几乎占其奢侈品市场的1/3
D.中国进口商品中有相当部分为大宗商品和用于加工后再出口的零部件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宽松信贷和超前消费让西方经济毁于一旦,因此节俭储蓄的传统在许多亚洲国家发生改变令人担忧。
B.英国商店将把人民币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作为常用货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已经箭在弦上。
C.中国一跃成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也与国人消费观念不成熟有关。
D.亚洲经济与西方“脱钩”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将是一个沉重打击。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荷莲杂思
龚文瑞
①荷抑或莲,佛人尊为神圣之物,。至少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与指引.比如,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的座下之物即为莲花,莲花怒放,祥云绕缭,鼓舞人心向善.
②据传,周敦颐在江西南安府作官时,公闲之余,喜欢独往大山深处的丫山古寺去,与古寺方丈探讨佛学道理、议论天下大事,然后,独对寺中那一池青莲,流连忘返,徘徊徜徉,思索人生,久而久之,竟然悟出了许多凡人所不能体察到的道理,后来竟写出了寥寥一百二十九字却光照千秋的《爱莲说》.
③世事纷繁,做人很难纯粹,也很难脱俗.由做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莲花,是人类对品格高尚之类人物的比照.
古人将荷神化、美化了。在中国古代,出于对观音的敬仰,人们把农历六月初六设定为观音生日;出于对荷的敬仰,风雅极至的江南人则设定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这天,王亲国戚,才子佳人,无不往荷池涌去,或赏莲花,或吟青莲,或画莲景……欢乐情景从清晨日出一直延续到月上西楼.古人如此敬仰荷,自有其道理。荷谐音合、和,合欢花、合家欢,和美、和谐、祥和,莲谐音连、年,连年有余、子孙连绵……尽是美好之词语,观荷可以惬意心情,舒畅美意,岂能不钟爱之?
⑤莲即是荷,莲为荷的别称.荷或莲是地道的中国原产物,如同粽子诞生于中国一样.粽与莲都是很有文化意义的事物.粽子寓意屈原与端午节,蕴藉着一丝丝凄凉之美;莲仿佛为诗歌而存在,富蕴诗情画意.
⑥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画过一幅著名的中国画《荷花双鸟图》.画的右方悬崖畔侧出荷花荷叶,秀削恣肆;左方荷叶荷花自下扶摇而上,豪放婀娜;湖石上一鸟回首斜睨,突岩项一鸟白眼傲视,形成高低左右的呼应,以其苍劲冷峻的意趣,隐喻着这位朱氏王朝后人对满清的不屑与鄙视.世人评其荷“胜不在花在叶”,即俗人所说的“红花还需绿叶扶”。艺术的表现与欣赏是需要智慧的.荷花大美,无论是含苞或是怒放,都让人触景生情,然而,荷花的大美正是田田的荷叶以其铺张的绿衬托的必然。有谁画荷花不画荷叶的?独画枯枝败叶可以坦然入画,独画荷花难言其美.“留得残荷听雨声”,至少枯叶会令人想象它曾经的丰姿、底部的肥藕,以及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而一支肥大的荷花,可以予人多少哲学思想呢?
⑦在赣南,荷花最盛的地方是石城.石城,本是山石峥嵘之地,往往给人以穷乡僻壤之错觉,天工造物,它却是得天独厚的荷莲生长的乐园!在无数的大山皱褶之间,在大片的田畴之上,乃至在每一块空地上都种满了荷,荷叶田田泛绿,莲花婷婷玉立,开满乡野阡陌,山石累累的石城竞被一地荷花柔化得诗意荡漾.
⑧在石城通天寨下的王家百家屋,古树葱茏,几片池田植满了绿色的荷.偎着大山的土地,仿佛汲取着天地灵气,这里的莲叶长得异常的青绿,荷花开得异常的洁白,没有一丝俗气,没有一点浮躁,只有一种顽强与韧性在我们的眼中弥漫。
⑨看来,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
(有删节)
小题1:第②段写到的周敦颐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第④段中说:“古人将荷神化、美化了。”从文中看,这种“神化、美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小题3:“在每一块空地上都种满了荷,荷叶田田泛绿,莲花婷婷玉立,开满乡野阡陌”一句中用了两个叠音词,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说:“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从文中看,“莲”所体现的哲学意义有哪些?(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西海固少年
季栋梁
前不久,与朋友有约,走了一趟西海固。那是夏日,干旱正无情地折磨着这块土地。车窗两边的土地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蝉翼般透明的浅绿,看不到农人,甚至看不到牛羊,看久了就感到沉重与沧桑来。有几声花儿吼过来,也是干涩僵直。
车到黑城附近,路上忽然横出一个人来,他站在路中央,扬起的手臂如展开的鹰翼一般,使劲地摇动着,那架势很有剪径者的气派,仿佛在说:停!只有停,否则休想过去。
车停了,挡车人走上来时我才看清是一个少年。他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提包,上面有许多油渍。一双老式的褐色牛皮鞋很笨重地套在夏天的脚上,穿一件单衫,上面印有一只展翅的老鹰,下身穿一件已经很旧很破很脏的牛仔裤。
司机显然给他挡车的姿势惹火了,恶恶地说不要命了,挡车有这样挡的?
那少年瞪着一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司机,司机终究有些不想惹事,他一定是怯于少年那目光,便不再言语。车启动了,少年依然站在那里盯着司机看,许久,这才向着座位走了过来。他扫视着车上,不回避这车上任何一双眼睛。他的目光甚至带有挑衅的意味。他走到了我的旁边,将包放到了行李架上,然后盯着我看了足足有半分钟,直到我本能地将屁股往里挪挪,他才坐了下来。
我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甚至喜欢他坐到我的旁边来,只是有点不习惯他看人时的眼神。他坐了下来,坐得有些僵硬,给人的感觉是一块石头落在了座位上。他摸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悠悠地吐出来。他吸烟的姿势十分的老练而潇洒,应该至少有三年的烟龄了吧。那是一种低价烟,烟味很是呛人。
他吸着烟,那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思考,他的眼睛确实放射着鹰眼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拏云”,如此贴近,如此深刻,是谁的诗句我记不清了,但这句诗我却牢牢记着,因为我曾经年少过,而且这句诗也是在少年时期读的,此时此刻面对他,我又想起了这句诗。
我很想与他对话,他让我看到了我少年时期的影子,然而,他显然没有要和我对话的意思,他甚至坐下后连看我一眼都不曾有过,两眼只是一味地注视着前方——漫漫长路,仿佛我以及车上所有的人都不存在一样。
他吸完了那支烟,连过滤嘴的味儿都吸出来了。我掏出烟来递给他一支,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接过烟拿到鼻子上嗅了嗅,这才对我笑笑,十分的真诚。
我替他点了,自己也点了一支,这才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六!”
“要出远门么?”
“出去闯闯!”
“怎么一个人出去?”
“一个人出去不好么?”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连点头或摇头的动作都做不出来。
他看看我又说:“一群人出去有啥意思,唧唧喳喳地像一群麻雀。”
我说:“去省城么?”
他摇摇头说:“省城有啥意思,太小太穷。”
我有些惊讶于他的这种说法,便问:“那你要去哪里?”
他甩了一下头上的长发说:“去南边,深圳、海南、云南……那边才有闯头!”
我笑笑问:“你知道深圳、海南、云南在哪里么?”
他说:“在南边。”
我说:“南边是很大的。”
他吐出一个烟圈来说:“这我知道,它有美国大么?说个不怕你笑话的话,美国我也找得到!”
我笑了,他说:“你不信?”
我点点头说:“我信。”
他就笑了。
我说:“那地方是有钱,可那地方的钱不好挣。”
他说:“钱多的地方不好挣也总比在钱少的地方好挣要强得多。”停了一下他又说:“那地方有钱的人很多,可谁一开始就是有钱的呢?”
看着少年,这个因对外面世界陌生与无知而充满自信与希望的少年,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
我要下车了,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车上正放着《祝你平安》。我想权且作为我对他的临别的赠言吧。
下车时,我掏出剩下的半包烟想递给他,可想到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吸烟的。我又装了进去,握握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稚嫩,但憨实有劲。
车扬起一道灰尘,向着远方奔驰而去。                          (本文有删改)
[注] ①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
②少年心事当拏(ná)云:言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拏云:高举入云。
小题1: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西海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又是怎样来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中 “想到我的第一次出门,觉得 他比我有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句中的“更深刻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4:结尾部分,作者说到“我想对他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的原因有哪些?(5分)
                                                                              
小题5:“少年心事当拏云”,相信少年的你也曾经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也或曾经有过如“西海固少年”般的想法甚至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两点成长感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简述聂赫留朵夫心灵“复活”的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小题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3分)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的区别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D.文学的历史走向
小题2: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学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C.引杜甫得到“诗史”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D.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小题3: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鱼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仪器,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大伯:“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仪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它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会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用镜湖里有大鱼的传说,设置悬念,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我为了求证传说的真实性,特地去拜访住在镜湖边的伯父做了铺垫。
B.小说第六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描绘了伯父伯母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他们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C.小说中的“我”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在伯父院里架设了现代仪器。作者把这些仪器比作“一排枪口”,暗示“我”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危害。
D.作者写道“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是因为“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于是我只好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
E.以第一人称“我”的讲述来通贯全篇,以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来突显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小题2: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5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人的好奇心。(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