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读史不但要了解历史,还要思考历史,最终是为了走出历史,创造历史。 |
B.读史不要先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而要从整体的历史入手。先读现代人写的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然后再读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类史书来思考、来评判,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事论事、以人论人。 |
C.史书上的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才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对待他们,不能低估他们。 |
D.读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效果,不能简单运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方法,不必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清楚,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A.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循环的形式,发展少而重复多。 |
B.重农思想占上风的背景是社会经过动荡重新稳定下来;重商思想发展起来的背景是农业税收非常微薄,国家经济入敷出。 |
C.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但是不能直接运用,如果直接运用历史的经验也许会造成历史的循环,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和新的历史经验,就必须不能使用历史上使用过的方法,而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寻找不同于历史上的新的解决方式。 |
A.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经历了由初期兴盛发展、中期繁荣、后期衰弱到最后灭亡、改姓易朝的过程。 |
B.读历史人物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能盲目崇拜,高估或低估那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
C.读史的正确方法应当是这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具体,由古代到现代。要把具体的历史事实放到整个历史的框架中分析。 |
D.读史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把每个问题都想清楚,但是如果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或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就可以把它想明白。 |
A.小说主要写了龙残***俘虏和爱惜一只小麻雀两个情节,它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龙身上复杂矛盾的性格。 |
B.龙通过自言自语,交代了他押送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因为他“嘴硬”,一气之下用刺刀***死了他。 |
C.小说中的电车、小麻雀都去了“全然不明的去处”, 龙却有着明确的去处,他还要继续参加战斗。 |
D.小说对“龙”描写到:鸭舌帽几乎“吞没了龙的脑袋”、靴子“里面是空空的”、军大衣是“空的”,形象地写出了“龙”身体蜷缩的样子,照应了开头的“天寒地冻”。 |
A.黛玉性格忧郁,因晴雯不开门和宝玉送宝钗出门的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的命运,口吟《葬花辞》,玉听罢不觉痴倒。(《红楼梦》) |
B.周瑜决心要取回荆州,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大败周瑜,周瑜终因不能取荆州而气死。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总领兵马。(《三国演义》) |
C.鸣凤来找觉慧,但却没能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觉慧就离开了,直到觉民跑来告诉觉慧事情的真相,觉慧才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家》) |
D.爱斯梅拉达被执行绞刑后,加西莫多也失踪了。后来人们在墓窖里发现了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紧紧连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巴黎圣母院》) |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 |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
A.“人不能无乐”是苟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
B.苟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
C.苟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
A.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B.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C.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D.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