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十七岁  龙应台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十七岁  龙应台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十七岁  龙应台
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
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细雨打在撑开的伞上,白色的鸽子从伞沿啪啪掠过。走过一栋又一栋16世纪的红砖建筑,穿过一片又一片嫩青色的草坪,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两只鸳鸯把彼此的颈子交绕在一起,睡在树荫里。横过大草坪是一条细细的泥路,一排鹅,摇摇摆摆地往我的方向走来,好像一群准备去买菜的妈妈们。走近了,才赫然发现她们竟然不是鹅,是加拿大野雁,在剑桥过境。
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一个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等候的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飘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蕃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又,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
他看着我。   
“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作‘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 名的。”
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从中世纪的古街穿出来,看见几个衣着鲜艳的非洲人围成一圈在跳舞,立牌上贴着海报,抗议辛巴布威(即津巴布韦,出题者注)总统的独裁暴力统治,流亡国外的人数、经济下跌的指标,看起来怵目惊心。我说,我只注意苏丹的***戮,不知道辛巴布威有这样的严重独裁。他说,“你不知道啊?辛巴布威本来被称为‘非洲的巴黎’呢,经济和教育都是最先进的,可是木盖博总统的高压统治,使辛巴布威现在几乎是非洲最落后的国家了,而且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
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粟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两次写到“徐志摩的康河”,意在为叙事的展开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
B.文中写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是为反衬儿子的冷漠,突出我的寒心。
C.文中有许多清新的描写与悠闲的叙事,令人心怡神往,母子之间虽有所隔阂,但并不总是神伤。
D.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在叙述中照见自我,在朴素细腻的语言里让人深有感悟。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笔下十七岁的华飞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华飞说,“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2分)
小题4:《十七岁》一文主旨内涵丰富,寓意深厚,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的感受。(5分)
答案

小题1:B  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并非伤感,也并不是对儿子这一代的否定与批判,这一点需要把握住。
小题1:要点:①华飞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②他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眼界开阔,有独立意识。③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母亲有感情,但内敛不张扬。④由于自认为成熟长大了,对母亲的关心不理不睬。(答出3点即给满分)
小题1:这句话表现出华飞对母亲的行为的埋怨、不满(1分)。华飞认为母亲幼稚,母亲的做法有损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十七岁孩子在成长阶段的表现(1分)。
小题1:作者通过母子相聚的一些琐事,反映出孩子成长中的共同特征:“十七岁”的孩子正处在走向成熟时期,这时的他们接受了许多文化知识,眼界开阔,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会自以为是,看不起父母,只顾自己的感受,对父母的关心不理解。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不伤感,更不厌世,作者以一种冷静淡然的态度关照人生,在理解与坦然中去回顾人生,品味人生。
答题时的要点要包括:①对十七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解读,②对文章感情基调与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③结合自己的经历有所感有所悟。三个方面都涉及到且大方向对可得4分,语言表述1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追逐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
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真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小题1: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哪些具体的凶险威胁?(4分)
                                     ▲                                       
小题2: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5分)
                                     ▲                                       
小题3: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6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那一缕清香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在雨中闻到一股清香。我喜欢这种清香,我也熟悉这种清香的芬芳,这是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飘下的、树枝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令人陶醉。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不仅见过照片上的白玉兰,也见过长在树上的真实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种花人把
莱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花农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马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我把泥土从一楼提到二楼走廊的阳台上,再把土装在一个破边的陶瓷盆里,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茋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年。今年春天回家乡,母亲在河边洗衣服,还从小河堤上采摘了一束金银花回家,我把它插在一个陶瓷杯里,清香盈室,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 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上帜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
我想蜜蜂采蜜是快乐的,放蜂的人也一定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与花在一起。看着花的颜色,闻着花的芬芳,更解花的心事——他们珍惜花开花落短暂的美丽瞬间,利用它们最本质的花粉来酿蜜。
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遗憾的是,在我离开故乡不久,就听母亲说村里的槐树都被砍光了,铁路两边的槐树也被砍光了。原来,有些村民在公路旁建房,老屋的宅基地留下的,都是断垣残壁。铁路两旁的槐树被砍去后种上了小麦,放眼望去,满眼的麦浪随风起伏。我再也找不到儿时夏天在铁路两边空旷的草地上放牛,坐在槐树下乘凉的美好时光了。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它们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还有南方的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商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缕缕清香,我更陶醉于它们纯洁、朴素的品格……
小题1:结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题目“那一缕清香”文中却没有点明是哪种花的清香,这是为什么?(6分)
小题3:作者为了突出“那一缕清香”,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至少两点)。(6分)
小题4:花本无浓艳淡雅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往往赞美有些花,贬低有些花。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梯 子(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对他的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闪到了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的。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子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小题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花?请找出来并分别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节日
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设置了一个赌场,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使我就像一个被长期关押的囚犯渴望着大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深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父亲一大早就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一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递给我的时候,手有些发抖。我在接那带着父亲体温和汗味的十元钱时,手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些,结果越是这样手反而越发地颤抖。我遁逃似地离开了那双眼睛,但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说:“如果中了,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可因为差了区区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带着全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越沉重。新学期开学时,父亲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整都会弄够的。我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个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清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好加倍地努力。
第二年七月“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递到父亲面前时,他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他亲自送我到四十多里以外的学校上学。父亲走在我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乏,①背已经驼了。他是年过花甲的人,应该歇息享福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我的同学不大多输个精光回去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瞪着我,仿佛一只被激怒的豹子,甩手抽了我一鞭子,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赶他的路。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以为父亲会转过身来挖我一烟锅。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掏出烟袋,吸了一锅又一锅。我说:“爹,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吸着烟,凝视着远处。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像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仍走在我前面,②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贫瘠而又干旱的后山上那棵歪脖子老榆树来。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舀酒的勺子有一斤的,有半斤的,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啊。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弄得我也醉意朦胧的。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让他跟着受了四年的折磨。
父亲要在村里为我举办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们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它!”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两瓶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那酒至今仍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放着。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酒,无论自己喝还是待客,都太奢侈。
1.赏析下边两个句子,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蕴含的意思。(4分,每小题2分)
(1)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
答:                                                                          
                                                                                  
(2)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答:                                                                          
                                                                                  
2.文章①②两处两次写到“父亲”的“驼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3.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4.为什么说“那个七月”是“我生命的节日”,是“咱们最大的节日”?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
李泽厚
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解构有两个方面: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对“君子”们,它可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归依。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
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
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
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安慰人际、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E.“情本体”是重建儒学哲学体系的关键,即以领悟当下的和艺术中的真情为依归,建立新的学说。
小题2: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
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
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
小题3: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什么被称为“半宗教”。(3分)
小题4: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解构儒学?请分点概述。(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