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张颐武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 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A、B、D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C项是在摆道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 小题2:(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A、B、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D项更全面一些) 小题3:(B项,“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我把贵妃给了日本人新加波胡月宝 “Darling(亲爱的),今天晚上松坂一郎就到了,你准备好明天晚上的晚餐,松坂的秘书在传真上指定要吃ChineseFood(中国餐)……” What?ChineseFood?我不会做!"妻子莉莉安在电话的另一端尖叫起来。 “叫玛丽亚做,不就行了!” “她是菲律宾人,怎么会呢?你请他到外面的中餐馆去,不就行了!” “是松坂坚持要上门拜访的!日本人最喜欢这一套了。你找***来帮忙弄吧!反正明天晚上七点正,我要看到餐桌上的ChineseFood!你记得噢,这一宗生意是几百万的,务必把这宗生意抢到手!” 安德鲁不等妻子说完,就挂断了。 第二天晚上,松坂一郎准时上门。他给莉莉安送来一套和服,作为对莉莉安的厨艺的赞美。晚餐后,松坂在安德鲁的带领下,四处参观。 “安德鲁,你的家布置得非常古雅,这幅是贵妃醉酒图吧?”松坂在偏厅的左墙前停了下来,指着墙上的画问道。 “哦!哦!是的,是的,松坂好眼力,想不到松坂对中国画这么有研究!”安德鲁瞪着墙上的中国古装女人,心里有点慌了。这副画像自他懂事以来,就一直挂在这里了,可他从不曾正眼瞧过。 “说不上研究,稍有认识而已,杨贵妃在我们日本是相当有名的,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并没有死,我们的祖先把她救回日本了,她的坟墓就在京都,很多人还常常去凭吊呢!” 安德鲁傻了眼。他万万料不到松坂会突然用华语对他说起话来,他只好一知半解的唯诺着。安史之乱是什么?墙上这个女人是杨贵妃?从小受英文教育,刚从美国捧了商业管理硕士回来的安德鲁陪着笑脸,如坐针毡地听着松坂的日腔华语:“你看,杨贵妃醉酒的样子,太迷人了,这画上题的是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题得好啊!” 松坂足足在画前站了十五分钟,对这幅《贵妃醉酒图》赞不绝口。安德鲁也破记录的陪站了十五分钟,陪看了十五分钟,虽然,无论他怎么努力,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 “安德鲁,你的中国名字是什么?”松坂站在露台上,突然问了起来。 “中国名字?”安德鲁费力地想从记忆匣中找起来,可是,无论怎么翻抄,连个影子都想不起来。 “我的祖先是峇峇①,我们又是基督徒,所以,我没有中国名字。”安德鲁急中生智,掩盖了自己的窘态。 第三天早上,安德鲁坐在办公室里,为着激烈的竞争大伤脑筋。 “这是贵妃醉酒图吧!” 蓦然,松坂望着自已家里的中国古装女人的画像时,眼睛发亮的模样闪入脑海。 安德鲁的合约顺利地谈妥了,他踌躇满志,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的硕果。 安德鲁送松坂上飞机的同时,也顺便接回了一个月前到中国去探路的董事长兼父亲大人。在回家的路上,安德鲁汇报了自己的成绩。 “安德鲁,偏厅里的画像呢?” 父亲回家后的次日早上,发现了偏厅墙上的空白。 “噢,那一个杨贵妃吧!我把杨贵妃送给日本人松坂一郎了!”安德鲁一脸的洋洋得意。 “爹地,一幅破旧的画换来一份三百五十万的合约,很合算的!”莉莉安一边切着盘子里的煎蛋,一边帮腔道。 父亲猛地放下了手上的热粥,深邃的眼睛凸凸然地突了出来。 “爸爸,我知道那是古董,多少钱?算是我跟你买好了!” 安德鲁对父亲的小器深不以为然。 老人家考虑了一个月,断然地做出决定。 “富商捐出价值七百万的字画与古玩”安德鲁看了秘书送来的联合报纸与秘书的翻译以后,匆忙地敲开父亲的办公室大门。 “我不想再有把贵妃送给日本人的事发生。” 父亲看也不看安德鲁一眼,平静地说。 注①峇峇:指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槟州等地,生活着一个独特的华人后裔群体,当地人称他们为峇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一宗生意是几百万的,务必把这宗生意抢到手!”安德鲁为了和松坂一郎做成生意,想方设法地讨好他,特意叫妻子莉莉安做中国餐。 | B.安德鲁为了顺利签下生意合同,把松坂一郎喜欢的《贵妃醉酒图》送给他,反映出安德鲁所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没有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价值,具有局限性。 | C.作为一个商人,松坂一郎看到《贵妃醉酒图》能侃侃而谈相关的历史知识,这种博取百家,见闻广博的做法,值得敬佩、学习。 | D.“我不想再有把贵妃送给日本人的事发生。”安德鲁的父亲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将收藏的古董捐出去,可见他排日情绪极为强烈。 | E.安德鲁无知地“把贵妃给了日本人”让人心情沉重而又发人深省,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引起对年轻一代华人“文化断根”的反思。 小题2:文中用了哪些细节写松阪对《贵妃醉酒图》的喜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安德鲁把“贵妃给了日本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探究。(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国古代隐身术的传说,到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人类一直梦想“隐形”。一些国家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了一种薄膜式“超级材料”或称“特异介质材料”。这种材料克服了以往材料坚硬易碎的缺点,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是可实现隐形的超级材料,这意味着人类向实现哈利·波特隐形斗篷的幻想又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超级材料实现“隐形”,是由英国两所大学的两名教授分别领导的研究小组独立研究的课题。2006年5月,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等提出了利用特异介质材料改变光线传播方向从而实现隐形的理论,即“变换光学理论”。物体之所以被人眼看见,是因其阻挡了直射的光线,令光线发生了反射。如果我们制造一种隐形材料,让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那么,被隐形材料覆盖的物体就不会反射出肉眼所见的光来,也就“隐形”了。海市蜃楼是自然界光线弯曲折射传播最好的例子。控制光线的折射路径是实现隐形的关键,而超级材料可以实现。 超级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其工作原理是阻断并引导光线。它是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路线行进。 除了英国两名教授外,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在潘德瑞的理论发表几个月后,就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今年3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实验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使观看隐形效果的角度达到60度。此外,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还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了丝状材料的隐形斗篷。由于丝的特性,使得这种丝状超级材料在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我国著名隐形材料专家陈焕阳教授说,变换光学给了隐形研究新的空间,它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多,这正是这个领域的迷人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终极的隐形在原理上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所谓的宽频隐形,都需要以其隐形效果变弱为代价。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在可见光范围内完全实现隐形的隐身斗篷。但超级材料的隐形功能已经受到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在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5日,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超级材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超级材料是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根据“变换光学理论”,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的可实现隐形的材料。 | B.超级材料也称作“特异介质材料”,是一种薄膜式的人工复合材料,具有柔韧的特征,适合制作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 | C.超级材料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通过阻断并引导光线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线路行进,从而达到隐形。 | D.这种材料具有隐形的功能,已经引起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在军事、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物体之所以被隐形,是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因而就不会被人们的肉眼看到。 | B.在英国两位教授的理论发表后,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 | C.德国的科学家团队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 | D.从原理上讲,终极的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频段越宽隐形效果越差,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在可见光范围完全隐形的材料。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制造出了能够控制自然界光线折射路径的超级材料,使之弯曲折射传播,就可以根据观赏的需要使海市蜃楼随时出现。 | B.丝的特性是细长柔软易弯曲,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的隐形丝状医学材料,在治疗疾病方面使用更方便,会减轻病人的痛苦。 | C.隐性材料和隐性技术,在军事上可以实现更好的隐蔽,能够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战术意义重要,应用前景广阔。 | D.英美等国科学家已经在“隐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实现终极“隐形”的梦想。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车 郭远辉 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提灌,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我在心里响了起来……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小题3:简析文章第四自然段的表现手法。(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2分)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粟,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了槐花,请分析表达特色。(6分) 小题2: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洋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4分) 小题3:第六段作者写道“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请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请结合全文分析,“我”与槐树之间有怎样的“默契”?(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