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车郭远辉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车郭远辉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车
郭远辉
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提灌,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我在心里响了起来……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小题3:简析文章第四自然段的表现手法。(6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小题1:①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2分)②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2分)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要描写的主体事物(引出下文)。(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小题2:(1)没有生命力的木料,经过加工,变成了和农家一起呼吸、劳作、生活的水车,成为家庭的一员,(1分)暗含着对罗木匠高超技艺的赞美(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1分)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拟人,如“挺身而出”“抬到高处”“拉到近处”等,将水车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水车的奉献精神。
(2)排比。“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层次清晰地写出了水车灌溉庄稼时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语势。
(3)动作(或细节)描写。“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辛勤。
(4)比喻(借喻)。“流向庄稼的血管”将庄稼的导管比喻成“血管”,形象地突出了水车灌溉农田、滋润庄稼的作用。
(手法1分,分析1分;每点2分;答对任何3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小题4:(1)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2分)(2)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2分)(3)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2分)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粟,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了槐花,请分析表达特色。(6分)
小题2: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洋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4分)
小题3:第六段作者写道“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请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请结合全文分析,“我”与槐树之间有怎样的“默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血 乳               于中飞
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正给孩子擦洗身子。
5月的阳光很灿烂,从门缝窗棂间挤进来,在浴盆里跳跃成一片耀眼的白。孩子咯咯笑着,舞动着圆滚滚的小胳膊,憨态可掬。抚摸着孩子白白嫩嫩的肌肤,她心田里漾起阵阵温热的涟漪。
一切是那么的突然,她刚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脚下的地板就猛烈地摇晃起来。桌上的洗澡用具稀里哗啦撒了一地,接着,门窗变形了,墙壁裂开了,房顶上的漆皮大片大片地脱落。地震!她脑子里念头一闪,俯身抱起孩子朝门口跑,不想,脚下一滑,她跌倒了。还没等她爬起来,轰隆一声,房顶便坍塌下来了……
孩子嘹亮的哭喊声惊醒了她。借着透过楼板缝隙的一丝微弱的光线,她看到眼前一片狼藉,残砖断瓦,灰尘弥漫。洗澡间窄小的空间救了她和孩子。一块楼板斜刺里架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夹角,使她和孩子幸免于难。但她的双脚却被楼板死死地卡住了,疼痛难忍,丝毫动弹不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她吓坏了,扯着嗓子喊救命,又腾出手来疯了似的拼命去推那楼板,但都无济于事。
废墟中到处是哭喊声、呼救声、呻吟声。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她也禁不住失声痛哭。她才22岁,她不想死。
孩子哭累了,在她怀里酣然入睡,她被压的双脚开始变得麻木,嗓子干得冒烟,原本清醒的大脑也变得昏昏沉沉。
不知什么时候,孩子又醒了,挥舞着小手在她怀里乱抓乱挠。她知道,孩子饿了,可到哪里去弄吃的呢?
她摸索着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指尖拂过孩子的小嘴时,被孩子一口含住,吧唧吧唧地吮出响来。她鼻子一酸,眼泪又出来了:可怜的孩子,你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命运不该对你我如此残忍啊!
天,黑了又亮,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双脚已完全没了知觉,脑袋嗡嗡作响,眼皮沉甸甸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一点一滴地从身体里流逝。
四十多个小时后,救援队在瓦砾堆里发现了她的尸体。她趴在地上,双肘撑地,整个上半身向前匍匐着,样子很古怪。当人们搬动她那还温热的身体时,突然惊奇地发现,她的怀里竟然抱着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无损,闭着眼睡得正香。就在人们惊叹于生命的奇迹时,有武警战士发现,孩子妈妈的十个手指尖竟都结了血痂!
原来,做妈妈的咬破了自己的指头,用鲜血延续了孩子的生命!
再次审视弱小的她,人们的内心被什么东西触动着,泪水在人们的脸上恣意纵横,几个年轻的武警战士背过脸呜呜地哭出声来。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她只是医院的实习护士,上岗才3天。她没有结婚,甚至,连男朋友都还没找。那个孩子,是她的一个普通病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二自然段对为孩子洗澡情景的描写和第三自然段对地震时环境的描写,都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她”的双脚被楼板卡住,疼痛难忍。她拼命喊救命,腾出手来发疯似的推楼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都反映了“她”的坚强。
C.救援队发现“她”的尸体,“半身向前匍匐着,样子很古怪”,孩子毫发无损,闭着眼睛睡得正香。这其实是从正面和侧面赞颂了“她”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D.小说直到最后一段才点明,“她”和孩子并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更不是孩子的妈妈,如果事先有所交代,全文的结构就会更加严谨完整。
E. 整篇小说并没有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只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但她的形象却非常鲜明而且感人。
小题2:文章结尾写到:“原来,做妈妈的咬破了自己的指头,用鲜血延续了孩子的生命”,虽然作者并没有描写“她”咬指哺乳之事,但其实前文为这一情节的最后交代做了三次含蓄的铺垫。请找出来。(6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血乳”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农耕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这是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这在道家学派中得到比较充分的论证。道家经典《老子》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之根本。它们是外延很大的名词。后代所有科学的发明创造,如果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都超越不了“有”和“无”的外延限定。《老子》一书还提出要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法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学派的另一部代表作《庄子》,则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庄子》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但是《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庄子》书中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证。
上述“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出十分清楚。
自然和人有和谐的一面,但也有不协调的一面。天灾给人们带来苦难,古代人对发怒的自然界感到恐惧。当他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恐怖的自然界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设想自然(“天”)具有巨大的威力,人们在它的面前只能顺从,不能反抗。于是便把人的意识附加到自然的身上,向神化了的自然膜拜顶礼。这就和理性的“自然”精神相反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一种是①,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和利用,而另一种则是②,从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屈服于神性的自然。在传统文化中,这两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地加以辨别和选择。
小题1:对上面的文字材料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
B.人和自然的关系
C.道家的“自然”观
D.农耕文化与自然精神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创造源于农耕基础,这个观念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学说。
B.传统文化中“道”的精神出发点是“自然”,“道法自然”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C.“自然精神”的实质就是强调人们要充分地从自然中获取生活和精神所需并加以利用。
D.自然和人既和谐也不协调,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才是理性的“自然精神”。
小题3:“上述‘自然’精神”的“自然精神”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4:联系全文,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分别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炮兽》节选文字并联系全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①它的底下有甲板在摇动它。它被船摇动,船被海摇动,海被风摇动。这个破坏者只是一只玩具。船,波浪,风,这一切在戏弄它;这就是它的不祥的生命的来源。对这一连串互相牵连着的东西怎么办呢?怎样阻止这一连串可怕的导向沉船的动作呢?怎样阻挡这些来来,去去,转变,停顿,撞击呢?它向船壁的每一下撞击,都可能把船撞破。这些可怕的左冲右突,又怎能预料得到呢?我们对付的是一个会改变主意的放射物,它仿佛有许多主意,每分钟都要转向一个方向。怎样来阻止这件必须避免的事变发生呢?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做苍蝇似的压死。情势的可怕是因甲板也动摇起来了。怎样和一块任性的甲板格斗呢?可以说这只船的肚子里关闭着闪电,现在闪电设法逃了出来;有点像在地震的时候,又加上打雷。
②一转眼间全体船员都来了。错误是在炮队队长身上,由于疏忽,他没有把铁链的螺母帽旋紧,大炮下的四只滑轮也没有堵塞好;这样就使脚板和炮架有了活动的机会,一切关键都没有合拢,所以那系炮的铁链,终于被挣断了。铁链既然断了,大炮就不再固定在炮架上。那时候防止炮身反座的固定止退索还没有人使用。一个大浪头打击了一下炮门,没有系好的大炮向后退,挣断了铁链,开始在中甲板里面向四面八方疯狂地滚动。对于这种古怪的滚动要想得到一个概念的话,只要想象一滴水在一块玻璃上面滑走就得了。
③铁链折断的时候,炮手们都在炮舱里。有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分散的,都在忙着做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战斗的准备工作。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刚才听见的悲惨的喊声就是在这时候发出来的。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地向楼梯奔去。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④这门巨炮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它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它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是这条船的主人。它爱怎么办就怎么办。所有这些惯于在打仗时欢笑的水手都哆嗦起来了。要描写这种恐怖的气氛是不可能的。
⑤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⑥这人就是他们的乘客,那个乡下人,他们在一分钟以前谈论的那个人。
小题1:最后一段中的“乘客”“乡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直呼其名?(3分)
小题2:开头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它的作用?(4分)
小题4:炮队队长虽然是肇事者,可是也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挺身而出的勇士,将军虽奖励了他,但紧接着又枪毙了他,你怎么看待将军的做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