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江  河    徐刚①大地有万类万物,其中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大约就是江河流水。草木枯荣,四时更替。飞鸟也,走兽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江  河    徐刚①大地有万类万物,其中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大约就是江河流水。草木枯荣,四时更替。飞鸟也,走兽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江  河    徐刚
①大地有万类万物,其中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大约就是江河流水。草木枯荣,四时更替。飞鸟也,走兽也,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需要驻足、稍息,唯独江河东去,不舍昼夜。假如追随一处流水,沿江而下,你就会知道,人永远不可能走在江河水的前面,但又总有波涛在你身后汹涌。所有的河流都会汇聚到一处边缘——海与陆的边缘,咸与淡的边缘,清与浊的边缘,又都毫无例外地扩散到四面八方。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
②人在海边望海兴叹,江河源源涌入,海可以容纳多少水?江能够流出多少水?江河的奇异在于:我们知道它流向海洋,却很难目睹它的初始流出、源头何处。
③几千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想象着、寻觅着江之源、河之源、水之源,其实就是生命对源头的呼唤。源头何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心结,因而那些探求源头的人,便是把一个民族的伟大猜想付诸行动的人。在历史的荒原中,探求的脚步已经深入源区,可是仍然说不清源头在哪里。直到一九七六年夏天,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江源考察队,爬冰踏雪五十一天,到达了长江源头,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唐古拉山海拔6621米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发源地。
④江源是冰川雪野,高耸于世界屋脊之上,圣洁庄严。那姜根迪如冰川融水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或者说当冰川夏日消融坠落成流,一条大江诞生了。源区是如此宽阔,流出是如此细小!源区是如此荒凉,流动是如此安详!点点滴滴地流出,从小溪流到通天河……
⑤金沙江还在青藏高原的通天河段时,水流澄明而清澈,宽阔而平缓,仿佛为伸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所诱惑,不忍骤然急速离去,倒成了高原上饱经沧桑、深谋远虑的漫步者。
⑥当金沙江进入川藏之间的山原地带时,面对横断山脉的阻隔,震怒于群山的桎梏而在所不惜地下切,寻觅,坠落,流动,并隐身于深切峡谷,自由于束放之间。
⑦从曲麻莱到宜宾,是中国地形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突变,使一江之水爆发出无法比拟的激情,激活了每一个水分子的想象力,飞跃,奔突,坠落,切割,面对重重叠叠的大山,如斧如锯如齿如刃,把山岩咬碎锯裂,然后嵌进深沉幽暗的峭崖峡谷,闪烁着流动的光。
⑧到云南丽江石鼓镇,金沙江突发奇想做了个一百多度的大转弯,这一长达370公里的大转弯,其直线距离只有36公里,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弯”。弯曲总是与力量和深刻度相辅相成。《易经》称:“曲则全”。江河无不多河曲,堪称典范。
⑨假如说江河、流水亘古以来是世界的启发的话,那么我们迟早会面临这样的思考:直道是不是太多了?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
⑩江河不会回答人类的问题,只是在流淌,或徐或疾。它到底要到哪里去?到底是从哪里来?如此的行色匆匆而又源源不绝,不能不使人想起:在大自然中,江河是有使命的,非同一般的使命,游走于消逝和创生之间的使命。但江河不说,涛声而已!流动而已!
(摘自《散文选刊》2010年07期 ,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江河是“最普通、最忙碌而又最神秘的”?(4分)
小题2:请解释第①段中“边缘其实就是一个集散地”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文章说“对弯路、弯曲的拒绝与贬斥,热衷于裁弯取直,到底是利还是弊?”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答案

小题1:(4分) ①江河很常见所以普通;②江河不舍昼夜地流淌所以忙碌;③人很难目睹江河的初始流出、源头何处所以神秘。
评分标准: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
小题1:(4分)所有事物的发展均有一定的边界,这个边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暂时停留而集中的地方,也是集中后必定会重新发展、发散的地方。
评分标准:重点词语“集散地”两方面理解,每点2分。如果以江河的边缘为例来解释,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4分)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江河和缓温柔的一面。为了与下文形成对比,以突出江河浩荡奔腾的一面。
评分标准:特点2分,作用2分。
小题1:(6分) 裁弯取直总的说是利。因为可以缩短距离,更迅速达成目标;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科技水平;显示人类战胜自然的精神。
是弊。毁坏了大自然的原始美感;破坏自然平衡可能引发新的灾害;助长人类急功近利的心理。
评分标准: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如只说观点而没有理由说明则不得分;如学生由此阐发对人生的思考,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到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摘自《网易新闻中心》,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4分)
小题2:文章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堪一击的新奥尔良
如果你想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如何彻底地惩罚了墨西哥湾,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在其上空飞行都不行。你不可能看清实际情况,除非你上升到450英里以上,那里一群地球观察卫星正在将它们的照相机对准墨西哥湾,并将它们发现的情况反馈回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对飓风袭击后发回的第一批照片进行研究.他们对所见的景象感到震惊。整座整座的岛屿荡然无存,海岸湿地支离破碎.不堪一击而决口的大堤周圆到处都是一片片黑色的水块。
当然,新奥尔良过去也经常或多或少地被水淹。它地处一个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凹地,庞恪特雷恩湖在北,密西西比河在南,墨西哥湾正对其门户。在最好的情况下,要使这样一个地方不进水都是令城市规划者极其难办的事,但新奥尔良的情况从来就不理想:该市是建在世界上一个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的中央。圣路易斯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库斯基说:“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新奥尔良希望成为一个湖。”很明显,该城市已经如愿以偿。
这就必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新奥尔良是如此危险的地方.那么我们在那里到底干了什么?浸水的土壤,不断受到侵蚀的海岸线,说来就来的风暴.所有这一切使整个地区本来就岌岌可危,即便没有人类的干预。我们在那里的开发程度越高,情况就越精,我们蚕食了为大地补充淤泥的自然的河道和湿地,开采了支撑看地表的石油和其他地下资源。现在,专家警告说,由于温室气体使全球温度上升,我们正在制造更多的破坏性更大的飓风,它们只消一击就能毁灭一个城市。
墨西哥湾地区的城市一直是潜在的危险地区,但它们同时也是金矿——不冻的天然良港,这种极好的地理位置使它们能稳获往来于一条世界最重要的水路——密西西比河——的船只带来的收益。此外还有大量海湾地区的产品,其中包括占全美近30%的石油,20%的天然气,还有全美第三大渔场。因此,很明显——正如许多人已指出的那样,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
  飓风的运动需要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旋风,它要在温暖的海水与它上空较冷的气流之间旋转。除此而外,飓风似乎对气候的变化更敏感,因为温暖的海水是驱动风暴的燃料。墨西哥湾具备了所有这些因素,所以它的城镇就经常遭到飓风袭击。
地质条件则使情况变得更糟。墨西哥湾的土地又软又湿,大部分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大水退去,淤泥仍在,而且越积越重,最终在其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防止陆地完全下沉的唯一逢径是让土壤在每一次洪水后补充淤泥。但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将新奥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使它在这个城市外面流淌,实际阻断了淤泥的补充。
除了听任不能得到补充的海岸湿地继续下沉之外.这种做法最终将会把仍然存在的湿地统统消灭,海水越浸越深,导致有助水土保持的植被灭绝。隔绝了自然的洪水,也造成丁墨西哥湾沿岸保护海岸的岛屿下沉。
墨西哥湾繁忙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也扮演了负面角色。一项研究发现.墨西哥湾湿地消失得最多的时期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最盛的时期。休斯敦的下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当新奥尔良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它的当务之急就是修复大堤。与修复人工屏障同等重要的是归还自然的屏障——在城市周围消失的起保护作用的湿地。
小题1:以下对“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奥尔良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美国第三大渔场。
B.新奥尔良有占整个美国近30%的石油与20%的天然气。
C.新奥尔良有天然良港,能稳定地获得由密西西比河运输带来的收益。
D.新奥尔良地底下埋藏有丰富的金矿。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乘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上升到450英里以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对墨西哥湾的惩罚。
B.防止墨西哥湾的陆地完全下沉的最主要途径是让土壤在每一次洪水爆发后补充淤泥。
C.休斯敦的下沉完全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开采。
D.将新臭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的做法最终将把湿地统统消灭.使植被灭绝。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暖的海水既使地处墨西哥湾地区的新奥尔良拥有不冻的天然良港,也让该地区成为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
B.密西西比河的洪水越来越多,洪水的冲刷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的岛屿下沉,失去了对海岸的保护作用。
C.如果新奥尔良的防洪堤足够坚固,如果不让密西西比河改道,那么这次“卡特里娜”飓风将不可能对新奥尔良造成灾难。
D.新奥尔良的土地都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淤泥在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这是它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原因。
小题4:新奥尔良不堪一击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其要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  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夜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生命中黄昏很多,但真正愿意停留欣赏的人不多.真正觉得黄昏美的人也不多。
B.作者从文学的角度提出黄昏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从地理的角度作了科学的回答
C.文章反问、设问的修辞使用频繁,句式灵活;比喻的手法使用居多,语言生动充满诗意。
D.作者告戒人们:黄昏很美,应该驻足停留,多欣赏一下美丽的黄昏。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划线句于的内容及表达效果。(5分)
小题3:第⑥段划线句子主要从两个角度写黄昏,是哪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4:文中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何用意?请结合十人经历,简要谈谈你对“黄昏”的感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剃刀侠
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被剃刀侠所杀,请分条概括说明。(4分)
小题3:小说中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一一举例并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天地悠悠陈子昂
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 “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厄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作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小题1:请概括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和原因。 (6分)
小题2:作者引用卢藏用《陈氏别传》的意图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你怎么理解?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