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每题100字左右,10分)11.1)简述《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故事2)简述《三国演义》“三家归晋”。

简答。(每题100字左右,10分)11.1)简述《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故事2)简述《三国演义》“三家归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简答。(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1.1)简述《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故事
2)简述《三国演义》“三家归晋”。
答案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马季
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三是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通过对网络写作特征与网络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对它的现实意义做出如下判断:其一,网络文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二,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和阅读方式产生变革,及其全民参与的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同时,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陈建功认为,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习惯。
B.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形成了精英化互动模式。
C.网络文学解放了作者的发表权、出版权,但其庸俗化、快餐化倾向也十分明显。
D.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
小题2: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产生重要变革。
B.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形式和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C.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比传统文学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D.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不关注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
B.网络文学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的结果。
C.网络文学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差距。
D.网络文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具有发展的原动力、超强的传播力,在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加强研究,正确决策。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托尔斯泰灯
蒋子龙
最早这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吊挂在图拉州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屋顶上。灯罩巨大,比灯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张直径近两米的圆桌,桌面上等距离地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连接,均匀地平分了灯光。
——这就是矗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发明。
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就构思出这盏“连桌灯”,或者叫“桌连灯”。最初这张大桌子上只有三块隔板,宽宽敞敞地坐着他们夫妇和一个孩子。后来他的夫人陆续地为他生下了13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到最后这张大桌子上均匀地分布了13块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可以读《圣经》,读课文或其他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书读的孩子就得读托尔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也包括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这捎带着也是一种测试,看哪些孩子或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或不喜欢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说的手稿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或者相反。
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多了。即使托尔斯泰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阅读,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围着灯读,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于是,久而久之便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其它地方。
(《读者》2008年第10期)
小题1:“托尔斯泰灯”有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小题2:“托尔斯泰灯”具有怎样丰富的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小题3:文章说“阅读培养精神生活习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作者的这个感悟,试作简要阐述。(6分)
小题4:作者认为孩子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性”,这种“长性”在文章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1)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2)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3)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4)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5)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6)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7)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8)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9)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10)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11)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小题1: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4分)
小题3:请分析“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这句话的含义。(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作者在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尾,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 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
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
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
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小题2:本文作者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理由的?(6分)
小题3: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次按贷款”带来的灾难是技术上的必然
陈彩虹
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按贷款”危机,至今还在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演进。经济学界大多用“还未见底”来描述这次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同时,其隐含的对全球经济走向大衰退的忧虑十分强烈,毕竟美国的危机牵涉上了太多的外部经济体。可以说“次按贷款”游戏带来的灾难是技术上的必然。
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是以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为前提。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但“次按贷款”是违背这样常识的制度安排,即贷款给了实际上并没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借款人。那些信用评分很低,低到本来不被金融机构注意的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去购买住房。在“次按贷款”设计者和操作者的眼中,借款人本身虽然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但住房作为抵押品,有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贷款连同高额利息的回收完全没有问题。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而是住房价格的增长速度。例如,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1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若住房价格增长10%,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只要不高于10%,本息回归就全然无忧。
美国的住房价格持续不断地攀升,能确保美国的金融机构将贷款的本息收回吗?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从市场的角度讲,住房不过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依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虽然商品的价格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但它终究会围绕商品价值而变化。这个曾经被称之为“价值规律”的经济学理论总结,将“价值”和“价格”进行了认真的区分,其通俗说法就是: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下降;商品求大于供时,价格就上升;但价格的变化只可能以商品的内在价值为中心出现上下变化,而不可能持续地上升或是下降。这个规律表明,商品的价格若是出现较长时间远离“价值”的上升或下降,它一定会有回归内在价值的力量,带来价格相反的变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的起伏变化的确是一种常态。这是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的。尽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供应是由一个称之为“中央银行”的机构人为决定,从表面上看,它使得某些商品的价格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有着上升的趋势,其实,这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带来的单位货币降值造成的,也就是百姓日常认定的“钱毛了”。过去买一个茶杯只要l元钱,如今买一个同样的茶杯需要10元钱,这与其说是供求关系造成了价格变化,不如说是如今单位货币代表的内在价值(即学界称的购买力)降低了。如果我们舍弃现代货币供应量逐年大大增加的因素,商品价格时升时降的变化,就是一个平常得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和真实的事实。
(选自《读书》,2008年第12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义,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美国,信用评分很低的借款人也可以从金融机构那里借到大量的货币资金去进行投资。
B.住房作为抵押品,有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这和借款人本身是否能还本付息无关。
C.根据“价值规律”的经济学理论,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内在价值相关,是不可能持续地上升或是下降的。
D.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供应是由称之为“中央银行”的机构人为决定的,它对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E.一个茶杯的价格由一元钱涨到十元钱,这就是“钱毛了”,茶杯的价格变化是供求关系变化造成的。
小题2:对“次按贷款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按贷款”危机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目前无法预料这一危机将何时结束。
B.经济学家大多认为,“次按贷款”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
C.由于危机牵涉上了太多的外部经济体,经济学家忧虑全球经济会走向大衰退。
D.许多讨论分析“次按贷款”危机的文章表明,“次按贷款”危机的发生是必然的。
小题3:“次按贷款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4:“次按贷款”设计者认为,住房贷款连同高额利息的回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作者却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