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恨书宗璞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恨书宗璞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恨书
宗璞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位老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得到推窗得见的好景致。
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斗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
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系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起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
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是残书!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
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英文书,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
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
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和着过日子。
是曰恨书。
(选自《宗璞散文精品集》)
小题1:书的“可恨”之处有那些?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6分)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6分)
小题3:作者写邓拓把“闭户遍读家藏书”当做人生一乐之事,有何用意?(4分)
小题4:文章以“恨书”为题,有何妙处?请简析。(6分)
答案

小题1:①侵占地盘,“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 ②书柜很难开关,有的柜门太松容易掉下来伤人;③书让“我常”觉惶惶然,常感负疚,常常遗憾。
小题2:这几句话运用心理描写,将作者发现好书被弃后由愤怒到体谅、再到怀疑、进而自责的复杂而曲折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真切具体,含蓄地揭示出作者的爱书惜书之情,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小题3:以邓拓读书之乐反衬自己不能从容读书之憾,表达自己因日常生活的烦扰牵绊而不能尽读书之乐的负疚和无奈。
小题4:①世人爱书,而“我”却“恨书”,巧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正话反说,“恨书”却“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恨书”之深正显爱书之切;③结构全文,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小题1:结合下文,说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小题2:第四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分)
小题3: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7 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 …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 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小题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 4 分)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6 分)
答:                                                                      
                                                                     
                                                                         
小题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 分)
答:                                                                                                                                             
                                                                               
小题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 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具有很大差异。
我国古代哲学家,一直把“天与人”或“自然与人为”当作重要的哲学命题。总的是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哲学流派,解释也各不相同。大体分为三派:老庄哲学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中是极为渺小的,小得如同微生物一般。人只能一切顺应自然,凡用人为去创造、去改变自然,都是自扰有害的。这种自然无为的天人观,虽然受到当今一些环保主义者的追捧,但毕竟不利于科学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流派是以荀子为代表。他反对老庄,强调“天人之分”,人虽为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天,他主张“人为”,认为社会进步靠人不靠天。人利用天、主宰天,使天适合于人的要求。唐代的刘禹锡,发展了荀子的观点,主张“天人相胜”,既天胜于人,又人胜于天。他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即天只生出万物,万物要靠人来治理。这派主张,同西方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论倒有些相似
第三流派是孔子,他的主张介于老庄与荀子之间,主张兼重天人。孟子也相似,既注重人为,又注重尊天。看来,这种“天人合一”较符合人类发展。因人类从自然分离出来后,确是万物之灵,成为“天人”之一极。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仍是自然的一部分,若无限地人为,损害了自然,最终必将损害人类自己。
东方哲学是生命的哲学,重视人生,追求生活幸福,主张与天和,顺应天时,知足常乐,一切活动包括赚钱,只为了生活。西方哲学是理性的哲学,重视科学探索,崇尚理性知识,主张与天斗,喜欢竞争,追求进取,永不满足。一切生活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这正如辜鸿铭所言:“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洋人为生活而运动。”
因此,西方与天斗的天人观,是人主宰一切,尽力去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为人类取得最大的利润与物质利益。这种指导思想,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爆发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市场经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把人类推进到了工业文明。西方的巨大进步,通过鸦片战争的炮火,震醒了东方。日本随之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中国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都在向西方学习。五四运动,使科学与民主,开始深入人心。中国从西方不断引进科学技术,也引进了与天斗的进取精神,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这种战天斗地的哲学,也出现负面效应,如大跃进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这些豪言壮语并未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大炼钢铁对森林的毁灭,围湖造地对湿地的破坏,任意开荒造成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也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中国真正大规模经济建设,还是近30年的事。我们不断从国外引进大量资金、技术、企业、市场、管理等。这对中国现代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将这一变革,坚定不移地持续下去。但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当我们从西方引进这一切积极因素时,也同时引进了消极面,带来了污染。为了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不惜破坏环境,造成资源匮乏;过度地鼓励消费,造成严重浪费;粗放经营,使能耗骤增。现在耕地紧张,淡水匮缺,污染严重,气候反常,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难题。
21世纪既是全球的世纪,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互补的时候了。我们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如此盲目跟进,于是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也是科学的“天人观”,科学地处理好天人关系、天然与人为的关系。唯有坚持这条路线,才能走出一条既发展经济又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来。
小题1:对我国古代哲学家所持观点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
A.突显了生命哲学的主体特征,主张“天人合一”思想,都突出了对“天”的崇拜。
B.在总体以“天人合一”为主的哲学思想统领下,不同的哲学流派又各有独立的哲学命题。
C.第三段画线句,说明刘禹锡所处的唐代,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与西方开始越来越接近。
D.孔子的哲学观点吸纳了老庄和荀子的优点,提出了“兼重天人”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小题2:下列各项符合“科学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   )
A.把人类推进到工业文明阶段的西方工业革命。
B.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C.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思路。
D.为了解决耕地紧张问题而开展围湖造田运动。
小题3:依据文意,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根深蒂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往往易陷入“尊崇天意”的误区,很难产生像西方那样的工业大发展。
B.“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意思是说在西洋人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科学探索、借助理性知识,从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快乐和满足。
C.在自然面前,人类如果一味地追求最大的利润和物质利益,必然会为自己暂时的满足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目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大江大河的断流等现象的产生。
D.中国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正确认识,在政府行为上着意调整发展与生存的和谐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动漫缺什么?
中国动画在历史上有过颇具特色的创作,比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风格、剪纸风格的作品,在一代人的生命记忆中长久存在。但是,这些今天被定位为艺术片的片子,都没有被现代的商业运作包装过,完全没有后续的延伸开发,看完之后觉得很好,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们的动漫,在形成产业链和市场方面缺少很好的机制。
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仅这5个可爱的“舶来”卡通,每年就从中国市场赚走6亿元,尚未成熟的产业链,导致中国动温市场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日美等国。动漫要发展,它的原创能力和产业深度开发之间,要形成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这方面,迪斯尼的成功商业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在这个动画王国的产业链里,有动画片的创作,还有版权代理、图书音像、玩具、服装乃至休闲旅游等延伸产业。迪斯尼的动画明星们,吸引了众多旅游走进迪斯尼乐园;而一个迪斯尼乐园,又造就了众多需要看迪斯尼动画片的观众,反过来刺激了迪斯尼动画片的创作。业内人士注意到,许多国外动画片以相当低的价格向电视台出售播出版权,有些甚至是免费提供。他们算的正是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的“大账”,看重的是动画片观众的购买力。国产原创动画,只有不停留在播放这一环节,着力形成产业链,才可能做大做强。
据介绍,我国第一批动漫专业的本科生今年7月才能毕业,现在大部分从事动漫事业的人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从动漫“发烧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漫产业缺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像这样的整体状况,这样的素质,要发展中国的动漫很困难。如果没有创造型的人才,这个产业只能是祖放型的产业。
有专家形象地说,动漫艺术是一条河,人文与技术是这条河的两道护堤。我们要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的背后有着很厚重的人文内涵,只有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这条河才会充满活力。
动漫是基于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动漫之“动”,而这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要承载人文关怀。表面看,动漫空间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形。动漫空间里,有人文与技术的生态关系的综合呈现。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虽然计算机、摄影摄像等技术可以超越国度,但是,哪怕我们拿着同样的相机,但由于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拍出来的东西也可能不一样。同样的花木兰,美国人作了美国式的翻版和改造,如果是中国人处理,相信从造型、音乐,到对人性的理解等都会不一样。这背后,就是人文精神在闪耀。                     《人民日报》(2005.6.6)
小题1:下列关于“动漫”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A.动漫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今天动漫作品其中科技含量较高。
B.我国拍摄的《大闹天宫》等作品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
C.当代动漫中的人性观念是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中借鉴过来的。
D.动漫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文化,仍然需要包含人文关怀。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小蝌蚪找妈妈》等艺术片后续的延伸开发今天正在进行。
B.国外厂家因看重动画片观众的购买力才免费提供出版权。
C.动漫要发展,需要它的原创能力推动产业深度开发,只有原创能力提高才能促成产业开发。
D.国内动漫发展只有着力形成产业链、注重动漫人才培养才能做大做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漫发展主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高发展越快,美国、日本为我们做 出了很好的范例。
B.史努比、米老鼠等形象的创造来源于成熟的产业链,通过创作者的精巧构思,我们 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内涵及浓浓的美国文化。
C.处理好人文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动漫就会充满活力。反之,发展动漫会很困难,尤其是中国。
D.我国动漫的发展之路,一定要先从民族传统与人文观照的角度出发,相信我们会拍出更适合国人口味的动漫作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返璞归真。
这种情绪,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它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尤其使人心灼。
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
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或者换言之,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于是,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闷感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每当夜幕徐徐隆临,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唐朝诗人贾岛的《渡桑干》便绝妙地表达了这种思绪:
容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的感情,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爱因斯坦一生(从早年到暮年)中便时时深感人生的孤寂和“无家可归”的苦闷。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50岁的爱因斯坦叶露了这种莫可名状的情绪:“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从来就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一块土地或一个国家,属于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家庭。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可名状的距离并且需要回到自己内心,这种感觉正在与日俱增。有时候,这种孤寂感是很痛苦的。”
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内心深处,居然有这以深沉的非理性主义的情绪,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它说明人们寻找归宿和家园之感是何等地迫切,何等地热烈,何等地痛苦!它也说明通往家园的归路是多么不容易寻找得到!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选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现代人的生活,并说“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4分)
(1)为什么会有“一缕乡愁猛地袭来”?(限18字以内)(2分)
(2)第1段画线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限12字以内)(2分)
小题2:文中两处引用古诗。(4分)
(1)引用“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一诗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15字)(2分)

(2)引用诗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作用(2分)
小题3:为什么说“法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记》,我觉得是意味深长的”?(4分)
小题4: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