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大学的异化班荣鼎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世俗影响,大学的功能出异化,德育不再为首,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大学的异化是指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大学的异化 班荣鼎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世俗影响,大学的功能出异化,德育不再为首,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大学的异化是指大学在发展中被利用被改造使其逐步背离传统,进而使目的和功能、精神与理念发生各种变化,典型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拔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商品化、市场抡、产业化,大学的经济民间化或者说是市场异化主要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特别是后来提出教育产业化之后变得十分明显,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二是政治异化。即高等教育被政治绑架。早期的异化表现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在口号上虽然强调“又红又专”,实际上只计“红”,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当下的一种倾向 就是把大学当作是个政治或社会管理机构,当前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而且普遍存在着数量比教师还多的行政人员及高低不等的行政级别,就是政治或者行政异化的明显表现。应该说,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是革向的,大学的方向是始终明确的。大学至少在政治信爷培养等方面也算是成功的,而当下我国大学的异化是双重的,更糟糕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异化是反向的,这必然导致大学价值理念 的更大的混乱,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好多大学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大学的各种异化对大学德育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对大学及其精神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大学的功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这样的认识在各个大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并不是以当大学生、教师为其人生理想,当教师只是“谍稻粮”手段甚至有偶然性成分,对大学的精神理念,功能并不了解,好多人只是满足于自己的课程教学,并不关心诸如学生的成长问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大学中就有好多老师认为德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事情,与其专业课程并无关系。如此一来,德育并不能在大学各个教学管理的环节中,在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始终如一贯穿于其中,实效性就大打折扣,尽管当今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及主阵地,但客观上讲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要大得多,如果专业课程教师只管教书不愿育人,学校德育就会在专业课程教学这个阵地上丢荒。 除了大学异化,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升学率成为中学阶段承担学生成长成才使命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多数人的人生理想异化为大学:即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至于上大学以后的想法,松一口气不仅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放松道德修养,甚至一放松就是四年,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教育的异化。 大学德育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现难,这些批评责难也有中肯的,也有上纲上线夸 大其辞的,平心而论,大学德育的问题,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些方面是大学本身无法解决得了的,就大学德育本身而言,除了在地位上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心起来不要”的熟局面之外,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确也还是有些问题,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就是内容空迁、不切实际,形式单一,坐而论道,不符合德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更难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迫切要求。 (节选自《大学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A.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市场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披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 | B.当前,因为大学的经济异化和政治异化,导致了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使我国的大学找不到发展方向。 | C.虽然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始终明确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 | D.大学德育之所以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责难主要是因为德育地位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没法确定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逐步形式化空泛化。 | E.政府提出教育产业化是错误的,这导致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 小题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大学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3分)A.大学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 B.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 | C.大学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 D.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 | 小题3:请简述我国当前大学异化对大学德育的主要影响。(4分) 小题4: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及其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主化述:“聪明强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效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请结合这句话和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大学德育的建议。(4分) |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C 小题3:①好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相当多的专业课程教师不在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受教育领域大打折扣; ②好多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放松自己的要求, ③大学德育逐步形成化空泛化。 小题4:①德育是人才的第一基础;②只重专业的学习而忽视德育是教育的失败;③没有系 统的有效地德育机制,不利学生的成长。 |
解析
小题1:A原文:大学的经济异化或者说是市场异化主要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特别是后来提出教育产业优化之后变得十分明显。B原文:这必然导致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好多大学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小题2:这是中学的异化 小题3:略 小题4:略 |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母亲 肖云儒 在编《民族文化结构论》这本集子的时候,常常想起我的母亲,要是她活着,今年已是80岁整。二十八年前弃我而去,她52岁,正好是我现在的年纪。 几十年来,思念有如流不断的涧水,剪不断的云翳。思念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在研究学问时,如此执拗地、排解不开地想起她,还是头一次。 好不惑然。 半岁丧父,亦无兄弟姐妹,母亲终生守寡,将我拉扯大。我于她,她于我,都是唯一的、独有的。她携着我,我搀着她,脚印交织在人生路上。 母亲大半生任教于中学,晚年调入图书馆,一直住在单位的单身房间。我初中以前,被寄放在外婆身边,她每周回来看我。高中起我在市郊一所学校住宿,每周必定回去看她。 有次她对我说:下星期有事不能回来了,不要想她。那分外的温存,使我过敏地感到这是要扔下我远行,竟然怀着少年人不该有的悲哀和惶惑,悄悄跟在母亲后面足有一个钟点,直到看见她确实进了学校的大门,而不是去了车站,才脚踏实地踅回。 又有一个星期天,因为下雨我留在学校没回家。雨停,时已过午,想不到她让一位学生步行15华里来看我。我便又步行15华里回去,让她确证儿子的安然无恙。那时中学生很少骑有自行车,我们用脚板一步一步丈量感情。 每一次离别,无论短长,母子都要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作一次搏斗。大约从那时候起,中国古典文学中描绘“倚门倚闾”的诗文书画,便一遍一遍地感动着我。 实在也苦了她。因着浓冽的爱不能不压抑自己的爱。 母亲是知识女性。整整四大本相册,记录着她挥斥方遒的激情的青年时代。 “一二·九”运动在北京的有轨电车上散发传单。 搂着卢沟桥的石狮子大笑。六位女同学平卧雪地,摆成六角的冰花。 在教会学校和美国神父面对面论辩…… 她并不封建,在自己的历史论文和历史剧中,一再为被封建文化窒息的中国女性呼吁。但在28岁守寡之后却没有重新组织家庭,尽管有人撮合,尽管外婆催促。我想那是为了我。成年之后,我才加倍痛切地感受到母亲这样子生活的孤寂。孤灯冷月下的24年,八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是容易的么?每当她听唱片,便有如一颗孤寂的心在自言自语。囿于当时的文化氛围,加之我不是女儿,上大学后几番欲言而未启齿。 母亲的感情生活中为儿子的自戕,使我终生内疚。 母子之间的爱都无私。 就连母爱,她也不能不斟酌着、节制着表露。 作为寡母,她必须同时具有父之尊、师之严、友之诤。 对我的功课近乎残酷的督查,每每使外婆暗自流泪。至今想来,仍然引起甜蜜的战栗。我甚至很过她,又终于懂得能够从小接受大松博文式的教练,是我的造化。那远低于家庭经济水平的简朴要求使我简朴,那不完成计划不能睡觉的训令使我勤奋。铁器是在铁砧上锻打出来的,若要一位寡母如此来锤打自己的独子心里是怎样的滋味? 直到今天,母亲严厉的目光,仍在天宇中监测着我,催我奋力奋进,催我自思自审。 由不惑而届知命,母亲有了一点变化。先是稍稍超脱了繁忙的学校行政,而后又稍稍超脱了省图书馆的机关事务,重新拣起历史专业,开始了女性系列历史剧的写作:《嫘祖》《班昭》、《李清照》、《赵飞燕》《武则天》……直到《秋瑾》。有的演出了,更多的存于箧底。《秋瑾》只写了第一场,便和一封给我而未发出的信,一块掰开吃了一半的点心,永远留在了桌上。——第二天,她被死神遽然劫持,因为脑溢血在省人代会发言后倒下。从此长卧于江南的红土地中。 转向历史,对母亲来说,也许是一种人生的沉凝,也许是一种感情的蒸腾,我不得而知。也许阅历总要使人皈依土地,皈依文化土壤。 也恰恰是由不惑而届知命,我的兴趣悄悄地发生转移,开始钟情于历史文化。内中原因也不得而知。分明不是有意识要接续母亲在52岁时嘎然中断的工作,只能说是生命自然运行的结果了。 生命来源于母体。精神根植于历史和现实既在的文明成果。每个人都从脚下的土地上起步,经历了青春的翱翔,总有一天要重新降落在土地上。尽管那是另一块土地,尽管那里有另一番风致。 自从剪断脐带,我和母亲的联系由血肉的直接交溶转而为语言和文字的传递,为眼的流盼,为心的感应。50多年中,我们日甚一日娴熟地在各种有声和无声的频道中联系,哪怕地隔千里,哪怕分隔于两个世界,一直相依为命。 有时我想,母亲之于我,已经是一种传统,一种标尺,一种基座,一种象征。有了喜悦,走了弯路,面临抉择,很自然地就和冥冥中的她对话。那往往是以历史和人生的基座在检视自己。 真应了郭沫若早年的名句:“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母与子这两个“一”,占有着对方的“一切”。母与子这两个“一切”,凝结为对方的“一”。 近30年了,回江南扫墓的机会那么少,我几乎没有正式祭奠过她,也没有一篇怀念母亲的文字。这都是儿子的罪过。 我的母亲,愿这本涉及历史和文化土壤的书,能寄给你些许的慰藉,能赎回我如山的歉疚。 小题1:共同走过苦难的母子,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理,请问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母子之间感情如此厚重,为什么作者要在母亲辞世28年后才写这样一篇回忆性的文章?(6分)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生命的进化 正如生命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一样,生命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也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地球上空最初没有出现一种屏蔽物的话,那么生命或许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最初,从地球上放出含有氧和臭氧,形成保护性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介人水和太阳的致命辐射之间。在这层屏蔽物下面,一种新的生命演进过程——光合作用发生了。在最初的生命历程中,具有真核生物、古细菌、细菌这三界的划分,光合作用使有生命的细菌和藻类,利用太阳辐射能,创造出许多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光合作用使光能微妙地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它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食品。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叶绿素。在藻类的光合过程中,叶绿素在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吸收能量,再运用这种能量,分解水分子。此时产生的氢再和碳及其他化合物化合,形成为糖。同时,又把氧释放到大气之中。这个过程比现代石油化学合成物的生产过程要精巧得多。①这种合成过程是在大小还不到十亿分之一寸的细胞内进行的。 同时,通过微小的海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开始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了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开始时吸进的水和碳,最后又被放了出来。而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又通过呼吸作用重新吸收回去。地球上全部动植物生命的源泉,就是这两大物质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氧的循环。此外,还有少量的氮、硫和磷的循环。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细胞。生物的细胞具有惊人化学转变的能力,并不断地演变进化。南非发现的约30亿年前原始细菌的化石表明,这种细菌已经具有简单分裂的作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也曾发现更进一步进化演变出的十亿年前原始细菌的化石,其中类似海藻的生物已被证明,其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生物细胞在新的条件下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演化。在澳大利亚爱迪阿加拉群山附近新发现的撊浣诔鏀化石证明,在7亿年前,已有多细胞的生物存在。这是首次发现的多细胞生物。所有复杂的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我们还不很清楚,更为复杂的生物器官是如何演化而成的。在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在有荫蔽的温暖的海岸和河流出口处的水中,类似海藻的生物大量地繁殖了起来。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放出了大量的氧气。今天,我们呼吸的氧气总量的四分之一,就是由海洋中的最微小的浮游生物所产生的。而水和空气相接触的海面,正是这些浮游生物的栖居地。 当时的火山和地震还在震撼着地球,海啸还在冲击着陆地。这种自然界的变动过程,正好为生命跃进到第二个阶段作了准备。有些海生的植物被冲到岩石上,并在那里生存了下来。迄今发现的顶囊蕨化石是最原始的陆上植物的化石,这种植物约生存在4.5亿年以前。越来越多的植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生长起来。随后紧跟着,也出现了动物。鱼类逐渐演变成了两栖动物,鳍像腿一样帮助它们爬过被海水冲刷的沼泽地和湖泊。鱼鳃后来也发展成为肺,能够呼吸大气中的氧气。 约在3.5亿年以前,生物开始大规模地向陆地移居。大量植物覆盖了地球的多石的表面,在整个地球表面上遍布了生有绿叶的新型植物,它们进行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不可缺少的氧气,有四分之三就是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从而供给地球上所有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动物也不断也出现在陆地上。从此,陆地成为生命进化的主战场,多彩的生命世界②也便从此开始了。 (节选自[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的地位》) 小题1:请阅读画横线①句,联系上下文,说明“这个过程”是什么过程,其“精巧”是怎么体现的?(4分) 小题2: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生物细胞演变进化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请回答作者论述生命进化的“主战场”有什么变化?从“多采的生命世界②”话语中探究作者写此文章的意图。(6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寂寞 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之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却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小题1:以下不属于“另类的寂寞”的两项是(5分)A.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 | B.一天到晚都在忙,但自己对所做的事并不感兴趣。 | C.一天到晚都在说,但所说的并不是心里话。 | D.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新处境是旧处境的简单重复。 | E.想突破现有处境但是无能为力。 F.想与自己对话,却发现丧失了自我。 小题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目前能够想到的抵抗寂寞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 | B.被囚禁了三十年的胡风先生被寂寞伤害的程度是常人的两倍。 | C.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尤其需要读书。 | D.作者自信观点成立,但他并不想强加于人。 | 小题3: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4分) 小题4:阅读的习惯为什么能够使人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4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5分)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6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野生动物 (台湾 柏杨) 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中国人甚至知道自己出生的时间是几分几秒;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小事,没有人会为它眨一眨眼,可是,假如有一天,忽然有人宣布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恐怕就要劳动一大批考据学家忙得团团乱转。 据说,我出生于一九二零年,这是我唯一记得的数字。不过到了后来,连这个数字也不敢十分确定,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包括父母。母亲在我生下来不久即行去世,中国做父亲的向来把儿女的出生养育归于母亲的职责,更不会记住儿女的生日。这个数字的来源,似乎是从家人口中,偶尔听到,因而留下印象的,日久天长,或许记错,或许讲的人根本不是讲我,而是讲别人。 我还模糊记得我的生日是阴历九月初七。不过,更加不敢肯定这个日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陆乡村,几乎仍是原始社会。除了大人物或是世家子弟外,很少有人为一个孩子庆生。所以我的生日是哪一天,毫无意义。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一九四九年,我二十九岁(假定我的生年没记错的话),流浪到台湾。在行政组织严谨的台湾区公所办户口时,因为不能肯定我的生日,所以临时起意,顺口报出一个印象中不容易忘记的日子——十一月一日。那是东北第一大城沈阳市在国共内战中被共产党军队攻下的日子,当时,对正在沈阳办《大东日报》的我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我选了十一月一日成为我户口上正式记载的生日,一直保持了二十年。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我被调查局以“共产党间谍”以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逮捕入狱,要被处死。其后,又被改判有期徒刑十二年。于是,从此我就以三月七日作为我新的生日。不但纪念我的苦难,也强调自该日起,对笼罩我一生的蒋家父子政权的唾弃。然而,正当大家已经接受我的生日是三月七日时,却在稍后出现的文件上,发现我真正被捕的日子是三月四日。为什么发生三天的差误?这和传统官场作业有关,原来法律规定,任何刑事案件,调查机关收押被告,不得超过四个月。而且冠冕堂皇地宣示:如果超过四个月,被告在拘押期间所有的口供与证据,都作无效,用来保护被告的人权。而我是一九六八年七月七日由调查局移送台湾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如果不把拘押日期从三月四日改为三月七日的话,调查局的拘押行为就完全违法,我则完全无罪。所以,特务们就把被捕日期后延到三月七日,这是诬陷手法小动作之一。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跟生日同样暧昧的是,我不知道生在哪里。有人说,我生在父亲当县长的河南省通许县县长宿舍;有人说,我生在河南省开封市东铜板街;没有一个人明确地告诉我,到底我生在哪里。只是,在我长大后,发现我被归类为河南省辉县人。 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残存的一些族人,在一棵大槐树下,把一个铁锅摔破,分给每一个支派的族长,然后互相祝福,四散逃命。他们相约等这场灾难过去(人往往认为灾难会过去,以寄希望于未来),总有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万一到时候子弟已互不认识,锅片就是信物,可以为证。 于是当中有一支从洪洞县出发,向东逃亡。那是一段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去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翻过高达两千米的太行山,继续向东逃亡,终于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转眼三百年,锅片已经不知道何处而去。子孙们对往日大槐树下摔锅片的故乡,早已失去记忆。今天,当辉县人被询问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的表情,透露无限人世的沧桑。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选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柏杨回忆录》) 小题1:柏杨回忆了自己生日日期的几次变化。请列举柏杨几次生日的日日期及其由来。(4分) 小题2:请体会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1)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2)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小题3:这段文字的标题为什么叫“野生动物”?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