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打工仔杨崇德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以为是个流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打工仔杨崇德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以为是个流氓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打工仔
杨崇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到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
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
小题1: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3分)
小题2:(1)发爷发现儿子在深圳替人修脚,又打又骂,回来后气病而死,他为什么会这样?(不超过15个字)(3分)
(2)发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15个字。)(3分)
小题3:(1)阿贵对修脚是怎么看的?(不超过15个字。)(2分)
(2)村里人问他在深圳干什么,他为何笑而不言?(不超过10个字)(3分)
(3)阿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超过20个字)(3分)
小题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小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推进情节,阿贵从深圳回家过年,不啻“天堂”来客。发爷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个“天堂”。陡笔一转,发现儿子原来在天堂里替人修脚,如五雷轰顶,气病而死。
B.这篇小说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作者对阿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
C.发爷看阿贵替人修脚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他先是“好奇”,“出神地站了近10分钟”,觉得脚趾甲涂上红油,“很好看,很新鲜”;后来发现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就又打又骂。
D.发爷死后,阿贵在众乡亲面前为他修脚,这表明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E、发爷死的这个结局使阿贵很伤心,但事实上又让他获得了解放,这预示着阿贵将有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F、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质朴无华而形象生动。
答案

小题1:①表现阿贵气度不凡。②制造悬念,他怎么“发”的。③与后文形成对比
小题2:①认为修脚下贱,丢了他的脸。  ②观念陈旧,死爱面子的保守人物。
小题3:①认为正当职业,并不下贱。 ② 他知道村人思想保守。   ③思想解放,技术熟练,孝敬父母,懂得自尊的一代新人。
小题4:B、D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羌 去 何 处?
冯骥才
(1)羌,一个古老的字,一个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渐渐变得很陌生了,最近却频频出现于报端。这因为,它处在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2)这个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衍生过不少民族的羌,曾经为中华文明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如今只有三十万人,散布在北川一带白云迷漫的高山深谷中。他们居住的山寨被称做“云朵上的村寨”。然而这次他们主要聚居的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的北川,都成了大灾难中悲剧的主角;除去一千余羌民远居贵州省铜仁地区之外,其他所有羌民几乎全是灾民。
(3)古老的民族总是在文化上显示它的魅力与神秘。羌族的人虽少,但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居建筑方面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一套。他们悠长而幽怨的羌笛声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诗;他们神奇的索桥与碉楼,都与久远的传说紧紧相伴;他们的羌绣浓重而华美,他们的羊皮鼓舞蹈雄劲又豪壮,他们的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俗节日“瓦尔俄足节”带着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这些都与他们长久以来置身其中的美丽的山水树石融合成一个文化的整体了。
(4)在这次探望震毁的北川县城的路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飞石,树木东捣西歪,羌族唯一的自治县的“首府”——北川已然化为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5)二十多天钱北川县城就已经封城了。城内了无人迹,连鸟儿的影子也不见。全然一座死城。
(6)站在县城前的山坡高处,那位偶然侥幸活下来的北川县文化局长,手指着县城中央堆积近百米的滑落的山体说,多年来专心从事羌文化研究的六位文化馆馆员、十余位正在举行诗歌朗诵的“禹风诗社”的诗人、数百件珍贵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宝贵资料,全部埋葬其中。
(7)我的心陡然变得很冲动。志愿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者本来就少而又少,但这一次,这些第一线的羌文化专家的罹难,几乎是全军覆没呀。
(8)我们专家调查小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着那个巨大的百米“坟墓”,肃立默哀。为同行,为同志,为死难的羌民族及其消亡的文化。
(9)大地震遇难的羌民共三万,占民族总数的十分之一。
(10)在擂鼓镇、板凳桥以及绵阳内外各地灾民安置点走一走,更是忧虑重重。这里的灾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边,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毁。这些羌民日后还会重返家园吗:如果不行,必须迁徙。积淀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注定要瓦解么?
(11)在久远的传衍中,这个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山川紧切相关。文化构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很难替换。他们如何在全新的环境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如果找不回来,那些歌舞音乐不就徒具形骸,只剩下旅游化的表演了?
(12)不管怎么说,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都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使羌族的文化大伤元气。这是不能回避的。这样全面颠覆性的破坏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13)可是,总不能坐待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渐渐消失。马上要做的是对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地质和环境安全受损的村寨,经过重新修建后,应同意原住民回迁,总要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就是将散落各处的羌族文化资料汇编为文献,为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档案。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时,必须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
(14)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的昨天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
(15)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回转过身来吗?
小题1:根据⑴—⑶段内容,分条概括羌民族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段别具特色,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探究“羌去何处?”这个标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解发明就是理解未来
教育神圣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由于教育,人类个体可以分享漫长岁月里人类整体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总是以过去的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知识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前人探索与创造的成果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受到当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的制约,当它们成书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成就无法纳入其中。当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它们的时候,世界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未来需求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知识只能帮助人们重复过去的道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创造力才能使知识活化,为知识赋予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新知识不是演绎出来的,它是创造的产物。实际问题从来不会重复,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创造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气质,它令世界充满生机,飘荡着诗意。
人们十分赞赏古希腊创立自然哲学的先贤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他们涉猎的领域千差万别,为人治学风格迥异,然而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近代科学诞生之后,深刻改变人类宇宙观念与生存方式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杰出的创造性想象和独辟蹊径的探索。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是人类内心深层的***和动力。发明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激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因素使他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然而,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发明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因为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明的因素:模仿容易,发明困难。因循人类活动的最小阻力原则,许多人乐意选择模仿。
发明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这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
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没人享用。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
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还没来得及完善工艺和配套技术。由于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的发明经常被拒之门外。
发明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参与,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过分关注继承,不重视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
人们习惯于把失败与堕落相提并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令许多人视创造为畏途。
新技术发明的出现仰仗科学、依赖教育,然而更需要文化,需要鼓励探索、呵护发明的创新文化。如果把新技术发明比作美丽的红苹果,科学是长出红苹果的树,教育是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和肥料,文化则是看不见的地下水、合适的温度和阳光。
小题1:下列各项中,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B.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
C.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
D.指出发明家常有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但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
小题2:作者为什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依据原文,分析概括发明创造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哪些阻力和困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宝琴、岫烟、平儿、袭人、黛玉同一天过生日。大家齐来祝寿,一起射覆游戏,大家一起哄湘云喝酒,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忽然间,不见了湘云,于是四处去找,后来丫头来报,她在后头山上的一块青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同去,看到湘云醉卧之态。(第六十二回)
B.凤姐听说贾琏在外面有了尤二姐,一时间妒火中烧,暗自设下毒计。凤姐甜言蜜语哄得二姐进了贾府,又故意挑动二姐的原定女婿张华状告贾琏,挑起事端。不久,贾敬将侍妾秋桐赏赐给贾琏,凤姐表面上笑脸相迎,暗中却里间秋桐和尤二姐的关系。秋桐性格刻薄,经常对二姐恶语相加,后二姐生产不顺,自缢而死。(第六十九回)
C.王夫人的丫鬟傻大姐无意捡到一只绣春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惜春室内,惜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私通的证据。令王善保大为丢脸。(第七十四回)
D.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本名英莲。后被拐子卖给薛蟠做妾,被宝钗取名香菱。薛蟠新娶的妻子夏金桂故意挑刺,让她改名为秋菱。夏金桂和侍妾宝蟾又寻机怂恿薛蟠棒打香菱,香菱向宝钗求援,从此一病不起(第八十回)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7分,每空0.5分)
①贾雨村出任金陵应天知府,遇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         抢夺         ,打死小乡绅        的命案。贾雨村本当依法断案,因听了门子“         ”有关“护官符”的点拨,徇情枉法,并修书二封给         和京营节度史       ,告之:“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
②贾母带刘姥姥去        吃茶,妙玉奉上旧年雨水泡的       ,刘姥姥觉得味淡。妙玉把宝钗、黛玉叫到里间喝茶,给二人用的都是精妙的古玩杯具,给前来蹭茶的宝玉用自己常用的       ,宝玉不解。黛玉问泡茶的水,妙玉说是自己五年前收的       。宝玉将妙玉撂下的刘姥姥用的茶杯讨来要送姥姥,并答应派人打几桶水给妙玉洗地
③众人改海棠社为         ,推         为社主。湘云填柳絮词,黛玉邀请众人填柳絮词。探春写半首,宝玉续了半首。众人看了黛玉的《         》后认为太作悲了。宝钗说宝琴的过于丧败。宝钗诗中有“                           ”之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的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小题1: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表达效果?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引用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语。请用简明语言表述,不超过15字。(2分)
小题3:文章在材料事例选择与使用上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在文末说“感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