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黄裳①哦识黄永玉②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El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裳①哦识 黄永玉②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El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 “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问在1946年底1947年初, 《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进城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 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回忆起来,几乎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伺候年老的妈妈,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你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 “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位女儿哇哇坠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 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 至于他的做文,唐驶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上世纪的1947年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我特别喜欢黄裳兄的《饯梅兰芳》。想想看,当年的黄裳兄不过二十几岁,有那么深刻的胆识、那么宏阔的气势,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 “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 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 黄裳兄这一生为书遭遇过烦愁,也享受过泡在书里的快乐。人常常称呼这个是读书人,那个是读书人,要晓得,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可真不易。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琴,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 一个作家归根结底是要出东西,出结实、有品位的东西。文章横空出世,不从流俗,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闲事管得舒坦,是非晴明,倒是顾不上辈分和资格了。 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于凤凰(文章有删改) 注:①黄裳,著名散文家、记者、文史专家、收藏家。 ②黄永玉,生于1924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南传主出生年代起笔,从文学与历史两个维度阐释了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在开篇就显示出了为文的个性与特色。 | B.黄裳原本有快乐而坦荡的天性,他的女儿却不曾听过父亲的大笑。坎坷的经历使他的个性和处世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 C.作者认为黄裳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并援引唐瞍先生高屋建瓴的评价,使读者对于黄裳的文章特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印象。 | D.人的个性是多侧面的,黄裳私下里面对友人时十分善谈,常有很深入的交流。但在稠人广众的酒筵上,他就拙于言辞了。 | E.作者的笔墨饱蘸了六十年的情谊,使黄裳的性情及一些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显现,文章虽然题为“浅识”,其实不“浅”。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分) 小题3:本篇传记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哪些鲜明的个人风格,请举例赏析。 (6分) |
答案
小题4:文中说:“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小题1:BD 小题2:①对朋友慷慨,宽容,推心置腹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②博闻广识、多才多能的杂家: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出几本散文集” “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③文章创作见出心胸、博识、情感;有见识,有胆识,敢与权威对话:“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④耿直,勇敢,在凌辱、迫害中也活得有尊严: “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诀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小题3:①诙谐、幽默:“那一年多的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毛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②深刻,睿智,有见地,有哲理性:“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每,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③疏狂不羁,率真洒脱:一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每2分) 小题4:结合文意理解“美丽”是指文笔优美,令人悦目;“智慧的线索”和“有用“是指文意深刻,启迪智慧,使人获益。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读过的好作品,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好”文章的标准,并简述获得的启示。 (解释关键词2分,举例2分,谈感受4分) |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戏剧的真实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戏剧的真实,其基本品质之一是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 戏剧的真实,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源于令(1592~1674)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引人向善的。现代戏剧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悦,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悦。 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 小题1:对文中“戏剧的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真实是戏剧的基础,是戏剧的生命。所谓真实,其实是让观众信以为真。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谈不上什么真实了。 | B.戏剧的真实要表现真实的人生,是需要用理性来直接表达的。包含着是非判断,并用来影响观众,让观众加深对人生的体悟。 | C.戏剧的真实是要引人向善的,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但决不能不分是非善恶。 | D.戏剧的真实,应当有感染人的力量、有思想上的力度,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 | 小题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真实是戏剧的重要因素,它在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应排在第一位。 | B.戏剧反映的是艺术家理性的、审美化了的东西,让观众就自身经历而引起联想,使戏剧虽假犹真。 | C.品格高尚的娱乐是要引人向善的,其表现形式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不能有细琐的、卑微的内容。 | D.现代戏剧的脊梁骨就是指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 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我们都是宋朝人 看轻宋朝的人是不懂历史的人,他们眼里只有战争、疆域、王朝荣辱。而严复曾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粗线条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我们更像宋人:商业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注重伦理观念的、不喜欢打仗的……严复的意思是说,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再往前的汉唐,那简直是另一个国家。甚至,武侠小说都很少以宋朝以前为背景,我猜金庸们根本不知道宋朝以前的民间是怎么回事,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 历史连绵不断,但总有一个时代,它如此重要,人们认为它才是今日世界的开端。对欧洲来说,那是文艺复兴时代;恰好也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朝。两者的相似,在于人们都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西方是人文,中国是伦理,并且都发展起来一种追求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1009年正月初三,宋真宗宣布这天为天庆节,全国放假五天。“百家讲坛”里那位老师断言这个长假意义非凡,它拉动了长假经济,促进消费,甚至促成了北宋经济的起飞。我想他说得在理。唐朝的公务员,干十天休息一天,消费没法拉动。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大家放天庆节长假?因为他觉得要感谢上天。上天在前一年给他降下无数“祥瑞”其实都是他授意导演的。 宋真宗为什么要导演天降祥瑞?因为他要证明与辽国媾和是正确的。宋太祖宋太宗跟辽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也没打赢,到1005年真宗御驾亲征,居然小赢了一次,赶紧顺风收蓬,跟辽国签订了合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作为大哥每年要送给辽小弟30万两白银。以宋朝的富裕程度,30万两不过一点小钱,却买来一百年的和平,合算得很呢。真宗舆论压力很大,道理又跟这帮人讲不通,于是造假,派人这儿埋一块奇石那儿挂一幅“天书”也就是祥瑞。好了你们都瞧见了吧,还是俺有理!那么庆祝一下吧,给大家找点乐子。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虽然1009年的汴京没有清明上河图①,但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天降祥瑞,而是风气和政策积累的结果。其间的关键,是汴京取消宵禁。但宵禁是什么时候取消的?没人知道,因为它并不取决于一道圣旨,而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生活的发展,让这个中世纪制度逐渐松弛直至形同虚设。 这种风气下,人们心里想的都是过好日子,而不是恶狠狠的杀伐。对外就不用说了;对内,说来我想没人相信,北宋一百多年,政治斗争固然从无间断,居然没杀过一个大臣。固然这是宋太祖的遗嘱,子孙遵行,但如果没有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配合,断无可能。试想,连今天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可还找得出这样的时代。因此我说,北宋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排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在外族的连番冲击下中断了。历史不可假设,但偶尔假设一下依然令人神往:北宋曾经占有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人民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明清,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一种优雅可能过于纤细的生活方式,她发展起来领先全世界的技术文明,甚至她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一位造诣非凡的书画家和艺术品鉴赏家……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咸什么样子? 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正如严复当年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宋人。 选自《杂文选刊》,略有删改 [注]①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小题1: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分 答: 2“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人血脉”中的“精髓”具体指什么?2分 答: 小题2: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宋真宗放天庆节长假的前因后果,目的是什么?5分 答: 小题3:请根据相关文段,从三个方面概括宋朝的主要特点。6分 答: 小题4:作者否认我们是“汉人唐人”,认为“我们都是宋朝人”,从中看出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6分 答: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 生 的 初 秋 欧阳斌 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青黄相间的原野,展示着一大片一大片渐趋成熟的诱惑;天空是那样晴朗、恬淡、高远,犹如一泓无痕的秋水,透出蔚蓝至极的深邃;风儿已经开始清凉,让人的心境好不宁静;好不宁静的心境让你从从容容地想到生命的许多事情。 生命的季节也一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夏秋交替之间初秋悄然来临了。生命的初秋季节,便开始自自然然地透出生命最高峰值期间所具备的某些特质。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都是表达这种特质的具体形态。 爱好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比如说,我曾经酷爱过诗歌,翻阅旧日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中外名著的手抄本:从诗经到宋词;从荷马到艾略特;从艾青到朦胧诗……工整的手迹,详尽的注释,读背的痕迹,连我自己也大为感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便为散文和哲学替代了。哲学书籍潮水般地涌向我的书柜,将昔日盘踞正宗的诗集挤到一隅;散文则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成为了我灵魂独白与对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起来,也再没有写诗写歌词那种要死要活的“苦吟”,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无拘无束行云般的流动;散文中又尤对随笔小品情有独钟,一点感悟,一点哲理,一点心绪,均可滴滴入笔,不要开头,也不要结尾,信手录之即可。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诗歌是青年的情人,而散文与哲学则是中年的伴侣,仅从这一爱好的转换看,我的生命的初秋之到来是确定无疑了。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嗜动到嗜静。学生时代,知青岁月,龙腾虎跃于篮球场上、你追我赶于田径场间的兴致已一去不复返了。篮球也还是打,但多半是“意思意思”,当起“板凳球员”来绝不面红耳赤;至于跑步则几乎完完全全让位于散步,在清凉的秋晨或火红的夕照间随意无拘地散步,悠悠然然地边散步边看风景胡思乱想且自得其乐;旅游似乎也还有些吸引力,但到得一个地方决无马上一睹为快的冲动,看景点时步子一慢再慢直到将眼镜凑近被岁月侵蚀的字碑看清楚了再作新的移动,决不搞“到此一游”。至于家居生活,下班之后的秋夜和凌晨则成了沉思的乐园。 沉思是人生初秋的一大特征。生命到了初秋便不再那么富有激情,而更多的转向沉思——沉思当然也要激情,但那是另一种激情。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从收到的刊物和读者的来信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生命到了初秋则意味着负有某种使命,隐隐约约感到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写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工作与写作的枝头同时结上果实时,人生的初秋才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氛。 生命到了初秋,最大的惶恐莫过于时间的匆逝!在这种季节,时间以一种无法挽留的加速度匆匆逝去,不知不觉之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岁岁月月就这样永不回头地过去了。紧跟着妻子从你的头发上惊异地发现若干白发而你则注意到妻子眼角有了细细的密纹;孩子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拉面般地长高。于是你的心中不能不充满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完成使命的紧迫感。甚至不惜以生命超负荷的运转为代价,过度的磨损使生命变得愈来愈娇贵,一感冒就发烧就拉肚子就吃药打针甚至上吊针,中午不睡下午就没精打采如病过似的,生命因之进入一种需要调养和整修的状态。 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人生的初秋,一种澄澈如秋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犹如流云,心情犹如秋空,生命之果则高悬于枝头,炫耀着一个即将采摘的季节。 意识到生命的季节是极其重要的。到了初秋,人不必过于匆匆地赶路,有时需要停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味风景与人生。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最早到达终点;人生没有回头车,过去了就永远不回头,倘不留点什么便只有永远的遗憾。 那么,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吧!既然春天已经流逝,既然夏天不再复回,既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的稍纵即逝,那么我们的唯一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初秋,这生命中最美丽的季节! 小题1:本文写“人生的初秋”,可开头为什么要对南方的初秋进行描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 答: (2)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 答: 小题3: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人生的初秋”有哪些特征。(6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自由主义只是“五四”多元格局中的一脉。作为自由主义的题中之义,平等、民主及科学等言论在“五四”时期蔚为大观。当时,《新青年》杂志就曾鲜明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并要求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全面救治中国。同时,陈独秀也激励人们推倒封建专制的压迫,实现个性解放。即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先生,也热情地赞颂“自由为人类生存之要求,无自由则无生存之价值”。 ②尽管当时自由的价值观有着广泛的流布,但毕竟不是时代的主角。“五四”时期并不是自由主义的独唱,自由主义仍只是“五四”启蒙大合唱的一个声部。这一声部与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声音相混合。因此,与其说“五四”文学主流是 “奔涌着自由主义的文学大潮”,不如说是“带有一定自由主义色彩、民主主义色彩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更符合那个庞杂的年代的历史真相。在“五四”先驱们关于人道主义的纷繁表述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路径,一种是人道主义的平民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一种是人道主义的个人主义(以周作人为代表),前者通向了激进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后者则与温和的自由主义理念一脉相承。关于这两大思潮在历史中的主次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催生了“五四”运动。然而,在激进主义的话语那里, “历史真相”却发生了变化。 ③“五四”重心从“民主、科学”到“反帝、反封建”的转移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众所周知,“民主”和“科学”作为“五四”的重要口号,昭示的是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于左翼激进主义来说,“民主与科学”这种自由主义思想成了亟待消解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将是更为政治化的“反帝、反封建”。这种转移将“五四”的意义重述为“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谈到:“‘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随着左翼激进思潮的政治统摄力,这一论述此后成为“五四”的基本论调。现在看来,这个论述重心的转移至少阉割了“五四”精神中极具活力的对民主的倡导。在1940年代的文学变革中,自由主义被“妖魔化”的历史趋势得到强化。这突出表现在胡适先生“‘五四’文艺复兴说”招致广泛质疑,也明显地体现为左派革命力量已占优势,并向最后的胜利前进的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南方大出击”中对自由知识分子的“一网打尽”。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已经进入了“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的时代,仍恪守文学的“民主”和“宽容”的自由主义作家,终究被“革命话语”清除了出去。 (节选自《“五四”的改写与重塑》,《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l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五四”思潮多元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括平等、民主、科学等内容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五四”各类思潮中流布较为广泛的一种。 | B.“五四”启蒙思潮纷繁庞杂,除了自由主义,还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 C.“五四”文学虽带有较浓郁的自由主义色彩,但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的主流。 | D.虽然自由主义不是“五四”时代的主角,但当时《新青年》杂志、陈独秀,乃至李大钊等,都对其推崇备至。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五四”运动是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 B.在左翼激进主义看来,“民主”“科学”等口号带有自由主义色彩,因此重述“五四”历史时,有意将之消解。 | C.左翼激进主义将政治化的“反帝、反封建”作为“五四”历史描述的基本论调。 | D.“五四”重心被转移后,“五四”精神中极具活力的自由主义内涵被消除。 | 小题3:原文划线句中“变化”一词是指 ▲ 。(3分)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招致广泛质疑的原因。(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