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E.联想和想像正体现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小题2: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
B.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
C.艺术欣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脑子里必须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
D.诗词曲赋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D
解析

小题1:C、E(A.必须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美的形象,才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B.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就行,无须“深刻”;D.不可能“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小题2:D(必须具备能够通晓典故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金鱼的抉择  张挥
“乔治,移民到澳洲去的事,你到底作了决定没有?爸爸又写信来催了。”
双手握住驾驶盘的乔治,没立即回答他太太的话。因为他注意到前面有一辆小型货车正要驶离路边的车位,如果手脚不够快,那个车位准会被别的车子占了。
“哎呀,你跟人家抢车位干吗?今天是星期天,组屋的停车场是免费停泊的。你把车泊在这划有双黄线的路旁是违法的,何必冒这个险呢?”
乔治可不听他太太那一套,一边熟练地把车泊进车位一边说道:“少走几步路不好吗?新加坡的法律这么多,怕犯法最好别出门!”
夫妇俩下了车,乔治太太又提起那件移民的事来。乔治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你先去买菜吧,我在那家咖啡摊喝茶等你。移居澳洲的事等一下再说,好吗?”
太太瞪了他一眼,这才扭着腰肢朝菜场那个方向走去。
乔治来到小贩中心的咖啡摊叫了杯茶,就坐下来看报纸。最近,新加坡人谈得最起劲的就是移民问题。而他那个早在五年前就移居澳洲的岳父,一直写信来催他早作移居的打算,可他自己却始终拿不定主意。要他离开自己生活了三四十年的新加坡,移居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去,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的,而且在感情上真有点舍不得呢!唯一令他感到不满的就是新加坡的法律太多了。一想到新加坡的法律他心里就有气。他心里一有气就想到要抽烟。于是,他就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圆着嘴唇把一个一个的烟圈从口中吐出来,像一尾养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在玩吐水泡的游戏那般快乐。因为他常觉得自己就像被人养在鱼缸中的金鱼,而金鱼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吐水泡。
“乔治!乔治!”
太太在不远处传来的叫声惊醒了他的金鱼梦。他连忙站起身,将香烟猛吸了几口,就随手丢在地上,折好报纸就要跑过去帮太太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两个陌生男人突然出现在他身旁,其中一个弯下身去拾起他刚丢在地上的烟蒂,另一个则向他出示了表明身份的证件。
望着那枚还冒着一缕淡淡轻烟的烟蒂,他又想起家中养在鱼缸中的金鱼来了。他黑着脸一言不发,从皮包中抽出身份证来交给对方,心里却不停地骂着:真他妈的倒霉!
夫妇俩憋着一肚子气来到那辆心爱的车旁时,竟发现雨刮器上夹着一张传票。乔治伸手用力一抽,那张传票就到了他的手上,他连看都不看那张传票一眼,就胡乱地塞进裤袋里,然后气呼呼地对太太说:“回家马上打个长途电话给你爸爸,说我们已决定移居澳洲。在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
那个做太太的听了,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
小题1:文章结尾写乔治太太“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表现了乔治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2: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含义?(2分)
答:
小题3:阅读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乔治心理上的差异。(4分)
答:
小题4:文章把乔治比作金鱼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小题5:乔治觉得在新加坡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决定移居澳洲。以你之见,乔治到了澳洲是不是就会有意思了呢?请简述理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6分)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迷你电池、迷你手表、迷你裙。”而“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做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关注,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迷你”也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
(《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迷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英语和汉语中,“非常小的”“小型的”是“迷你”的共同特征。
B.“迷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音义兼译词。
C.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迷你”产品越来越多。
D.“迷你”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使人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各民族尤其喜爱匠心独运,精巧玲珑的“迷你”小玩意儿。
B.钟情于“迷你”小玩意儿,是女性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特有心理。
C.忙碌的生活中,玩赏“迷你”艺术品,能使自己保持动人的纯真。
D.在西方,寄托着浓浓思念的“千纸鹤”“幸运星”曾随处可见。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才使得“迷你”产品风
靡中国市场。
B.借助“迷你”,就能诱发人们心底暗藏的爱怜之心,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
力和道德水平。
C.“迷你”的事实说明,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的确会创造出许许
多多文明成果。
D.“迷你”形体上是小的,功能上“使你陶醉,使你着迷”,由此可见,凡是小
的,都能“迷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 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 Jan 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曹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闻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5.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6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小题2: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pàn,“入泮”指考中秀才,编者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可见个个的路都是到自由的路,并不限于罗素先生所钦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③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④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⑤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小题1: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
小题3: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提,认为不可偏废,文中却说“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原文作答。(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对这一观点如何评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举出事例,简要分析。(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