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古钱上的御书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钱上的御书 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出于书法名家之手。如苏轼、司马光等都曾参与书写过钱文。有一种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的铜钱,行家们称为“御书钱”。宋太宗、徽宗、高宗都是书家高手,挥毫之余,犹喜御书钱文,这些文字,神韵飘逸、洒脱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元990年,宋太宗赵炅改元淳化,他亲书“淳化元宝”。公元996年改元至道,所铸“至道元宝”,都有楷、行、草三体。均出自宋太宗赵炅亲书钱文,他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御书钱文的第一个皇帝,从而开创了“御书钱”的先河。同时以行书,草书入币,在以前的钱币文字里是从未有过的,而一个年号钱币同时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更是空前的。这是钱文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变了历朝历代用单一书体铸钱的习惯,而作为皇帝关心并亲自为钱币书写钱文,也是前所未有的。 太宗钱文,楷书写得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为后世所称道。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对御书钱极为推崇,被贬官之后,还念念不忘御书钱,曾写过一首咏泉诗。 “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注:赵壹为东汉人,曾写诗讲:“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诗中提到的御书钱,应当就是宋太宗亲书的“淳化元宝”。而在古钱的御书中,最享盛誉的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凭凭顽铁买江山。” 这首诗就是赞叹徽宗传神的瘦金体所书的御书钱。诗写得很有意思,说蜀中因人喜欢宋徽宗的御书钱,多藏匿不出,结果造成了铜钱匮乏,只好铸铁钱行用了。 公元1101年,北宋徽宗赵佶即位,中国的御书钱进入了全盛期。徽宗作为一代君主,不善治国,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却偏偏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在琴、棋、诗词、书画方面无所不精,最有建树的,莫过于书画。他所创的“瘦金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扬名古今。 徽宗在钱币上,也不忘展示他的书法才华,曾多次亲笔书写过钱文,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等年号钱,后世称这类御书的钱币为“御书钱”,它又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独特产物。其钱文瘦金体的书法风格是:铁画银钩、瘦硬挺拔、骨清神秀、妍美动人。特别是其中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更是徽宗之杰作。纤瘦、挺劲的瘦硬笔法,使人耳目一新,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 历史上善书的皇帝并不罕见,如晋元帝的“凤尾诺”、齐武帝的“花草书”均久负盛名,但是真正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所谓“巍然独秀者”,宋徽宗是当之无愧的,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书法宝库中,千年来盛名不衰。 铜质细腻、精美绝伦的崇宁、大观钱,因其制作精良、铸工精湛、书法秀美而居御书钱之首,博得收藏家爱不释手。由于钱币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真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收藏此钱加以研究和欣赏,因而钱币界称宋徽宗为继王莽以后,古来铸钱第二能手之美称。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古钱上的御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由皇帝亲自在铜钱上书写并作为浇铸样品的书法。 | B.我国古钱上的御书,主要采用的是楷、行、草等字体。 | C.我国古钱上的御书是从宋太宗亲书“淳化元宝”开始的。 | D.历代古钱上的御书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徽宗的“瘦金体”。 | 小题2: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不少书法名家如苏轼、司马光等都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 | B.宋代以前,各个朝代的皇帝在钱币上的御书都是单一的字体。 | C.在历代文学家中,当数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最为推崇御书钱。 | D.宋徽宗的书法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千百年来扬名中外,盛名不衰。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蜀中人喜欢收藏宋徽宗的御书钱,致使当时铜钱匮乏,宋徽宗及其之后的皇帝 只好改用铜铸钱为铁铸钱了。 | B.晋元帝和齐武帝的书法因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凤尾诺”的“花草书”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 | C.钱币界称宋徽宗为古来铸钱第二能手,说明王莽当政时铸过的御书钱不仅数量比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 | D.我国古代皇帝在钱币上留下的御书钱,不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堪称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
解析
小题1:A(“亲自在铜钱上书写”有误,原文是“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 小题2:D(A“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有误,原文为“参与书写过钱文”。B由原文可知,宋太宗赵炅是在钱币上书写御书的第一人,因此宋代以前的皇帝并未在钱币上写过御书。C原文为“王禹偁对御书极为推崇”选项曲解了文意。) 小题3:D(A“及其之后的皇帝只好改用铜铸钱以用铁铸钱了”推断不合理。B“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依据。C“不仅数量比北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推断不合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小题1: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 小题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 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 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的。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两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 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 小题1: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典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 | 小题2: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它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它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像的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图像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小题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体的审美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 B.夸父逐日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这也就是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 | C.称普罗米修斯为悲剧人物,是因为他虽然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却依然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 小题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比较接近的美学特征的一项是 ( )A.悲剧人物面对的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 B.在和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的对抗中,悲剧人物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 C.人的主体性的潜在能量,在和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 D.悲剧的崇高性是在人类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关收入分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也达成了不少研究共识,但是对于利益分化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收入分化虽然也是一种利益分化,但是不等同于利益分化,利益分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也包括了收入分化。利益是一个比收入更为广泛、更具分析力度的概念,指各种资源的的占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好处。 在研究上,收入分化的分析视角与利益分化的分析视角大不相同,前者偏重于经济维度,后者更注重于综合因素,尤其重视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所以一般来说,只有收入分化,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没有利益分化那么严重,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而当一个社会进入了利益分化,就会显示出其社会结构的刚化特性。 所谓利益分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利益拥有上的不同和差别,或者说社会成员原先在利益拥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不大的差别变大了,原来不显著的差别变显著了。在这样的分化过程中,涌现了各种利益群体或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和一些强势阶层会进一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资源,确保利益分化向着自己的方面发展。迄今为止,有不同的理论对利益分化进行研究,其中阶层理论和群体理论是两种最为重要的社会学理论。阶层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由于占有不同的资源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地位,实际上,享有不同的利益。 群体分析是另一个研究视角。群体的划分标准是多维度的,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出现的群体之间在利益上也不是同质的或一致性的,而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论是阶层分析还是群体分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揭示社会利益差别和分化问题。实际上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阶层或群体利益差别和分化问题,而问题在于这种差别或分化有多大,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机制发生分化,不同的分化机制和途径对社会有着很不相同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在阶层之间与群体之间同步进行,当前已经出现跨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或态势。 (选自《新华文摘》07.14,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收入分化相比,利益分化是一种更为广泛、更具分析力度、内涵更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了收入分化。 | B.由于收入分化仅属于经济维度,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总比利益分化轻微,调整起来也相对容易。 | C.迄今为止,可用来对利益分化进行研究的理论有两种,一为阶层理论,一为群体理论。 | D.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从已出现的跨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现象中看出。 | 小题2:下列不能用来说明出现“原来不大的差别变大了,原来不显著的差别变显著了”这一情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社会成员在利益拥有上出现逐步分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代表各自利益的各种利益群体或阶层。 | B.各个利益群体和一些强势阶层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资源,确保利益分化向着自己的方面发展。 | C.阶层理论认为,不同阶层由于占有不同的资源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地位,实际上,也就享有不同的利益。 | D.管群体的划分标准是多维度的,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出现的群体之间在利益上也不是同质的或一致性的。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活中的纳米颗粒 在人们生活的空间里,原来就充满着各种纳米颗粒,包括通过风传播的海盐、由海洋生物生成的化学物质以及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空气悬浮颗粒物等。一个普通的房间中,每立方厘米包含大约2万个纳米颗粒,在树林里,这个数字提高到5万个,而在城市的街道上则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0万个。由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人造纳米颗粒也将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增加了在其中暴露的可能。 当物质由以前的微米“世界”细分到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时,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产生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以及界面效应等)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使纳米物质呈现出很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化学反应性、热学性能、表面活性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于常规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加上纳米颗粒比细胞还小几个数量级,与较大的蛋白质的尺寸相当,纳米颗粒很可能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当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后,很有可能导致与常规物质不同的生理行为。 最近的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主要是来自烟囱和柴油车的排放物、垃圾燃烧的烟雾等,对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比看得见的大颗粒物要严重得多。近十年来城市里大颗粒物浓度在下降,但是超细颗粒物浓度却在上升。这与大量使用各种涂料及各种产品的涂层颗粒不断脱落释放等有关。人们还提出了原因不明疾病与空气里纳米颗粒的影响与传播的关联问题。然而释放到空气中的纳米颗粒物,其表面吸附物质与尺寸大小都随时间不断在动态改变。目前只有从结构明确、成分明确、剂量明确的人造纳米颗粒入手研究,首先建立具有共性的纳米生物效应模型,分析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以及不同成分的协同效应产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选自《科学》2007.7,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纳米颗粒”的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海盐、各种化学物质以及燃烧和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空气悬浮颗粒物等,都属于生活中的纳米颗粒。 | B.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度”小到只有十亿分之一米,所以会产生诸如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以及界面效应等现象。 | C.纳米颗粒有可能侵入人体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尺寸比细胞还小。 | D.城市中大量使用各种涂料及各种产品的涂层颗粒不断脱落释放,使城市空气中纳米颗粒的数量越来越多。 | 小题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本已深受纳米颗粒困扰的人类势必会受到更多来自纳米颗粒的困扰。 | B.纳米物质具有很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很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 | C.柴油车尾气排入空气后,在不同的时间中,,它所含有的颗粒物的尺寸大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 D.过对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行为的分析,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纳米颗粒会导致患原因不明疾病。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