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
B.郭沫若《女神》的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开创了中国新诗剧的形式。
C.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是小说《家》的一大特色,有不同人物的对比,如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也有同一人物的对比,如觉新在周报社的充实与回家后的寂寞。
D.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喜欢飞鱼、海豚和海龟,厌恶僧帽水母,这实际上是表现老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与欺诈者的憎恶。
E.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典型的吝啬鬼形象,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不许女儿恋爱,剥夺了女儿的遗产继承权。
答案
A、C
解析
(A项,对所引判词理解错误。所引判词上句写的林黛玉,下句写的薛宝钗。C项,“觉新”应是“觉慧”。选对一项得2分,对两项得5分,超过2项不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表现社会与心灵的和谐
肖云儒
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警惕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对内要防止文化地域主义,防止内部争夺文化资源、妄自尊大。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任何一个世纪都是各国共存共荣的世纪。
弘扬和谐精神要防止无差异无竞争无冲突论。不同的民族、国家,同一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质地各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矛盾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甚至不同文化风格、欣赏趣味的冲突。现代社会的和谐,现代人的成熟和先进,不表现在它无视社会和心灵的冲突,而表现在它善于包容、协调、转化、解决各种冲突矛盾,使多方面的“不同”最终归于“和谐”。冲突越多越能考验现代人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发展的智慧和能力。简单的同一、一律,反而容易掩盖矛盾,造成隐患。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命运愈坎坷、生命愈苦难、内心愈有冲突的人,各种社会行为、人生轨迹和心理经验信息量才愈大,才愈有可能在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进入极致,也才愈能折射出社会、人生和灵魂的深蕴。主旋律作品,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尤其应该是巨大命运冲突和剧烈灵魂碰撞的产物,而不能是无冲突论的载体。冲突对他们的挤压,推动了矛盾的解决和精神的涅槃,从而进入新的和谐状态。可见,大胆展现英雄人物命运和灵魂的冲突,描绘他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心灵冲突中的作用、智慧和方式,也就正是在展示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在展示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先进性。
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看,作者总是通过叙说社会的、人性的、性格的、灵魂的冲突,提出人生的疑问,排解内心的积郁,表达对人生社会的反思或憧憬,而达到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的目的。欣赏者则是在接受作品对冲突叙说的审美再造过程中,通过联想、感应、共鸣,释放对生活的疑问、反思或憧憬,而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文艺便这样由实现个人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和谐。这也就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文艺不但可兴(激励)、可观(认知),而且可以怨(倾吐积郁)、可以群(和谐人群),可以在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各类冲突的功能中,促进社会和心灵和谐。                  (摘自《中国艺术报》)
小题1:对“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国文化的共存共荣,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彼此难以改变和征服。
B.好莱坞代表西方文化有霸权主义,京剧代表妄自尊大的中国文化的地域主义,它们彼此互不相容。
C.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代表了各自的文明,处于文化的和谐状态,不具有霸权主义和妄自尊大的倾向。
D.以好莱坞为代表队的西方文化,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只有消除冲突才能处于和谐状态。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冲突”表现层面的一项是                          (   )
A.文化形态间的价值冲突B.文化形态的文化观念冲突
C.欣赏者的平衡精神差异D.多方面的“不同”难以归于和谐
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使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必须建立在对人物坎坷命运、苦难生命、内心具有冲突的挖掘上。
B.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借助精神的涅槃而进入全新的和谐状态,是创作出主旋律作品的基础。
C.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展示人物形象个性特色的亮点。
D.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因其精神获得平衡,灵魂获得安慰,从而实现反思和憧憬人生社会的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小题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l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小题1: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丁“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仅有的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小题2: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由计算机所引发的各种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人们不得不频频使用密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以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然而,且不论这种有限的传统安全措施面对越来越神通广大的黑客们是否真正有效,单就准确记忆各式各样的密码已使许多计算机用户感到头痛不已,为他们增添了不少新的烦恼。
尽管除了设置密码外,还有诸如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一些其他手段可为计算机准确识别用户身份提供保障,但这些高科技方法往往因为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等种种因素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运用。针对这一问题,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可通过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方式来识别其身份的防护程序:这一程序的问世无疑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武器。
这一新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创始者是以色列技术研究中心的两位大学生——雅利夫和尼森松。他们认为,一个人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击键速度和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击键风格。这种风格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那样具有独一无二性,其他人很难模仿。正是以这种设计思路为基础,他们最终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用户识别程序。该程序能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细节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鉴别使用者的身份。
如果正在操作计算机的人的击键风格与这一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的击键风格一致,那么程序会发出认可计算机使用者身份的信号;而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的使用者接触到计算机内某些敏感文件。这一识别程序最吸引入之处在于,它所进行的一切防护措施,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特别的配合。  
为了检测这一计算机用户识别程序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该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为95%,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更达到了99%。
这一以行为韵律学为基础研制而成的安全防护系统,可以消除计算机用户忘记密码的苦恼、防止密码遭窃或被“猜中”。如果为其配备上报警功能还可以在有人试图通过键盘非法操作计算机时,及时向计算机的主人发出警报。
目前,成功开发出这一独特的安全防护程序的以色列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制另一种可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以期能藉此阻止非法用户通过鼠标点击的方式查看计算机内的敏感文件。因为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利用鼠标点击方式操作计算机比通过键盘输入更加常见,故而也就更有加强防范的必要。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指出,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除了适用于计算机系统外,在其他一些需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甄别的场合,比如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方面,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摘自《科学24小时》2006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雅利夫和尼森松两人所研发的“用户识别程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程序的研发成功,为人们安全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B.该程序是以行为韵律为理论依据,以可靠易行为出发点创设的安全防护系统。
C.该程序系统包括两类,即通过击键方式识别和通过鼠标操作风格识别。
D.该程序在执行所有安检任务时,用户可以照常工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网络安全措施对于防止黑客不法行为的作用有是限的,且对密码设置、密码记忆等方面要求较高,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
B.影响计算机使用者击键风格的因素是使用者手指的长度、手的大小尺寸、细微的击键技巧、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击键速度、击键方式等。
C.用户识别程序对计算机使用者的击键风格和指纹进行记录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检测档案,以此来作为鉴别使用者的身份的依据。
D.一旦识别程序检测出计算机操作与识别程序中记录的合法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就会自动禁止当前使用者接触机内某些敏感文件,并向主人发出警报。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输入方式(击键或鼠标点击)来进行计算机用户识别方法的成功开发使视网膜扫描、语音鉴定等其他识别手段难以推广。
B.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开发,“用户识别程序”对合法用户的准确识别率和对黑客非法入侵的阻断率还会有所提高。
C.如果通过分析鼠标操作风格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姐妹程序研发成功,由于其有更强的防范功能,将会逐步取代击键识别程序。
D.用户身份识别程序前景广阔,除已广泛地使用于计算机系统外,还将在辨识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者等需身份甄别方面,大显身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