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壶口瀑布被冰封;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面对极端气候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壶口瀑布被冰封;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面对极端气候新闻的不断出现,专家一次次地发出警告:这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或许,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或许是多年后某场灾劫可能降临的前兆。 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这些微小的气温变化最终是否决定人类存亡的命运,尚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而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广泛的干旱、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同时,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亚的高地森林、南非的台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欧的山脉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趋势,灭绝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全球的生态系统如此脆弱,两极的冰雪则显得尤其重要。科学家称,哪怕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菲律宾和荷兰等地的大面积陆地会被淹没,数亿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让人难以捉摸的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气温升高又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变冷”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变暖”相中和,他们正在试图研究这条“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人类是否能共同抵挡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不能“无为”,也并非“无为”。各国***对全球变暖已经予以相当警惕。如在去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 (《环境》杂志200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热能传送带”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能传送带”就是指通过温盐环流降低温度。 | B.“热能传送带”有可能发生停滞,但可能性不大。 | C.“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速度。 | D.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 小题2:下列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的一项是( )A.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 B.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 | C.气温升高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 | D.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该怎么办? | 小题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台风、海平面上升、海啸、水灾、森林毁灭等接踵而至。 | B.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这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 C.如果两极冰山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是多年后某场灾劫降临的前兆。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小题2:D项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属于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与措施问题。 小题3:A项中的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属于生态灾难。C项原文是“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而不是指“两极”。D项只是 “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施行社会化教育 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人文精神环境成熟的标志。而总体上的提高,有待于“社会化教育”。这里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公众教育,指全社会都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教育、学校、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没有受到认真对待。结果呢?学校与社会脱离,教育被打成两橛子。实际上,公众是社会运动潜在的主体,是社会最伟大的实践能量的载体。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也都是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我们却多有疏忽了,逐渐断送了这些优势。全体公民、社区公众、各种职业劳动者等等,他们本应该充分享受优良的公共教育机会,接受到高级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关顾。但是施教者未做到,到头来学校教育面临社会庸俗腐败时缺乏抗体,大学教育对社会应有的前导作用的功能残废;而社会呢?公众大多处于盲目蒙昧状态,面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全社会理性化的内在机制始终难产。 回头看看西方,在西方社会化教育曾经一直是宗教组织、教会的管辖领地。宗教本来就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先天的具有这方面的效能。宗教通过入教、集体仪式,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有意义的问题倒是虽无宗教,有没有代行宗教那种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替换方案?有的,在美国目前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正逐渐补充或替代宗教教育职能。1920年前后中国就有人讨论宗教功能代用品这一问题。蔡元培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倡导伦理代宗教,贺麟说发展礼教充抵宗教,等等。事实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阶段,社会化教育开展得并不差。儒家是个例子,儒家礼学有些宗教渊源,但到了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时,他很清楚鬼神超出了人类智识范围,所以他只是自觉地利用之搞“神道设教”,裨益风化。儒家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影响最巨最深,这是与他们发明的教育方案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以道教民”,实行开放式的“有教无类”方针,收纳生徒不拘年龄、职业、等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人之一,由于其私学承诺社会公共伦理责任,又面向公众,所以恰是这种“私学”反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社会化教育”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全社会都要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这属于公众教育。 | B.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而要面向公众,因为公众才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实践能量的载体。 | C.全体公民都能充分接受优良的公共教育并受到高级进步思想和精神的关照。 | D.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优势。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只强调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不可能实现社会化教育。 | B.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社会庸俗腐败现象无能为力,大学教育也不能对社会发挥前导作用。 | C.由于引导不及时,目前公众处于盲目蒙昧状态,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 | D.宗教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因此,西方社会化教育过去一直是通过宗教组织来施行的。 |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宗教具有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的先天效能,所以只有使社会宗教化,才能推行社会化教育。 | B.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事业如果能够蓬勃发展,将来它完全可以替代宗教教育职能,施行社会化教育。 | C.只要能够发明一套正确的教育方案,其思想主张就一定可以像儒家一样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最深的影响。 | D.孔子的私学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因此,国家仍在提倡社会创办私立学校,以此来普及社会化教育。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 小题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绝对不存在的。 |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 小题2: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A.月照一孤舟 | B.海日生残夜 | C.黄河入海流 | D.郡邑浮前浦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红婴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刻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净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目前,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国已经有501项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了公示,正静待国务院批准和公布。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和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年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亦为每两年举行一次,且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独立申报一项。我国第一次搞国家级名录即有501项得以公示,这个数字着实使人吃了一惊。我们应该认真思忖,每一项个体遗产的文化价值究竟有多丰厚,是否经得起论证。 小题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3分)A.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 B.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因为它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文化综合体。 | C.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那些更具价值的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 | D.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古琴艺术,其内容就是我们熟知的知音文化。 | 小题2:下面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正确的一项为(3分)A.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言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的文化传统。 |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一种文化遗产,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产品之类,比如牛郎织女的传说。 |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 小题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3分)A.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与当地的经济利益挂钩,那么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搀杂进一些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 | C.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比如西北某地流行的目的在于驱邪而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 | D.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变化而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干支创制刍议 干支,天干地支,中国古代纪年、月、日、时之法也。 天干地支以纪年、月、日、时的传说,所从来远矣。《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有云:“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对“考定星历”一说,《系本》及《律历志》作如此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更早的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以迄春秋时的历史,有“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大桡,黄帝之臣也,以作甲子,亦若仓颉为黄帝之臣也,以制文字一样,不过是个代号式的人物,天干地支的创制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这一点,我赞成郭沫若《释支干》中所云: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大抵其文其事皆出自然发生,而无丝毫神秘,及外来之痕迹。我想,在夏、商之时,中国十进位记数法已使用相当纯熟。据考古学之发现,中国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已开始了十进位记数之法,距今竟是三万年之遥。中国人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不仅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大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一书中作如是说,这真是石破天惊之高论,因为人们如果不知道逢十进一,加上每个数码既有其自身的绝对值,又有其所在位数的十进制的值,那么我可以猜想,至今人类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构成数的世界,是殷人最初以60日为周期纪日,而这种干支配合用以纪年,是殷人后期纪年至美至善的创制。10和12是60的两个公约数,60是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有了这样的十进位记数系统,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我们在《甲骨文合编》中看到了一篇编号为37986的卜骨,上面刻有完整无缺的干支表,起于甲子,止于癸亥,正好是一轮甲子),我们中国的历史理应比任何国家的历史记载得更清晰。 夏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有孔甲和癸(桀),而商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几乎是全部,从商汤之子太丁到商的亡帝辛(纣)无一例外用天干为帝号,足见天干十字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于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而且我们可以断言,天***产生早于地支,准确地说(不是“大桡作甲子”式的传说)以天干地支纪年应是殷商后期、周初之后的事,而最准确的纪年应该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李学勤先生等一批卓越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正将中国之准确纪年向前推移,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学术上的大事。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范曾《干支与生肖的迷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干支创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仓颉造字一样,干支是黄帝之臣大桡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创制出来的。 | B.干支的创制,人们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其起源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 C.天干与地支的创制都纯属夏、商之时已使用相当纯熟的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 | D.干支的创制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样,也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 小题2:下列表述与愿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因为有十进位记数系统,再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所以中国的历史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事实上都比任何国家记载得更清晰。 | B.天***产生早于地交,地位也尊于地支,而干支配合用以纪日又早于干支配合以纪年。 | C.天干十字在商代人心目中拥有至尊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以之为名,用为帝号。 | D.中国最准确的纪年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这是李学勤先生等人推断出来的。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句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人所创制的干支表可谓至美至善,说明殷人已懂得并运用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 | B.十进位记数之法是人类进入数码化时代的重要基石,没有山顶洞人发明的十进位记数之法,人类至今还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 C.已知201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寅年,那么可推断出北京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是干支纪年的壬辰年。 | D.屈原在《离***》开篇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自报生辰,这里便运用了干支来纪日。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近日在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院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死细胞并导致人或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医学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的发现对研究人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发现者之一俄医学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柯甘说,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之前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的办法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伴有二氧化碳生成。当大气中出现氧气后,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已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这就是二氧化碳在生命中的一种新功能。 柯甘认为,在人类胎儿形成中,几乎所有器官所需的血都是供给含二氧化碳相对多的动静脉混合血,这是为了阻止在胎儿细胞中高活性氧过多,使胎儿能够正常发育。 这一新发现对分析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在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这将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专家认为,一些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 小题1:根据第2自然段段意,对“活性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带有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常以氧自由基的形式存在。 | B.它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总量的5%。 | C.它既能***死恶性细胞,又能伤害正常细胞,具有双重作用。 | D.动物体内进入大剂量的活性氧,会导致动物死亡。 | 小题2:第3自然段中说:二氧化碳功能的新发现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作出新的解释,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二氧化碳的生成,抑制了生命体内的活性氧,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 B.由于二氧化碳出现在氧气产生之前,这就可以避免过量的活性氧危害人与动物的生命。 | C.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时,随之产生了二氧化碳,这就使生命物质避免了活性氧的危害。 | D.二氧化碳随着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产生,抑制了细胞内过量活性氧的形成,地球上的生命才可以生存。 | 小题3:二氧化碳新功能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到大气中出现氧气后,活性氧不能对动物生命构成威胁的原因。 | B.认识到胎儿能够正常发育,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 | C.认识到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与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有关。 | D.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增长与一些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有关。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