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
从前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解析
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爱,在痛的边缘
李燕茜
妈妈结婚那天,沉醉在幸福之中接受着客人的道贺。我突然间有种幻觉:妈妈很幸福,那我也很幸福。然而这种幻觉很快就消失了。当新爸爸抱着他不满周岁的儿子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照相时,闪光灯不停地闪,刺得我眼睛很痛,一直痛到心里。我赶紧埋头,在这种场合哭很丢脸。这时外婆走过来,拉着我的手看着我。外婆没有说话,只是抓着我的手不停地摩挲,那种粗糙的微痛让我闭上了眼睛,我怕外婆看见我眼中打转的泪水。
  那天妈妈和新爸爸很晚才回来。看到我为他们早早就准备好的拖鞋和热茶,新爸爸有点激动。他伸出双臂,想抱我一下,但又似乎觉得不妥,僵在那里。我迎上去,在他怀里靠一下,很轻地叫了一声“爸爸”。这几乎不含任何感情的称呼让他很高兴,他重重地应了一声。看到妈妈满足的表情,我知道了,妈妈真的很幸福。我应该帮妈妈留住幸福。
  新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白天,我以灿烂的笑脸对着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以为我是快乐的,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伤心哭泣。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一个尽头。一天放学,天气好。天很蓝,但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内心只有忧伤,因为我总觉得爸爸就躲在某一朵云后面,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笑,借着温暖的阳光传递他对我的爱。我忍不住想朝着天空大喊:“爸爸,我很想你。”
  其实新爸爸对我很好。他给他儿子买了好吃的,总不忘给我带上一份。他看见我的时候,总是带着笑容。只是他不懂得如何表达,也不懂如何跟我相处,他甚至有点怕我。有的星期天妈妈出去了,我们之间就无话可说。我不停地做作业,他怕影响到我就不看电视,在房间里轻轻地走来走去,偶尔来看一下我做的作业,然而他并不翻看,只是远远地望着,微笑着。
  回到家,我看见妈妈高兴地举着小弟弟转来转去,新爸爸则坐在沙发上微笑地看着。好温馨的一幅画面!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妈妈见到我,有点尴尬地放下小弟弟,静静地看着我。我走上去,抱起小弟弟继续转,我说:“小弟弟真好。”然后我放下乐不可支的小弟弟,走进房间,锁上门,趴在床上难过——一种无法言喻的难过。妈妈在敲我的门:“女儿,你没事吧?”我把头埋在枕头里。
  “妈,我没事,真的,就是有点儿累。”然后我听见妈妈在门外徘徊的脚步声。我总是装作很坚强,因为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乖女儿,不要哭,要坚强。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哭的话就想爸爸。”我一直都很听爸爸的话,我很崇拜爸爸,很敬重爸爸。现在爸爸虽然不在了,我也要听他的话,要做他的乖女儿。相比以前妈妈每天捧着爸爸的遗像以泪洗面的日子,我宁愿看到现在这个快乐的妈妈。虽然它要以我的痛苦作代价。我伪装得太好了,以致让妈妈真以为我坚强到可以承受一切。可他们都不知道,此刻我所谓坚强的心已经破碎。寂静的深夜,我一个人捡拾那些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好,让人看不出一丝痕迹。我并不讨厌新爸爸,他没有错,妈妈也没有错,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没有权力阻拦;只是他让我觉得,妈妈已经不是原来任我撒娇的妈妈了,而是别人的妻子,别人小孩的 “妈”。我失去了爸爸,仿佛也失去了妈妈。
  “好些了吗?该吃饭了。”新爸爸很温柔地在门外叫我,我打开门,同他对视一下,两人很不自然地笑着,然后开始吃饭。妈妈试图打破沉闷,她不停地说着有趣的事,不停地笑。我木然地扒着饭,没有听妈妈到底在讲什么,只是她和新爸爸笑的时候,我也傻傻地跟着笑。
  晚饭后,妈妈跟我说:“你帮我洗碗吧!”妈妈以前从不叫我洗的。我知道她有话跟我说。我走进厨房,妈妈背对着我不停地洗。我们都不说话,厨房里只有“哗哗”的水声。突然,我看到妈妈肩膀抽动了一下,然后听到妈妈很轻的抽泣声,很小声,几乎感觉不到。我装作没有察觉到——妈妈不想我见到她哭。过了一会,妈妈平静下来:“妈妈爱你。”我说:“我知道。”妈妈又说:“爸爸爱你。”“我知道。”“新爸爸也爱你。”妈妈依然背对着我,我有点不知所措。厨房里又静了下来,水珠敲打着盘子,“叮叮当当”很动听。“你新爸爸很爱你。从你靠在他怀里叫他‘爸爸’的那天起,他就已经把你当亲生女儿了。他说你很懂事,很孝顺,他很高兴能有你这样一个乖女儿。他知道他永远都取代不了你爸爸在你心中的地位,但他还是很努力地去做。他每晚都在跟我商量明天该为你做些什么,他极力地为你营造家的气氛。你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的,家中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你喜欢的图片,早上出门前总有一个苹果摆在门边的桌子上,你想吃的,想用的,家里都备得很充分!这些都是他做的。他很想扮好父亲的角色,可你让他无所适从。你心里很痛苦,你为什么在妈妈和他面前装作那么快乐呢?你不能好好地跟我们谈一谈吗?”妈妈说了很多,我无言以对。这时新爸爸进来了,他嗔怪地看了一眼妈妈:“别唠叨那么多,晓梨心里有数。”我有数吗?我不知道。
  第二天傍晚,我一个人跑到湖边看夕阳。一个人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夕阳一点一点地沉入山后,织出绚丽的晚霞,很美很美。爸爸,您此刻在看我吗?是您把新爸爸派到我和妈妈身边来照顾我们的吗?恍惚间,爸爸的笑脸在晚霞中若隐若现。
  今天是父亲节,我买了两束花。一束放到爸爸坟前,另一束,我准备捧回家。我将自己包裹在痛苦之中,而他们在痛苦的边缘撒满了爱的种子,等着我勇敢地走过去,沐浴爱的芬芳。
1.作者说“闪光灯不停地闪,刺得我眼睛很痛,一直痛到心里。”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有何含义与作用?这一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文章第二段“我……很轻地叫了一声‘爸爸’”中的“很轻地”能不能改成“轻轻地”?“他重重地应了一声”中的“重重地”能不能改成“很重地”?为什么?这两个词传达出人物怎么的情感?
3.文中第五段写妈妈“尴尬地放下弟弟后”,“我走上去,抱起小弟弟继续转”;第八段写妈妈让我帮她去洗碗,“我走进厨房,妈妈背对着我不停地洗”。这两处动作细节分别刻划出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4.文章的结尾含蓄蕴藉而发人深省。于父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买两束花,一束祭奠亡父,一束献给新爸爸,含蓄地表达了“我”已走出痛苦的阴影,决心接受一份新的父爱。读完本文后,你对再婚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有何新的认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问题: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陈平原
北京大学1993年的拆南墙改建商业街,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墙,都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前者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至于后者,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环境,而是意识到此举确实冲击到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也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十几年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大学之过分“世俗化”,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乃至办学宗旨,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很少见。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面子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今天中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因是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的检查与指导,校长及教授们抱怨“行政权力过度约束”。比起中国的大学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过于世俗化的,除了办学理念,还有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中人,本应追求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商业以及行政的双重压力下,这种“声音”已逐渐消失了。
这就说到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是否需要“围墙”。在我看来,围墙分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围墙,欧美各著名大学或根本没有,或不很明显;可不管置身于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还是大都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园都很幽静。我们的校园,有高大完整的围墙,但根本挡不住商业大潮以及世俗口号铺天盖地,以至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都很难做到。大学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及高校的过分世俗化,使得围墙里头的教授与学生,都很难再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1.下列关于北京大学拆、建南墙事件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拆南墙意味着北大开始注重市场与社会,而不再强调政治与学术。
B.拆南墙是北大忽略教科研水平、急功近利的表现。
C.重建南墙是为了纠正办学理念的偏差,而不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D.拆与建体现了北大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平衡的努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教育行政力量对大学的介入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度。
B.学术与权力之间的交换未必全出于公心,但客观上对大学也不是没有益处。
C.欧美著名大学的校园很幽静,主要因为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和世俗口号。
D.要办好大学、造就人才,要注重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
3.中国大学过分“世俗化”有哪些突出表现?请分条概括,不超过40字。
4.作者认为大学过分“世俗化”有什么不好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1981年4月26日清晨
1.在“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一句中,“生命的天边”指的是什么?
2“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谁会留恋,谁会惆怅?
3.《读者文摘》上“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让作者感触颇多,你如何理解生命中“云翳”和“美丽”的关系?
4.“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你赞成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5.结合全文的主旨.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的深刻含义写在下面。(限20字以内)
6.郁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的特点。请你将“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写在下面。
(提示:①文末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 ②请注意文尾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本文时,已是81岁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英国文学,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揣度性的题目,答案可以多样,但要符合文理文脉;⑤答案以20字左右为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
“文革”中,华罗庚先生曾一次次遭遇大会批判斗争。贴大字报与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当时,华先生兼任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读书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公主坟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华先生问。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学习班,声称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有的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等。
“什么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的严先生大惊,非常关注地追问。我回答:“那位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说:“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约我见面,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
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3.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试分条加以概括。
答:                                                                    
4.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