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奥运传奇人物杰西·欧文斯传 10.2秒的男子百米纪录,19年内无人问津;8.13米的跳远纪录,沉睡长达25年之久;1980年,美国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奥运传奇人物杰西·欧文斯传 10.2秒的男子百米纪录,19年内无人问津;8.13米的跳远纪录,沉睡长达25年之久;1980年,美国政府设立“杰西·欧文斯奖”;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开幕式上,欧文斯的外孙女吉娜·汉菲尔手持火炬跑进会场。杰西·欧文斯缔造了一个传奇,但他的传奇始终离不开那一抹神秘的“黑”。 欧文斯1913年9月12日降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黑奴后裔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排行第七的他从小遭受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各种疾病的折磨,但其运动天赋却在体育课60码短跑中得以发掘,他被邀请加入田径队,通过系统训练,欧文斯成为所在高中的田径明星。19岁那年,他以9秒4的成绩跑平了100码短跑世界纪录,凭借这一出色的成绩,欧文斯敲开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校门。 运动成绩的优秀并不能让周围的人忽略欧文斯身上的“黑色”标签。1933年的美国被种族隔离制度的阴霾所笼罩。田径场上,师生为欧文斯热情呐喊;但走出田径场,欧文斯与所有黑人学生只能住在校外;外出时,他们被隔离在“黑人食宿区”。 1935年5月25日,美国召开第十届安阿伯大学生运动会。欧文斯背部受重伤,但他仍在短短45分钟内创造了三项新的世界纪录,平了l项世界纪录;下午3点15分,100码跑9秒4,平世界纪录;十分钟后,3点25分,跳远8.13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又过了九分钟,3点34分,220码跑20秒3,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下午4点整,在220码低栏这个项目上,他又成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成绩22秒6。 “要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衣柜,里面装着一件体面的外套,但更多的是些互不搭配的脏旧衣服。而我,毕生的训练只为了那10秒钟。”在欧文斯看来,体育成为他的全部。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纳粹操办下臭名昭著。希特勒想借这届奥运会大肆宣扬“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优越论,但可惜事与愿违。 男子百米决赛,一名黑人运动员,像离弦利箭,首先到达终点,扩音器宣布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打破了世界纪录。但更让希特勒震惊的是,这个黑人竞囊括了一百米、二百米、跳远三块个人金牌,而且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金牌。欧文斯成为该届奥运会的头号英雄,媒体把这届奥运会称为“欧文斯运动会”。 大失所望的希特勒看着百米金牌被一名黑人运动员轻易夺走,情绪失控,忘记了东道主首脑应有的风度,气急败坏地离场,赛后甚至回避为冠军颁奖和握手祝贺的仪式。对此,欧文斯的回答镇定自如:“我到柏林不是来跟什么人物握手的,我是来夺金的,现在我已达到目的,这就足够了!” 尽管奥运会上攻破了纳粹的种族歧视,然而,载誉归来的欧文斯却无力反抗本国潜藏的歧视目光:“当我回到美国故土,除了希特勒的那些故事,我还是得从公共汽车的后门上车,不被允许坐在前排。希特勒拒绝和我握手,但白宫总统一样拒绝和我握手。” 欧文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他和其他黑人运动员一样没有逃脱失业的命运:“当我带着1936年4枚奥运金牌回到美国,我得到前所未有的赞誉,人们纷纷邀请我参加各种活动,但没有人提供给我一份工作。” 欧文斯的家庭还是一贫如洗,大四时他不得不退学,随后以跑步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屈辱地与汽车、摩托车赛跑,甚至为配合主办方和赛马比赛:“奥运冠军的头衔成了个负担“为了谋生,我不得不和动物赛跑。”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欧文斯的生活才渐有起色,1955年他受邀担任美国国务院负责体育运动的官员。1976年国·藤奥委会授予他银质臭林匹克勋章。五大洲20家著名报刊评选他为“本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排名仅次于球王贝利)。1980年3月31日,欧文斯因肺癌去世。 (本文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就写欧文斯骄人的成绩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小题2:种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该文也涉及到了这一话题,并通过传主欧文斯之口表明了作者的看法。请结合画线句子,对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5分) 答: 小题3:奥林匹克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欧文斯个人一生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结合文章自选任一角度进行具体的阐述。(6分) 答: |
答案
小题:(1)集中突出地展现欧文斯的成就,与下文欧文斯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形成鲜明对比。(2)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小题:(1)“要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衣柜,里面装有一件体面的外套,但更多是些互不搭配的脏旧衣服。而我,毕生的训练只为了那10秒钟。”这句话集中展现了欧文斯的纯净的内心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活看起来体面光鲜,但是内心却肮脏杂乱;欧文斯的内心纯净得只有他钟爱的体育事业。作者借此也抨击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不合理。(2)“希特勒拒绝与我握手,但白宫总统一样拒绝和我握手。”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总统对黑人的歧视并不比纳粹的丑行更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 小题:略 |
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小题: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要求结合传主的语言展开评价。 小题:6分。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可以从欧文斯身上看到不卑不亢、坚强不屈、努力拼搏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就种族歧视给欧文斯带来的不幸进行分析,可以从欧文斯最终得到承认看出奥运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阐释欧文斯的精神在现代奥运会上会得到怎样的继承和发扬等等。要有观点有分析,并且要结合原文,分析合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医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西两种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了近代。 尽管西医的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先进之处,但是当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正以崭新的手段横扫中世纪西方医学的陈迹,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时候,在揭开疾病微观奥秘的欣喜之中,在事物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却又孕育着一粒不祥的种子。人们的思路由微观到超微观,由细胞到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酸,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脱离整体调节作用的客观事实。这一倾向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于是在西方医学的营垒里,便相继出现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塞里氏的应激能学说,1937年哈里斯发现了丘脑垂体——内分泌的全身调节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这种观点通过近30年来免疫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再看中医的近代发展史,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隐约中也可看到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的尝试。吴有可的“戾气说”,王清任的“解剖学”,唐宗海、张锡纯的“中西汇通”,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综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中,为了自身完善的需要,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从而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虽然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其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西方已开始向中医借鉴,必欲取其精华而用之。可以断言,蕴藏在中医宝库中的整体观点、天人相应观点等当是西医首先掘取的内容,然后加以实验研究,在短期内为其所用,力图出现西医学术的再腾飞。时至今日,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已是当务之急,这是当前发展中医的惟一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缓缓行进。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个体农业和分散手工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但是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中医向微观推进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大胆地把思维推向微观,把西医的实验手段接过来,为我所用,发展自身,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达到保住中医特色,并且开创现代中医的新局面的目的。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医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向西医索取,因为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西医结合是向西医索取(当然也包括中西医互相索取)的主要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的内涵中,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始终把握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中医的目的。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属于“中西医互补”的历史发展必然的一项是A.近代,巴甫洛夫、塞里氏、哈里斯等人的研究和观点旨在使西方医学由局部再回到全身,由微观再兼顾到宏观。 | B.虽然不像西医那样显明,但吴有可、王清任、唐宗海、张锡纯等近代中医的有识之士试图把认识由宏观移向微观。 | C.近年来西方世界掀起了中医热,一方面是其临床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表明西方医学已开始借鉴中医的精华。 | D.时至今天,中国当代工业已跻身于世界行列,当代中医工作者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为今用,保住中医特色。 |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说以崭新的手段开创了中世纪西方医学的历史新纪元。 | B.脱离整体调节作用这一客观事实,是近代西医发展过程中埋下的一粒不祥的种子。 | C.针对自身缺陷逐步纠偏、完善,中医正在向一切可以提供营养的对象全力索取。 | D.当前,发展中医的有效途径就是做到洋为中用,将中医学术体系由宏观推向微观。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医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整体观点,着眼于宏观,就可以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致命伤。 | B.现代科技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中医至今沿用推理思辨的古法不利于自身发展。 | C.漫长的封建社会没有给中医发展提供向微观进展的机会,因此,望、闻、问、切等古法有着先天的局限性。 | D.西医之长正是中医之短,中医之长也是西医之短,二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美就在丑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光明与黑暗相共。”请用《巴黎圣母院》中的故事情节来证明这一论断。 |
黄帝陵,不可言说 陈忠实 ①正在澜沧江边走,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山峰。粘稠的灰云覆盖着尖锐的和平缓的群山。混浊的江水在峡谷里一路冲溅出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水花。缓坡上和河谷坝子里,散落着围墙涂成的四方形楼房,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雄壮高大的藏族民居了。房屋周围的田野上,变成黑色的晾晒青稞的木架斜立在刚刚吐穗的青稞地里。耳边活跃着藏族男女无处不在的舞蹈的踢踏声,萦绕着交混着纳西族优雅悠扬的古乐。在这种陌生的大自然里的沉醉是极其自然的,也是无以名状的。沉醉里,突然接到诗人耿翔的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黄帝的短文。我不由得沉吟一声,那个青砖围垒黄土堆积的陵冢从青山、峡谷、青稞穗和舞蹈乐曲里浮现出来,哦!老祖宗。 ②记不清多少回拜谒过黄帝陵了。头一次在我年轻时,默默地围着那个枯草和积雪覆盖着的黄土冢走了一圈,竟然获得了一种绝少能有的宁静沉稳的心境。那个时候在我生存的全部空间里,喧嚣着“文革”势力到末途的挣扎却也更显疯狂的声音。连厕所和炕头都刷着虚妄标语的生存空间里,只有在整个民族的老祖宗的土冢前,我获得了作为一个活人的正常的心境。 ③我和家人亲戚拜谒过黄帝陵,烧一炷香,再围着那个已经修缮完整的土冢走一圈,依然获得的是宁静和沉稳的心境。我陪着外省和海外华裔作家朋友每一次拜谒黄帝陵的时候,都要围着那个已不陌生的黄土冢走过一圈,获得宁静和沉稳。几十年过去,我对老祖宗的拜谒就固定为围绕土冢走过一圈这种形式,至今也没有写过一篇关于黄帝的文字。 ④在我的全部感觉里,几十年来多次拜谒的过程和拜谒之后,都没有产生企图表述的***。我现在才弄明自己何以会如此,在于这老祖宗是无法言说的,或者说在我是难以找到表述的语言的。我观瞻过秦、汉、唐、明、清五大王朝几十位皇帝的陵墓,也是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短文。然而,没有写仅仅是我不想再说那些陈年旧事。尽管我确凿在他们或倚山或掘地或打开或依旧死封的巨大建筑面前,想到他们堪称不朽的功业和不可抹去的巨大罪孽时感慨多多。然而,无论千古第一帝无论汉皇唐王明陵清陵里的帝王,都是可以言说的。没有一个使我产生如在黄帝陵前那种不可言说的感觉,自然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使我产生那种沉稳和宁静的心境。 ⑤我还是想脱开史家的评断而以自家的感受说这种纯粹属于个人的感觉上的差异,大约就出在同一个读者的皇与黄的本质性的属性上,皇是一种象征,黄却是另一种象征;皇在我的头顶需仰视,需顺从,需接受“皇叫你死你不得不死”的律令;黄则与我同在黄土地上可以平视可以和他比一比谁的皮肤更接近黄土的色泽…… ⑥于是,许多千年之后的我,在围着它的小小的黄土冢转过一圈又一圈的时候,获得的是宁静和沉稳。 ⑦于是,我在一次一次拜谒这位可以称为老祖宗的陵墓时,总是感到不可言说。 ⑧于是,我在注目那个翠柏重荫下的黄土冢时,似乎感知到每一片草叶浸洇到胸膛里的神圣的灵光,同时也自觉地接受先祖灵光的洗礼,更有透见灵魂的审视和拷问……不肖也否? 1、①第一段所写的“澜沧江边之景”具有 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 ②头一次拜谒黄帝陵,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只有在整个民族的老祖宗的土冢前,我获得了作为一个活人的正常的心境”的感觉? 2、作者为什么“不想再说”皇帝们,又“无法言说”黄帝呢? 3、第五段第一句,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史家的评断”是以 为标准,所以要“脱开”。 4、综观全文,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提到“宁静和沉稳”(分条简述)?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