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制止电子邮件泛滥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制止电子邮件泛滥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制止电子邮件泛滥
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1%是产品广告,16%是有关投资理财的信息,14%是诈骗或者不实的信息,14%包含色情内容,其他35%为各种各样的无益信息。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美元,不仅影响了信息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流的信心。
垃圾邮件危害了互联网的发展。从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利用来看,垃圾邮件里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每次发送上百万,甚至上亿份,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严重时甚至拥塞整个互联网链路,中断互联网部分线路的运营。垃圾邮件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目前全世界的垃圾邮件数量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垃圾邮件比例将上升至90%。如果不能尽快遏制病毒和垃圾邮件,全球互联网系统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在两年内崩溃。这是因为垃圾邮件占用了大量的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不但造成网络资源浪费,且一旦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数据流量的1/3,就会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这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形成重大挑战。
垃圾邮件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从个人用户来看,垃圾邮件浪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一般处理1封垃圾邮件需要至少10秒钟时间。如果每天收到几十份垃圾邮件,就得花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由于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不健康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严重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浪费了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欧盟的一项调查表明,垃圾邮件每年为欧洲造成超过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垃圾邮件呢?首先是利益的驱使。数量众多的垃圾邮件中含有大量的广告,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少、回报丰厚,使得许多广告商乐此不疲。比如在欧洲,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仅需0.0005欧元,比起庞大的广告费,这点费用实在微不足道。目前,需要批量发送垃圾邮件广告的大多是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商业需求以及电子邮件低廉的发送成本为垃圾邮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据英国媒体报道,互联网上所有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在全世界大约有150人,90%的垃圾邮件都是他们制造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邮件发送国,2004年全球的垃圾邮件中有42.11%是它发出的。
  其次是技术上的漏洞。消灭垃圾邮件的工作尽管不能单靠邮件服务商来实现,但其强大的技术水平是遏止垃圾邮件继续泛滥的重要环节。垃圾邮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邮件服务器缺省设置开放转发功能所致.通过技术完善,垃圾邮件问题可望在两年内成为明日黄花。目前,对每封发送的正常邮件都打上数字式标记,这样就能使邮件管理者能查找每一封邮件的具体来源,从而让那些用假地址进行垃圾邮件散布的行为彻底终结。一些服务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反垃圾邮件技术。
  再次,相关法律尚需进一步完善。国际电信联盟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控制网络垃圾邮件的泛滥。为此,国际电信联盟敦促各国政府加紧相关立法,并建议对恶意传播垃圾邮件的犯罪分子提起跨国刑事诉讼。在法规上加强对垃圾邮件散布行为的惩罚力度,这将对垃圾邮件制造者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
总之,对付垃圾邮件最有效的方式是对现有的电子邮件传送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治理,另外社会多方面的合作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10、对垃圾邮件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邮件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可能会造成互联网部分线路的运营中断。
B、垃圾邮件既造成网络资源浪费又将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这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形成重大挑战。
C、垃圾邮件浪费了人们的时间、精力、金钱,严重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
D、垃圾邮件每年给欧洲造成超过60亿欧元的损失,而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则高达250亿美元。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如果任垃圾邮件泛滥,全球互联网系统将在两年内崩溃。
B、  垃圾邮件数量庞大,制造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也是难以估算的。
C、  从技术上看,垃圾邮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邮件服务器缺省设置开放转发功能。
D、 国际电信联盟计划用两年时间控制垃圾邮件的泛滥,并对恶意传播垃圾邮件者提起跨国刑事诉讼。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邮件发送国,也是最大的受害国。
B、邮件服务商应在遏止垃圾邮件泛滥中发挥重要作用。
C、通过技术完善,垃圾邮件在两年内将销声匿迹。
D、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邮件问题,必须抛弃现有的电子邮件传送方式。
答案
10.B   11、C    12、B
解析
10.B 解析:当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据流量1/3时才形成重大挑战。
11、C 解析:A少了“可能”二字,B只有150人,D原文只是“建议”对恶意传播垃圾邮件者提供跨国刑事诉讼。
12、B 解析:A项“受害者”错,C项比原文少了“可望”,D项违反了生活常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达尔文200年诞辰
达尔文仅靠手中的一支笔就重新定义了自然界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引发了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的社会性辩论,并动摇了宗教的基础。他留下的理论遗产——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原理和人类的起源——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原理和人类的起源——不仅仅承受住了造物论者和其他批评者的攻击,还成为现代科学的支柱。这些成果使达尔文能够与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以及其他伟人比肩,他们不仅仅开创了科学的新开地,还改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尔文有两本轰动性著作,一本是《物种起源》,今年11月24日是该书出版150周年纪念日,另一本是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
在第一本书中,达尔文详细说明了其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有的个体继承了使它们能够主宰其生活环境的特性,正是它们主宰着物种的变异。他写道:“在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最适应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其对手则被淘汰,因为它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当时的一些科学家把达尔文的话描述成一道刺眼的光芒,这是一个简单又聪明的比喻。该书解释了一些物种是如何生存下来,而其它物种又是如何灭绝的,还有环境压力是如何改造整个自然界的形态和行为的。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进一步研究和基因的发现确认了这些变化的遗传性机制。
在第二本书中,达尔文把进化论应用到人类身上,提出了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观点,即原始人和猿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来的。达尔文直言不讳地说:“人类在身体结构上仍然有其低等祖先不可磨灭的印记。”达尔文提出,人类只是动物的一种,而不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按上帝的样子创造的高级生物。这是自我认知方面的改变,对许多人来说,这使他们既烦恼又没面子。狂热的基督徒和其它宗教团体至今还争辩不休。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说:“就像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达尔文的理论也改变了人类是自然界核心的观点。”
达尔文还非常谦虚地承认,他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理论的人。18世纪末,法国自然学家乔治·居维叶指出,一些物种会因环境变化而灭绝。随后,动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一些物种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把进化看作直线型的,即简单的物种变得更复杂,而人类是最完美的,处在万物的顶端。但是达尔文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分支性进化理论,即所有的物种都是从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他称之为“生命之树”。
如今他的理论仍然是生物学的中坚概念,并对整个新科学来说都有启示作用,这些学科包括从基因学和进化心理学到能够自学的机器人。
小题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和《物种起源》分别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B.达尔文确立了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
C.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否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核心”这一观点。
D.达尔文的理论引发了人们的普遍争议,这种争议一直延续至今。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认为是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进化,能生存下米的物种是能更好适应环境的。
B.关于人类的起源,达尔文认为人和猿的祖先是相同的,人类的身体结构仍有其祖先的印记。
C.对于法国自然学家乔治·居维叶和动物学家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持完全否定的态
度。
D.达尔文的理论已成为现代科学的支柱,这些理论使达尔文与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一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理论以后,人们一直在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达尔文理论的正确性。
B.在达尔文把进化论应用到人类身上之后,人们不再认为人是按上帝的样子创造的高级生物。
C.达尔文提出分支进化理论后,人们对生命起源问题便有了统一的认识。
D.以达尔文的理论为指导,人们创立了许多新的学科,比如基因学、进化心理学等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探秘:怎样保障奥运圣火声声不“熄”
北京时间2008年3月24日17时 ,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前,随着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取火时的一次俯身,北京奥运会进入了新的阶段,奥林匹克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采集奥运火种的原理并不高深,因为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烧水做饭。由于圣杯原理简单、对于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且女祭司只有三次采集圣火的机会,所以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需要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备用火种,备用火种一般在彩排时就已提前采集。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将历时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7万公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圣火会在一只只火炬间接力传递。那么我们将怎样保证整个火炬接力过程不出纰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这对于传递过程已经足够,因为每届奥运会火炬手数量和传递距离有所不同,此次传递每天将有208名火炬手参与传递,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到400米,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下保持燃烧,最低零下6℃到最高45℃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另外,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也就是说,不能到达现场为火炬手加油的朋友可以在电视机前看到清晰的火焰。这是因为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非常醒目。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理念在火炬上也能够得以体现。火炬的外形制作材料均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而丙烷作为一种碳氢化合物,在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样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旦火炬熄灭,必须使用保存在火中灯中的火种引燃火炬。火种灯专门用于储存圣火火种,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就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开始时用其重新点燃第一支火炬。(2008年3月《科技日报》,有删节)
小题1: 下面不属于“保障奥运圣火不熄”的一项是( )
A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
B 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
C 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因此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
B 采集火种对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有可能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彩排时提前采集的备用火种。
C 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厘米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非常醒目,这是用丙烷做燃料发出亮黄色火焰产生的效果。
D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强风中和大雨下保持燃烧,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雅典股奥林匹克遗址赫拉神庙由最高女祭司取火,历届奥运会采集火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B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米到400米,但其间一旦超过了15分钟,将会导致火炬熄灭。
C 丙烷这种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不会对环境曹成污染,是历届奥运会通用的燃料。
D 圣火火种由专门的火种灯加以储存,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火炬不再继续燃烧,第二天竭力再次开始时重新用火种点燃火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千奇百怪的岩石
  在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分布着众多以奇特壮观的巨大岩石而著名的国家公园,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距今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地表向上隆起,其中一大块形成一个高耸的平台——庞沙冈特高原。在高原隆起的过程中,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穿行;水流缓慢而持续地侵蚀岩石,使岩石间的缝隙逐渐扩大,形成河流和溪谷;天长日久,高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深邃的峡谷。
  布莱斯峡谷里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25厘米,高原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大约为50厘米,降水时间多数集中在夏天,暴雨来时常伴以雷暴或雹暴,有时不到一小时降雨量就可达6.5至5厘米。大多数的雨水并没有被地表岩石上覆盖的一层层薄土吸收,而是顺着地表流失,因此布莱斯峡谷山洪暴发相当频繁。
在布莱斯峡谷地区,将大块岩石碎裂成较小岩块的最有力的力量莫过于冬天的冰。庞沙冈特高原每年的降雪量大约为250厘米,冰雪解冻的日子大约为200天。在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有少量的雪融化流入岩石缝隙中,到了晚上融化的雪水冻结成冰。水在结冰后体积膨胀,就像冰做成的楔子一样,将岩石间的空隙扩大。更多的水不断流入缝隙处结成冰。冰楔的体积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使岩石破碎裂开,这个过程叫做“冰楔作用”。
在冰楔作用和地心引力作用(也叫“重力作用”)下,在一些已经形成的天然岩柱上,或者在高原的边缘处,经常会有石块滚落下来,小的只有卵石大小,大的则如汽车。较小的岩石被雨季的洪水和融化的雪水冲走,较大的岩石则垮落下来撞击地面碎成小块,然后被水顺着斜坡冲下去,或者受重力的作用滚落下去。
相比之下,风蚀的作用则要小得多。大雨过后,峡谷中的泥土逐渐干燥并形成一层很硬的外皮,而风只对较为松散的尘粒才起作用,无法撼动紧紧依附在硬皮上的泥尘。另外,地面的植被会用它们的根留住泥尘,而风在刮过植物枝叶时遇到阻力也会威势大减。
如果岩石的风化源于风力,那么岩柱的表面应该更圆润平滑,而布莱斯峡谷中的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可见并非风力所为。
石灰石.粉砂岩和白云石相对来说非常坚硬,岩柱顶部的岩石大多都是这些类型的。泥岩是岩柱中最软的部分,这很容易识别,因为岩柱体最细最窄的部分就是由泥岩构成的。泥岩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的泥岩部分往往都会旧貌换新颜。
水对岩石会产生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作用。洪水裹挟着泥土和岩屑从高处倾泻而下,刮擦.磨损和冲刷着坚固的岩石;缓慢流动的雨水和融水则静悄悄地流进岩缝的孔隙中,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高原的边缘地区最容易被侵蚀,这是因为水在陡坡上流速更快,力量更大。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流水则携带着砂砾岩屑一路刮擦较软的岩石,最终形成一道道冲沟溪谷。较坚硬的岩石留了下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8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布莱斯峡谷千奇百怪的岩石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水.冰.地心引力,不同岩石的不同运动,再加上漫长的岁月。
B.距今1000万年至1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地表隆起。
C.巨大应力使岩石发生断裂,水流得以从岩石中穿行。
D.冰楔作用使斜坡表层的岩石变得松动,岩石间的空隙扩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许多天然怪石柱都具有尖锐的边缘和锯齿般的顶端,这是水侵蚀岩柱表面的结果。
B.洪水从高处倾泻而下,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带走其中的松散砂粒。
C.风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因地表的植被而减小,岩石的风蚀是因为峡谷中有松散尘粒。
D.泥岩构成的岩柱体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体大都会旧貌换新颜。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是造就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奇百怪的岩石景观的主要力量。
B.布莱斯峡谷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
C.布莱斯峡谷地区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地区。
D.在暴雨洪水和雪水的作用下,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经常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完成下题。     
哈欠声声
                                             兰晓雁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12周的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的解释是: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通过鼻泪管下放,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造成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人一副困乏欲睡的模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打哈欠优点多多。英国医生发现,打哈欠时的深长呼吸,有利于脱垂疝囊回纳,使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打哈欠可促使咽喉部肌肉运动,肌力增强,减轻因咽喉肌肉松弛而造成的打鼾症状。对男人而言,打哈欠和阴茎***都是由一种氮氧化物所掌控的,这种氮氧化物在大脑中扩散开后,既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有时这两种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说了这么多打哈欠的奥秘与好处,可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哈欠带给你的都是好事。如果你已迈进中老年的门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患,出现了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临身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而且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这时,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听之任之,让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打哈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哈欠是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时,你不自主地做出的一种动作,而且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
B.打哈欠是人们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闭目塞听、身体往后仰、全身神经与肌肉完全松弛、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一种声音。
C.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因此,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是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的。
D.打哈欠是谁都有过的一种体验,美国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小题2: 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抑制大约6秒钟,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B.哈欠是由于人们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肌肉严格遵照“指令” 运动而诞生。
C.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因为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
D.科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打哈欠的人都是温和、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的人;而那些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人都不打哈欠。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时,有一种氮氧化物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同时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这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中老年人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时,可能是疾病将临身的信号。
B.人们在大笑、打喷嚏与打哈欠时,会由于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眼睛里泪腺分泌的眼泪无法通过鼻泪管下放,而眼泪汪汪。
C.“安眠像” 这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而为失眠者所喜爱。
D.当人体需要自我保护时,人们打一次哈欠可以进行深沉悠长的吸气,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随之收缩的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从而提升用脑效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人类总劳动中大部分都是在发展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B.类美满幸福的生活不但需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
C.实现第一个目标,就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D.一个饥肠辘辘的乞丐是不可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