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们搞IT的人收到别人的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因特网地址http:// www.xxx. Com.Cn和电子邮件地址:×××@163.net之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们搞IT的人收到别人的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因特网地址http:// www.xxx. Com.Cn和电子邮件地址:×××@163.net之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搞IT的人收到别人的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因特网地址http:// www.xxx. Com.Cn和电子邮件地址:×××@163.net之类.一定会觉得十分自然.并且立即能从中捕捉到对方的某些信息.如Com表示公司,gov代表政府.eDu代表教育机构,org代表组织,还知道对方用的是公司信箱还是免费信箱,一般也知道http代表超文本传输协议。这一长串的英文字母、符号和数字的意义在我们看来是再清楚不过了,一个人不懂lt。但如果文化水平比较高.懂一些英语,问题也不大。可是中国人有十几亿人口。这类人能占多大比例?一个中小企业的销售员可能记得住这么多客户的因特网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吗?恐怕能记住自己公司的weB地址就不错了。
因特网是美国人发明和控制的,带有很强的美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背景。多数中国人对界面不大适应。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中国C网和因特网大异其趣。它有许多特点。如实名地址、广播邮件、引导信息和全貌信息分开及非在线搜索、安全信用等。这些特点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ip并非做不到。但要在因特网上实施怕就不容易了。因特网象大海一样自由流动,无所不包.要实行有序管理顾忌很多;中国C网可能象小溪一样容易引导控制,有序流动.中国C网的特色不在技术,而在创意;它对中国信息化的意义不在它本身的成败,而在引起人们思考一些问题。
中国C网采取的是完全的实名地址制度,你这个企业在工商登记时用的是什么名字。在C网上的地址就是什么,不必做任何西化处理,而且按C网的规定也只能用这个名字,每个用户的网址是唯一的,和社会身份是一致的。而且不可能发生因特网抢注城名的事件。C网的电子邮件没有单独地址.用的也是实名地址,和网址相同。如果你是C网用户,你就可以不必在名片上标明自己的网址和电子邮件地址了。别人只要知道你的企业名字,就可以直接在C网上找到你的主页,给你发邮件。另外,在C网上的任何信息交换都标明用户身份的.想甩也甩不掉。在因特网上,如果你不明确记住一个企业的因特网地址,或错了一个字母(对中国人来说这是难免的)·你就根本无法访问它。你给别人发邮件.对方也无法从邮件地址辨认你究竟是谁。不要看轻了C网实名制度这一特点.它既方便又有信用,意义可不小。
中国C网的用户使用一个叫“佩协平台”的软件.就如同因特网上的浏览器一样,佩协平台把发布、访问、搜索、文件管理、电子邮件等功能集成在一起.你只须点击莱单.信息的收、发和查找均容易收到。制作C网的主页不须什么专业步骤。用写字板也好,用msofflCe也好,用photoshop也好,这些常用的软件足够了。如果连这些也觉麻烦.那就建个文本文件.会打字就行了。制作完成。你一点鼠标就发布到网上去了。如此做法,你每天更新一次主页.及时往上面添加新的信息又有何难?这比因特网制作和更新主页要简单一些。
小题1:第二自然段说:“多数中国人对界面不太适应”,对这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特网是美国人发明的,它又带上很强的美国而文化的背景.所以中国人难以
适应它。
B.因特网带有很强的美国文化的背景.并且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对于多数中国人
来说,这二者都比较陌生,所以感到不适应。
C.中国人只有少数人经常跟因特网打交道,他们对因特网比较适应。
D.只有少数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比较熟悉,英语水平比较高。他们常搞it·因而他们
对因特网是适应的。
小题2:对“中国C网”理解和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C网是中文化的网络,它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很容易
使用它。
B.中国C网采用的是完全的实名地址制度。而不象因特网那样采用的是假名制
度.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弄虚作假,而容易查实。
C.中国C网上的地址,用的是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名称.每个用户的网址按规
定又必须是唯一的。因而它既有信用,又方便使用。
D.中国C网上的电子邮件名称,和网址完全相同,别人只要找到你的主页·就可以
直接给你发邮件了,而因特网则没有这个优点。
小题3:关于“佩协平台”一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佩协平台”是中国C网用户所使用的软件名称,它具有发布信息、搜索网上信
息两大功能。
B.“佩协平台”这个软件,使用汉语的人很好驾驭它,制作C网的主页,不需电脑知
识。
C.使用“佩协平台”软件,也还是需要相当程度英语的,否则·你就一定不会用
mssoffiCe和photoshop来制作主页。
D.使用“佩协平台”的软件来制作主页很简单,因而,主页内容可以轻而易举的及
时更新。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C网比因特网有诸多优点.将来,中国C网有可能取代因特网。
B.因特网无所不包,象大海一样自由流动,要做到有序化管理,就会有相当多的困
难。
C.因特网网址由于是抽象化的名称缩写、符号与数字组成合成,因而对中国人来
说难以记忆.容易搞错。
D.中国C网的实名制度和中文化操作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答案

小题:选A
小题:选B
小题:选D
小题:选A
解析

小题:背景还有“英语文化”。
小题:“采用的是假名制度”,此话不确切。
小题:A不只两大功能;B“不需电脑知识”不当;C“相当程度”,表达不确切。
小题: “取代因特网”一说,原文无此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因特网作为传媒与传统大众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联性,它可以在世界范
围内凭借计算机的互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事同样的信息。这样,作为人类传播的媒介.它就给不同国家之间的琦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当今世界的垮文化传播表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不同的特点。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从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它为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同时共事相同的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时、空间隔引起的传播障碍几乎不存在了。
在因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圆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谋。作为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圆公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因而有的学者说国际新闻只是部分的事实。
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发现来自对方文化的声音。在这个神奇的网络世界中,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删减,有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今世界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联在了因特网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因特网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对于整个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为62万人.占人口总数不到o。05%。芙国则已经有6200万因特网用户·即已有占人口教30%的芙圆人使用因特网。据《计算机世界》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o.1%和o.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很惊人的。
小题1:对因特网时代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跨文经传播必然具有的不同特点·判断有误的
一项是    (    )
A.传播更迅速B.形式更直接C.范围更广泛D.沟通更有效
小题2:构成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是    (    )
A意识形态的差异B.不同地区的时差C.不同民族的语言D.计算机普及率低
小题3:对文末两组构成对比的数据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新的大众传媒。
B.东西方跨文化传播在因特网上仍存在着不平衡。
C.可以预见.因特网将来会成为最重要的传媒。
D.因特网的发展必然将造成本民族文化的失落。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各国公众通过“传统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实际上也就是通过“本国的大众传媒”
了解世界。
B.在信息时代,因特网作为传媒将不再扮演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
C.由于因特网的互联性和信息共享.使异质文化平等地交流由可能变成现实 。
D.从全文看.因特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具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两大优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包括3个部分:正确地探究自然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所获取的知识;由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科学发现通过发明家的活动,使这种潜在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使他们能够超越经验和常识,完成重大发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发现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之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揭开了人类从原子核获取能量的序幕。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等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为信息时代提供了核心电子元件。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在受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使古老的光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上个世纪的这3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都源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新发明的摇篮,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漠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的机会,曾使许多本可早早出现的重大发明延误了上百年,乃至数千年。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已能成功地用6位二进制数表示64种不同事物,但直到1829年法国发明家布莱叶才赋予不同的6点集合以64种不同的含义,从而创造了世界通用的盲文。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但直到1959年英国人柯克瑞尔才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不需要桨而在陆地、水面航行的气垫船。16世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压强均衡原理,但直到1796年英国木工布拉默才依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液压千斤顶、水压机。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指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发明家指那些创造新技术的人,似乎前者不用关心发明,后者不用关注科学。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发明家。近代科学奠基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温度计,为热力学研究和人类工程技术活动提供了重要测量仪器。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不仅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还发明了等时摆,显著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被誉为现代计时仪器的鼻祖。牛顿不仅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解决了天文望远镜透镜色散引起的像差问题。这些杰出人物都恪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完全没有发明。他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不重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共同体没有成为我国发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 对最后一段中“科学共同体”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指善于将潜在的“做新事情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的人。
B.指具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的科学。
C.指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善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家兼发明家。
D.指那些常常关心发明的科学家,或者指那些十分关注科学的发明家。
小题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段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的一项是
A.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
B.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
C.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
D.红宝石激光器
小题3: 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
B.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C.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可能促使发明适时出现。
D.缺少科学共同体,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
小题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因此,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验和常识常常成为创造发明的障碍,很多重大发明的问世,取决于在自然科学重大发现的启发下,成功地超越了经验和常识。
C.只要当时高度重视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中国古代学者在西周时期就能创造出世界通用的盲文。
D.如果能多一些恪守“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信念的杰出人物,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B.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D.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小题3: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小题1: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小题3: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小题4:根据文章,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小题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小题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