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小题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 小题2: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 小题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
|
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
解析
小题:画线句子中“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实际上就是指人能思维,所要捧出的“特权”则是指人类没有权利声称自己是物质世界唯一能思维的。可见B项是正确的。而A和C中说“人类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和“机器将使人类丧失思维”的说法有失偏颇。D项中“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与“捧出那唯一的特权”含义违背。因此选B。 小题:A项中“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的表述是错误的。文章最后一段有“‘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的表述。 小题:D项中说“不能和人类相匹敌”的表述错误,张冠李戴。文章最后一段承认“机器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可以和人类匹敌的,机器和人类不能匹敌的是“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方面。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鬶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 小题1:下列关于空足白陶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可以见到。 |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 小题2: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已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下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杨孝文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 小题2: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览无不该通该:通“赅”,完全。 | B.君性烈而才隽隽:高超。 | C.知其不可羁屈也羁屈:束缚屈服。 | D.辞致清辩清辩:清楚明白。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 B.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D.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身之祸。 |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则更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如气虚、烦躁等等,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性格和修养的关系,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决——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是心胸、秉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的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1,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 B.读书决定着花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有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理论的创建离不开的两大基石,其一是科学实验或科学观察,其二是模型的构建。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与其他无限多个事物构成关系,所以要研究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就需要同时处理无限个关系,换言之,等同于处理一个关于该事物的无穷元函数。由于生理的限制,人脑是无法处理无穷元函数的,所以人们只好使用模型来代替所研究的对象,比如质点、刚体等等。模型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化而抽象出来的,即只抽取几个关键因素,把非关键的因素一概忽略掉。因此,科学一诞生,就带有自身无法避免的近似性,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似性问题。其实,不用无穷元函数,即使是三元二阶偏微分方程也几乎无法处理。 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上。以库仑定律为例,首先,没有人能加工出绝对圆的金属球,再加之测距仪器、电量计和测力计的精度限制,故r,Q和F无法得出准确值。仅凭这些,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实验定律也是近似关系。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当它战胜已有理论权威而成为新权威时,它也同样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一切科学理论都跳不出这个周期律,那种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判据是荒谬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爱因斯坦体系将永远为牛顿体系所扼***。 克罗内克和康托并无深仇大恨,然而当康托一有可能成为正牌教授的时候,克罗内克便愤怒地要干涉。用现在的话说,“堂堂的教授是康托这样的学术骗子可以混上的吗?”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克罗内克这样自诩正直的“科学警察”,所用的标准是当时的权威理论。他不知道任何一个理论都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并不是规律本身,又怎么能评价一个可能是逼近状况更好的新学说呢? 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这种逼近可分为同视觉逼近和不同视觉逼近。在同视觉逼近中,逼近程度好的意义更大;在不同视觉逼近中,不管逼近程度如何,同样有意义。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如果一个人连这两个道理都不懂,那就是说,他就不能理解科学是什么。因此,我产说商品有正牌,科学无正牌,商品领域可以有王海,科学领域不可能存在“王海”。谁能说爱因斯坦体系是“假冒伪劣”,而牛顿体系是真货?又有谁能说海森伯的矩阵力学是真货,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是“假冒伪劣”? 科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历史告诉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只应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并由实践去弃取。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行为都是荒唐的,都必将遏制科技的自主创新。 小题1:文中“这种逻辑”指的是( )A.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 B.任何理论权威都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 | C.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的判据。 | D.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而只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可以见出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库仑定律就能证明这一点。 | B.如果克罗内克知道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的话,他自诩为正直的“科学警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 C.科学对规律的逼近,不管是同视觉逼近还是不同视觉逼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都反映科学家对科学规律的有益探求。 | D.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所以科学鉴定的本质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而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求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最终是有可能解决近似性问题的。 | B.如果一个人既懂得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又懂得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这两个道理,他就能理解科学了。 | C.如果某项科学研究经过验收后发现“持之非故,言之成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并未构成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它是伪科学。 | D.如果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能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不断地深入探索,这对科技自主创新是有促进作用的。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