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黑陶是指古代的陶器。其主要类型有三种:夹炭黑陶、黑衣陶和细泥薄壁黑陶。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细泥薄壁蛋壳黑陶最具代表性。细泥薄胎黑陶,在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黑陶是指古代的陶器。其主要类型有三种:夹炭黑陶、黑衣陶和细泥薄壁黑陶。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细泥薄壁蛋壳黑陶最具代表性。细泥薄胎黑陶,在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黑陶是指古代的陶器。其主要类型有三种:夹炭黑陶、黑衣陶和细泥薄壁黑陶。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细泥薄壁蛋壳黑陶最具代表性。
细泥薄胎黑陶,在烧窑过程中使用烟熏法,利用渗炭作用,使陶胎中饱含游离的碳。故陶器表里皆呈黑色。
代表着黑陶文化最高水平的蛋壳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具显著特征的遗物。故龙山文化也曾被称为黑陶文化。蛋壳黑陶的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山东东部一带,西至山西一侧,如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潍坊等地都发现有细泥薄胎的蛋壳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胎壁厚一般仅0.5~1毫米,胎壁最薄处甚至在0.3毫米左右,其表面乌黑,极似乌金釉色,光亮犹如玻璃,因此称为蛋壳黑陶。,其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有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蛋壳黑陶胎质轻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如胶县三里河出土的一件高20厘米的高柄杯,仅重40克,又如潍坊出土的大宽沿弦纹高柄豆等,其形制有强硬的棱角,强劲的转角,峻拔挺秀,非常规矩整齐,有些器具镂空装饰相当别致,其水平不仅达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的顶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也极为罕见。
蛋壳黑陶的烧造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把选好的陶土精心淘洗,去除陶土中较粗的颗粒,和成粘度、粗细适度的泥料。接着用快轮制坯,即把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制成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壁薄如纸的陶坯,制坯过程中有时还顺手作出几道凹凸的弦纹,有时把豆、杯的高圈足制成竹节形或在上面穿镂孔眼,有时还刻划各式各样纤细的纹饰,如三角纹、折线纹、方格纹等,少数器物还刻有类似后代青铜礼器的云雷纹。最后再用鹅卵石等坚硬光滑的东西在半***陶坯上进行精工打磨,使器物表面光滑而带有光泽,然后把精精制的陶坯摆入陶窑烧制。我们知道,红陶是陶窑封闭不严,陶土中的铁元素氧化的结果;灰陶是在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铁元素还原的结果;而薄壁黑陶则是在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窑室内温度高达1000°C左右,以使陶器坚硬如瓷,并用烟熏法进行渗炭,使陶器表里皆黑,这样就烧造出乌黑发亮、壁薄如纸的蛋壳黑陶。
制作这种薄如蛋壳的精品,不仅需要有长期的丰富经验,还得有相当熟练的技术,这说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已非常专业化,可能已为某些富有经验的家族所掌握。
(节选自《古代艺术三百题》)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蛋壳黑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烧窑过程中使用烟熏法,利用渗炭作用,使陶胎中饱含游离的碳,使蛋壳黑陶表里皆呈黑色,形成乌黑发亮的色泽。
B.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胎壁厚一般仅0.5—1毫米,胎壁最薄处甚至在0.3毫米左右,是黑陶的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C.蛋壳黑陶的分布范围仅限于山东东部一带,如章丘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潍坊等地都发现有细泥薄胎的蛋壳黑陶。
D.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有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蛋壳黑陶胎质轻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蛋壳黑陶”烧造过程的一项是
A.淘洗精心选好的陶土,去除陶土中较粗的颗粒,和成粘度、粗细适度的泥料。
B.用快速转动的快轮制坯,将放在陶轮上的泥料制成厚薄均匀、壁薄如纸的陶坯。
C.制坯时顺手制作几道凹凸的弦纹,刻划各样纤细的纹饰,以使烧成品具有各种形状。
D.烧成末期严密封窑,使其中的铁元素还原或氧化,造出壁薄如纸的蛋壳黑陶。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器上多种不同的纹饰是用鹅卵石等坚硬光滑的东西在半***陶坯上打磨而成的。
B.蛋壳黑陶的主要产品弦纹杯、大宽沿高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其水平不仅达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的顶峰,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也极为罕见。
C.因为龙山文化中最具显著特征的遗物是蛋壳黑陶,而蛋壳黑陶又代表着黑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所以龙山文化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D.蛋壳黑陶的制作说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已非常专业化,当时富有经验的家族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

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分布范围还包括“西至山西一侧”)
小题:(张冠李戴,使陶文中的铁元素还原或氧化的是红陶、灰陶)。
小题:(A不同的纹饰是在制坯过程中做成的,不是半干时做成韵;B偷换概念,“有些器具镂空装饰相当别致,其水平不仅达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的1舞Il孥,而且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制陶艺术中也极为罕见”,可见达到艺术预峰的是有些器具而不是指“弦纹杯、大宽沿菏柄杯、大宽沿高柄豆等”;D是“可能已为某些富有经验的家族所掌握”而不是已经掌握”。)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从韩愈到李梦阳,他们又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陷入于另一形式主义之中。
韩愈的文体“解放”运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的进步意义,而只是“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但是,也正因为韩愈自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用韩愈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复归自然)的真正意义,那就势所必然地也不会真正认清楚“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结果,他错误地把先秦诸子的散文当做目标,而把模仿先秦诸子作为方法。韩愈只看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比骈文自然得多,却不知道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然,是力求接近当时的口语之故。韩愈的时代,距离先秦诸子的时代已经有千多年,其通用的语法、语汇、语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韩愈所欲“复”的“古”,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实在和骈体同样地难懂。这是韩愈所不曾理解,或者是不在他的考虑之中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反对形式主义的韩愈,           
                (选自茅盾《夜谈偶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是作者对韩愈古文运动功绩的评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B.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的文学
C.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古文运动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E.提倡以接近人民口语为文体的散文
小题2: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个以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目标来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文体解放”运动。
B.在韩愈之前,也出现过反对“台阁体”这种形式主义宫廷文学的“古文”名家,但他们却都没能像韩愈那样发起运动。
C.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等人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但都陷入了另一种的形式主义之中。
D.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并没有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因此也自然不会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
  E.韩愈倡导文体改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先秦诸子散文,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小题3:为什么说“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完成以下两小题。(6分)
(1)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
 
(2)在文末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行文的思路。(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西施亡吴之谜
金性尧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中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曵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选自1998年9月27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不同意西施灭吴之说。
B.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
C.“美女亡国”的女祸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罪责的托辞。
D.史学界、文学界争相研究、撰写“进美女”的文章与小说,是重视女性的一种表现,因而值得提倡。
E.作者认为吴王成为亡国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小题2:“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在文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   )(3分)
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
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
C.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
D.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
小题3:第一自然段“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一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其含义有哪些。(4分)
小题4: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是什么?分条列举。(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
小题1: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学科。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合成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零件、组件和系统;二是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DNA序列的合成和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有关抗疟药物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的研究工作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华泰立介绍说,虽然已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将有关代谢途径嫁接到大肠杆菌上,但要达到实用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必须有7个数量级的提高。经过多年努力,美国科学家科斯林与同事成功地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有望大幅增加青蒿素产量。降低治疗疟疾的费用。这一研究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由于科斯林有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的学术背景,因此能够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在研究过程中,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对有关代谢途径作了重新设计;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主的毒性问题,并对改造后的微生物用变异进化法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将青篙素合成的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合成能源物质——氢和石油。美国VirginiaTech生物系统工程系教授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用13个已知的酶来完成一个重要反应,这13个酶形成了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研究证明,由13个酶组成的合成酶途径,可以由具有高能量密度载体的淀粉及水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氢气。随着技术发展及与燃料电池的集成,该技术有望解决与氢气的储存、销售有关的难题。美国可再生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利用来自多种生物的基因及用来生产脂肪酸的生化途径,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创造出一些代谢模块,插入微生物后,通过不同的组合,这些模块可以诱导微生物生产原油、柴油、汽油等能源物质。
专家预测,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信息技术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并将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将可能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专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合成生物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是否会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坦承:“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生物武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选自《科技时报》2008年7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合成生物学”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
B.合成生物学是人类实施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
结果。
C.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复制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D.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研究利用了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
B.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在重新设计了有关代谢途径,用变异进化法对微生物进行了优化筛选后,就大大降低了青蒿素合成的成本。
C.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只要用13个已知的酶完成一个重要反应形成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就可以生产石油和氢气。
D.因为合成生物学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更高级的合成生物学将最终取代基因组学。
B.宽广的学术背景必定比单一的学术背景更有助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C.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必将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D.如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中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必将处于世界最前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