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60题。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60题。紫藤萝瀑布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60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采,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也似乎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古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了,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写于1982年5月)
57.面对瀑布似的紫藤萝,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筛选原文作答)(4分)
答:作者的感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简要回答:②至⑥段突出了紫藤萝怎样的特点?在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紫藤萝瀑布“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简要概括第⑧段的内容,并指出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突出作者惊奇的心情,结尾突出作者喜悦的情绪,在结构上首尾照应。
B.②至⑥段从色彩、形态、情态等角度对紫藤萝进行描绘,形象生动。
C.②至⑥段描绘紫藤萝,先写局部,后写整体,行文顺序清楚。
D.②至⑥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
E.本文借紫藤萝的不幸抒发人生感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答案

57、(4分)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流动的瀑布”给1分。
58、(6分)突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3分)因为紫藤萝带走了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喜悦。(3分)
59、4分)写紫藤萝的不幸遭遇。(2分)通过对比,突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2分)
60、(4分)CE
解析

举一反三

(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4一16题。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南怀瑾
各人有各人的品质,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默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如所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器度的描写。如形容汉高祖的隆准、龙颜等等,表面像龙的那个样子,鼻子高高的,下面大大的像一颗独蒜头,嘴巴阔到耳根边,睁大了两个眼睛,好看不好看呢?不去管他。也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很像猪,指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假的,而在庐山天池寺的一张才是真的。我看过庐山天池寺那一张被指为真的明太祖画像,真的就像一个猪头,所谓五岳朝天,嘴唇特厚。在我看来,庐山那张是假的,故宫那张是真的才对,否则一个皇帝长成那个猪头样子,实在难看!事实上也不可能。这是讲历史故事的闲话。
大人物的情形如此,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气质。有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项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一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船夫羞红了脸垂下头去。这就是气质的不同了。
可是看人的气度,有时也是不简单的。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筷子,是很明显的所谓职业的习惯性动作,但也有时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那可就要别具慧眼来辨别了。像《吕氏春秋》说的: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剑者,患剑似吴干将。贤主患辨者似通人,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识人如辨物,那一种似是而非的赝品,最会把人难倒,玉和石,是很容易分辨得出来的。但是遇到一块很像玉的石头,那么珠宝店的专家,也感到头痛了。至于评断宝剑也是一样,普通的生铁所铸,锋刃不利的,一望而知。但是样子很像什么干将、莫邪的古代名剑,也会令古董商人头痛。物目如此,对人的认识就更难。因为人是活着的,是动的,会自我巧饰,所以一个很贤能的君主,也怕遇到那种耍嘴皮子能说善道的辩士,弄得不好就误认他是有真才实学的通人,予以重用而终于误国。历史上更有许多亡国之君,看来非常聪明;一些亡国之臣,看来非常忠心的。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诸葛亮,也把马谡看走了眼,而自叹不如刘备的知人。
鉴识人,见其器度固难,即使是从言默举止有了认识,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在荀说的《申鉴》中,有一段讨论到气度的反面个性说:“安舒沉重者,患在后世。”安于现实的人,一定不会乱来,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尊重传统,守礼守常的,又往往会食古而不化,死守着古老的教条,于是就难有进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现代语所谓有冲劲,有干劲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险的祸害。
所以认识了一个人的气度,同时还要看他这一种气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孟子一见到梁襄王,就说他“望之不似人君”。这是孟子的善于识人。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不像皇帝的职业皇帝,尤其是生下来就是太子的人,常有不像样的。野史的资料,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有一次拿起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来看,他说:“左看右看,只像是个牛医,哪里像个君临天下的帝王相。”牛医就是兽医的意思。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有许多人是见过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过,虽然清秀,但却带着点“我见犹怜”的味道,的确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典型。
从“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话,就知道孟子的心目中,已经认为这位魏国新王是扶植不起来的,这时也已经注定了孟子将要离开魏国的命运。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作者积累丰富,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文章旁征博引,在娓娓道来中阐述人品与器识评鉴的方法及意义。
B.本文在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按照由外形到器度再到人的个性的顺序组织材料,由表及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作者认为庐山那张朱元璋画像是真的,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则是假的,充分说明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
D.作者引用《吕氏春秋》的话,旨在阐明对似是而非的事物辨别的难度,进而阐述要准确评鉴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E.文章的最后写到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与宣统皇帝的照片,以及孟子见梁襄王的例子,旨在突出表现外形在评鉴人物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15.“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位县知事的话有什么深意,为什么会使船夫垂下头去?(4分)
答:
16.在个人性格方面,有人因为怠惰简慢而自哀自怜,也有人因为优柔寡断而自怨自艾,“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意并联系社会实际作简要的分析。(7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二)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4分)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古镇魅力
毛国聪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一群小家伙环围着,他旁边的一张木制大圆盘,被线条均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里均画有栩栩如生的鸡、鸭、兔、狗、鸟等小动物。木板正中是一根活动的竹制小棒,仿佛钟表的时针。每个孩子只要轻轻地拨动小棒,都会惊喜地获得老人用黄糖做成的小动物。老人用小勺舀起温火熬制的黄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挥舞,像在写字,又像在作画。不到一分钟,一只小鸟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木板上。老人拿起一根细竹签,轻轻一粘,还没来得及把它插在麦草捆制的草把上,那个性急的小男孩就“抢”了过去,他中奖了。老人目送着那小男孩举着 “小鸟”,蹦蹦跳跳地消失在石板小巷尽头。老人又专注地开始了他的“工作”,不,是在表演,甚至有些夸饰炫耀地展示着他代代相传的精湛糖艺。
斑驳的土墙,经过岁月砥砺的灰瓦屋檐,檐下那个做糖艺的老人,被阳光涂抹成了一幅油画。他仿佛是在远古与现代文明交错中留存下的一个甜蜜回忆。让我每一次在黄龙溪古镇漫步时,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在那遥远的童年,该也有这样亲切而温馨的记忆?
在古镇街头的拐角处,我突然听到一阵叮当的铁锤敲打之声。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铁匠铺。一位约摸60多岁的老师傅,健硕的胳膊抡着一把大铁锤,正在一块烧得红红的生铁上用力敲打着。红红的火苗映出了被岁月坚硬了的地面、风箱、水壶以及悬空的阁楼。他满面红光,身体强健。他说,他早已不再以打铁为生,但至今仍然每天坚持打铁。打铁手艺是他家世代相传,几十年的打铁生涯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割舍的部分。有时,附近的居民来订制一个晾衣叉子,一把铁铲,一柄锄头。没有订货的时候,他就随意打制一些自己喜爱的菜刀、剑等小玩艺儿来出售。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在农耕时代不可或缺。而到了现代,铁匠铺却成了古镇的装点,岁月流痕的象征。
在黄龙溪古镇,你会与印花染坊里的美丽姑娘不期而遇,会突然撞见在残损的窗格下纳鞋底的婆婆,会遇见三两个手拄拐杖坐在黄桷树荫下闲谈的老人,会在织布机前驻足沉思,会在典当铺前留恋不去,会在三县衙门里当一会儿县令、衙役……印花布、绣花鞋底、铁匠铺、典当铺、县令、纺车等等在现代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精美的雕花窗棂无法营造冷暖适宜的家居,手工布艺制品多在舞台上展示。而各种诸如放生会、庙会、火龙狂舞的古老节日仅仅是现代旅游生活的一个个娱乐节目。然而,透过它们,我却寻觅到了祖先们生活的印迹。
几乎每个古镇都有这样的情景。江苏的周庄,桐乡的乌镇……每次走进古镇,我总是像个孩子似地被它们所吸引。我也不断地叩问自己:是什么使我迷恋于此?古镇的魅力何在?是斑驳的展示着历史烙印的青瓦土墙?还是吟唱了数千年至今不绝的水车?是岁月经过留下的足迹,还是人类发展遗弃的废墟?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房还是那样的木制瓦房,街还是那样的青石街道,可小镇却因为诸多不曾消失的物事而成为了古镇,成为了人们游历的风景。只是它们不再以实用的形态切入我们的生活,而是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走进了我们。也许,这就是我们旅游古镇的缘由。
人类的脚步走到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沉醉于黄龙古镇,我感到它浓厚的农耕文化,正鲜活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使古镇彰显出有别于自然景区的独特魅力。
《人民日报》(2009年2月3日16版)
小题1:结合文意,简析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2分)
(2)               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2分)
小题2:文章为什么细致描写“做糖艺的老人”和“打铁师傅”?(6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古镇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所表达的诗人情感变化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小题1: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4分)
小题2: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4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