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寂寞的浯溪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

(二)寂寞的浯溪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二)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4分)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答案

19、浯溪的碑林诗书是半归隐文化的代表(2分);既不宏大,也不苍凉的浯溪是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2分);浯台又是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见证(1分)。(注意“每次我去浯溪……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
20、浯溪地处偏远,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2分)②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像元结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而来浯溪的人很少。(2分)③当代社会中追求心灵与自然和谐境界的人很少。(隐含在文章的结尾)(1分)
21、①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公然称“浯溪”,违背帝皇大一统思想。②归隐思想取代了一统千年的儒家思想;追求心灵与自然(浯溪)结合的诗文取代了占主导地位的“豪放派”文章。
22、AD(A“以……的经历为主要内容”不妥,本文的主旨也不在“揭示……悲惨的命运”;D“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无根据。)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古镇魅力
毛国聪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一群小家伙环围着,他旁边的一张木制大圆盘,被线条均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里均画有栩栩如生的鸡、鸭、兔、狗、鸟等小动物。木板正中是一根活动的竹制小棒,仿佛钟表的时针。每个孩子只要轻轻地拨动小棒,都会惊喜地获得老人用黄糖做成的小动物。老人用小勺舀起温火熬制的黄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挥舞,像在写字,又像在作画。不到一分钟,一只小鸟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木板上。老人拿起一根细竹签,轻轻一粘,还没来得及把它插在麦草捆制的草把上,那个性急的小男孩就“抢”了过去,他中奖了。老人目送着那小男孩举着 “小鸟”,蹦蹦跳跳地消失在石板小巷尽头。老人又专注地开始了他的“工作”,不,是在表演,甚至有些夸饰炫耀地展示着他代代相传的精湛糖艺。
斑驳的土墙,经过岁月砥砺的灰瓦屋檐,檐下那个做糖艺的老人,被阳光涂抹成了一幅油画。他仿佛是在远古与现代文明交错中留存下的一个甜蜜回忆。让我每一次在黄龙溪古镇漫步时,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在那遥远的童年,该也有这样亲切而温馨的记忆?
在古镇街头的拐角处,我突然听到一阵叮当的铁锤敲打之声。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铁匠铺。一位约摸60多岁的老师傅,健硕的胳膊抡着一把大铁锤,正在一块烧得红红的生铁上用力敲打着。红红的火苗映出了被岁月坚硬了的地面、风箱、水壶以及悬空的阁楼。他满面红光,身体强健。他说,他早已不再以打铁为生,但至今仍然每天坚持打铁。打铁手艺是他家世代相传,几十年的打铁生涯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割舍的部分。有时,附近的居民来订制一个晾衣叉子,一把铁铲,一柄锄头。没有订货的时候,他就随意打制一些自己喜爱的菜刀、剑等小玩艺儿来出售。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在农耕时代不可或缺。而到了现代,铁匠铺却成了古镇的装点,岁月流痕的象征。
在黄龙溪古镇,你会与印花染坊里的美丽姑娘不期而遇,会突然撞见在残损的窗格下纳鞋底的婆婆,会遇见三两个手拄拐杖坐在黄桷树荫下闲谈的老人,会在织布机前驻足沉思,会在典当铺前留恋不去,会在三县衙门里当一会儿县令、衙役……印花布、绣花鞋底、铁匠铺、典当铺、县令、纺车等等在现代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精美的雕花窗棂无法营造冷暖适宜的家居,手工布艺制品多在舞台上展示。而各种诸如放生会、庙会、火龙狂舞的古老节日仅仅是现代旅游生活的一个个娱乐节目。然而,透过它们,我却寻觅到了祖先们生活的印迹。
几乎每个古镇都有这样的情景。江苏的周庄,桐乡的乌镇……每次走进古镇,我总是像个孩子似地被它们所吸引。我也不断地叩问自己:是什么使我迷恋于此?古镇的魅力何在?是斑驳的展示着历史烙印的青瓦土墙?还是吟唱了数千年至今不绝的水车?是岁月经过留下的足迹,还是人类发展遗弃的废墟?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房还是那样的木制瓦房,街还是那样的青石街道,可小镇却因为诸多不曾消失的物事而成为了古镇,成为了人们游历的风景。只是它们不再以实用的形态切入我们的生活,而是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走进了我们。也许,这就是我们旅游古镇的缘由。
人类的脚步走到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沉醉于黄龙古镇,我感到它浓厚的农耕文化,正鲜活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使古镇彰显出有别于自然景区的独特魅力。
《人民日报》(2009年2月3日16版)
小题1:结合文意,简析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2分)
(2)               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2分)
小题2:文章为什么细致描写“做糖艺的老人”和“打铁师傅”?(6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古镇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所表达的诗人情感变化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小题1: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4分)
小题2: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4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爱斯梅拉达逃跑时,被修女居第尔抓住,当居第尔拿出一只小鞋时,爱斯梅拉达也拿出一只小鞋。居第尔经过比较两只鞋,才发觉自己抓的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巴黎圣母院》)
B.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还说:“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 (《堂吉诃德》)
C.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关羽。(《三国演义》)
E.爱斯梅拉达被冤枉刺杀弗比斯,当她被架上囚车时,卡西莫多从教堂正面滑下,冲向两个刽子手,挥拳将他们击倒,然后一手夹起爱斯梅拉达,一个箭步蹿进了教堂。(《巴黎圣母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
①19世纪60年代起,外商开设的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北和黄埔江西岸。进入21世纪,这些老工厂虽然没落了,但苏州河畔的老厂房与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损坏或改建外,大多数还得以保存。
②1990年,我住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口的一家宾馆,左可俯瞰尚未开发的浦东,右可欣赏浦西外滩那排上海地标性的万国建筑群。上海的历史告诉我,这江岸水畔的许多老工厂、老仓库是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它们都还在,保留也大都完整。在这座城市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告诉人们在发展与保存之间,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保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③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的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子孙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
④我的行动是,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1933年中期的砖木结构老粮仓和一座1923年建成的美国通用电气老工厂,作为设计对象。
⑤老粮仓周围的环境杂乱不堪。门前是水果批发摊位。东边是垃圾码头,半开放的小厨房到处都是。我唯一想做的是一切还原,把加建在上面的附属物一一剥离,才能显示她的美丽,显示原先建造时她的风采。
⑥具有储藏功能的老粮仓,原有的砖木结构空间是灰暗的。为了把它改造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便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再间隔成一个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突出现代感,从而实现了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使用功能。为了防止破坏历史空间的原相,整个仓库里没有用一滴油漆,用来修复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一些拆迁的地方买来的。今天,她果然美妙无比地站在了苏州河畔。
⑦对于这座老电厂,我决定采取原相封冻法,将珍贵和有趣的痕迹原样保留下来。我认为那是最好的设计,那是时间的设计,是历史的设计。这座老工厂,长200公尺,宽15.5公尺,高14公尺,其间没有任何柱子或间隔,末端直抵黄浦江岸。老电厂的附属码头,曾经是一座货轮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次第建造的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建筑与空间,更是我们这些向来就喜欢变化求异的创意设计人的最爱。
⑧中国许多城市中的旧产业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命运,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其实,那些产业建筑即便是结束了原有的功能寿命,它们的物质寿命依然长久。宽广、开阔、自由度高的空间,完全可以经得起使用功能的多次变更;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因为差异会变得更加丰富且有趣味,也就能激发创造力。
⑨随着老粮仓改造的完成以及设计事务所的迁入,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一百多个,聚集了一千多位艺术工作者。
⑩我一直希望优秀设计人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激励,打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更希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好,也将努力帮助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它。
小题1:第③段空格中应选填的一项是………………………………………(  B )
A、既然          B、因为          C、因此
小题2:从全文看,第②段划线句中“更好的平衡点”是指什么
小题3: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和评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