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兰 草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兰 草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2、惊喜、敬佩。   
3、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4、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解析
1. 铺垫、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兰草”的形象。
2. 在洪灾过后学校内发现了从淤泥中挣脱而出并怒放的兰花,“我”被兰花的精神所感动。
3.无
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 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 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运动,开始下落。
D. 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2 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 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 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 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3. 关于飞船降落伞的相关知识,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远远无法和飞船的降落伞相比,一般材料是不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
B. 用于制作飞船降落伞的材料,既要求重量轻,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冲力。
C. 能做飞船的降落伞的材料,往往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
D. 飞船的降落伞不等于减速伞。
4.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 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 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
帮它达到目的。
D. 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
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时过年,最爱观赏烟花,觉得它变幻莫测而又神奇无比。
当烟花“噗”的一声飞窜到天上时,好似种子骤然在黑黑的土壤里爆裂了,长出一棵五颜六色的巨树,把墨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仰着头,痴痴地看那一团一团不断地涌现的色彩,整颗心熠熠地发着快乐的亮光。
年龄稍长看烟花,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烟花快活地、尽情地、任意地在天空里绽放出一朵朵令人目眩神迷的玫瑰花朵时,我觉得它像是一个我所憧憬的人生:五彩缤纷、痛快淋漓。虽然短暂如昙花,但是那瞬息万变的绚丽图案,却为世人铸下永恒难忘的记忆。
年龄再长看烟花,却又进入另一个新境界。
花团锦簇的烟花,在空中展示自己美丽的面貌之前,是经过一个艰苦的制造过程的,每一道放射出来的光华里,都掺杂着不为人所知的辛酸;每一个设计新颖的图形中,都糅合着不为人知的劳碌。
懂得这烟花的,能从它的灿烂得到启示:要有个发光发亮的人生,就得倾全力去拼搏,尽全力去奋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是人世间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这些年来,夜夜挑灯读书,日日伏案写作,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在读者的心幕上尽情地燃放。等他日两鬓似雪时,回首前尘,知道我所绽放的小烟花曾经在人世间闪过亮丽的火花,那么,我对自己,就算是有了个清楚的交代了。
1.作者写年龄稍长看烟花“觉得它像是一个我所憧憬的人生”。
(1)从下文看,作者“所憧憬的人生”是指(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这句在构思上的作用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写年龄再长看烟花,“却又进入另一个新境界”,为什么这样说?(3分)
3.末段,作者将对烟花的喜爱之情表现在“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4分)(    )
A.选题虽平淡,然寓意隽永,在诗情画意的描绘之中,使读者接受情与理的感悟。
B.由实向虚写烟花,由浅入深写感悟,烟花是阐发理念的载体。
C.文章紧扣烟花,逐层铺展,最后一节卒章明志。
D.先比较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看烟花的不同感受,再引出内蕴博大的人生哲理。
E.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依然是日月轮回昼夜更替,依然是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而今,望着圣诞老人在雪花飘飞中渐去的背影,心情不由得激动。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阵悠远的钟鸣,和着远古夸父追日的急迫足音,从亘古的时光之塔上传来。握着须发飘白的时间老人的手,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②时光河道永远流淌,时光大门永远开启。悠悠远古,漫漫未来,绵远无尽如恒河沙,似天上星,站在21世纪的门槛,驻足二千年的道口,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如钱塘江潮卷涌而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满了天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合著黄金铸子昂”的初唐俊才,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呢?是泣黄金台上的燕昭王?抑或泣横槊赋诗的那一声长叹?泛舟赤壁之下,望着滚滚江流的苏学士那“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吟哦,抒发的是怎样的幽情呢?就连英雄岳飞,不也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扼腕长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吗?
③个体的些微抒怀汇成了整体的反省,融入了千年的钟声。千年的钟声幽远而凝重。
④这千年的钟声,从山顶洞人熊熊的火焰上飘过来,在特洛伊古城上空掠过,伴着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的轻响,于雅典娜女神含笑的嘴角闪过,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震颤,在蘑菇云的升腾中战栗,在千年的古钟声中兵马俑斑驳的甲胄上凝结了古战场弥漫的风尘,古代武士那冷凝的目光注视了千年,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⑤古老的历史已经过去,成了人们手上把玩的文物,但历史不会因为过去就湮没在现实生活之中,历史的血脉繁衍至今。曾经的文明唤起我们关于美好的回忆,文明中的失落又如楼兰古国的妙龄女尸,风干了人们渴望中的美好。如今,在一切都可能变为现实的世界,幻化出的不单是美丽的彩虹,烟雾迷蒙的天空有时也迷茫了人本应亮丽的视野。
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古人的友情抚慰,现代文明把这种抚慰变为举手之劳。茹毛饮血的远祖群落生生不息,创造传承着文明,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沿革。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地球的亿万子民,使这个伊甸乐园顿显局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古朴、自然谐和已遥不可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成为现代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鸟儿鸣叫朗朗晴空,鱼儿盼望洌洌水域,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所有这些,新的千年,上帝会赐予我们吗?
⑦聆听千年的钟声,耳畔响起一句大气雄浑的词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那口古老的钟,在千年交替交际,撞出一曲新的乐章,去迎接那一轮灿烂的朝阳。
(摘自张修刚《聆听千年的钟声》)
1.作者在第二段谈到了“个体的些微抒怀”的几个例子,请分析他们所抒发的是关于哪方面的感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1)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在哪些方面作“整体的反省”?(4分)
(2)文章中反复提到的“钟声”有什么含义,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文章从新年即将到来写起,自然引出聆听“钟声”的遐想,随着钟声的悠扬渐远,作者的思绪也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古代,衔接十分自然。
B.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极有苍凉之感,表现出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充满了时光易逝,而功业未成的痛苦、悲愤。
C.随着新年钟声的不断敲响,作者联想起古今中外的种种有关时间与战争的历史事件,虽没有直抒胸臆,却能够使读音感受到作者对战争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D.作者借助《敕勒歌》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古代苍茫古朴、自然谐和生活的赞美,隐含着对当今社会一味发展所谓的现代文明而忽视了保护环境的做法的批判。
E.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构思严谨,语言华美,特别是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气势。结尾沉郁含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6题
大地重现(有删节)
刘烨园
①那些书很像冬天,也很像我的少为人知的故土上伫立低坡的榕树。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
②清晨的雾里,密匝匝的浓叶下垂落缕缕潮湿的气根,鸟群的叫声在巨云似的树冠里四面八方地响起,绿阴却深得看不见这些精灵们舒展、活跃的身影。清晨的榕树下,凉意总是格外浓重,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数不尽的厚质的绿叶像成千上万的语言,散发着悟不到头的盎然,读不透的深蕴。若是濛濛的、苍凉的雨天,那些绵绵沾蓑的雨丝就因为和它在一起而古老、久远了。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好像前生有缘,我们的的确确和祖先、后人一脉相承着生与死、爱与恨、凄惶与清醒的灵魂似的。
③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一本一本的,虽然有人只存了几十年,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它们旧得真好。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那些书油墨都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它的有些灰旧的沉默的色泽和铅字,太与内容浑然一体,太至情至美地和谐了。它们大多不那么“刺激”,连装帧也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视碑很好——就像压根儿就不想招摇过市一般。它们只想久久地感动着你,抚爱着你,不动声色地以大地的本质时时滋润着你。
④一行一行时短时长的句子,一页一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么厚实、自信、激动人心。它们常常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太空,走回语言的诞生。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罢。它们也许的确“旧”了,不合时宜,但生欲的灵魂,人的气息,情思的存在,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常常比活人还要活人。它们形象又抽象的一切,总是不尽地时隐时现,超越彼此彼地,在夜阑人静的这个世界渐入人的心底、血脉。于是有人不再怆然,不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由此而坚定了正义、理解以及不屈的信念。
⑤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使世上出现了那么多背叛语言的书,出现了那么多不再崇敬最值得崇敬的经典行径。它们想干什么?又属于什么呢?他们没读过那些书还是不会读、不能读或不想读呢?崇敬和感悟是人生的本性中最吃苦耐劳的能量,没有它,人类就没有伟大的神话和探索,历史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而如果理解错了繁荣,用错了崇敬和感悟又将怎样——触目惊心的血迹、灰烬的余温还未冷却呢。而如果不是经典们朽成腐木的话,那就是有人浅薄、无知和乌有了。如果人们已经离开河流迁入沙漠,如果先天发育不良、水土失调却又在毁弃森林,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好!后人该怎样历尽磨难和牺牲,才能拨开、忘弃这些,重归沧桑正道,才能再生语言的光荣和立下戒谕千秋万代的耻辱之柱?
⑥也许是我走火入魔了。那些经典们已经过时,人们不再需要它或只有扔掉它才能活得更好更充实;也许在我掩卷遥瞩的喟叹里,它给我的气氛、真谛、灵性和警醒仅仅是一种错觉;当我认为她与诸多流行歌曲、畅销书和无人生的言行相比,前者犹如大树、山川、世界,而后者近于贫草、沙砾、窝棚或无须有的废纸、锈迹的时候,这种思索不过是可笑的暮气——如果是我错了就好了。
但如果不是我错了,那就不啻是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了
13.读第①段,结合全文回答:(1)那些书为什么很像冬天?(2)作者说:“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1)                           
 (2)                               
                                  
14.读③段划线句,分析理解后回答:在这句话中“大地的本质”包括哪些内容?
答:                                
15.读⑦段画线句,回答“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指的是什么悲哀?加上“不啻”又是什么悲哀?
答: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大地重现”,其含义就是希望重现对经典大地般最本质的敬重,让经典大地般的滋养带给我们理性、追求、教养和真正的社会繁荣。
B.作者在第②段花了许多笔墨写故土清晨雾里的老榕树,说树冠巨云一般,说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说苍凉雨天的雨丝因和树在一起就显得古老而久远,其作用就在于让我们能更形象地理解下文中经典带给人的滋养。
C.刘烨园先生在《大地重现》中有一个论断,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不再崇敬经典的行为,这个社会就会因有人浅薄、无知而用错崇敬和感悟,从而造成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我们不远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刘烨园先生由此出发表达了自己对将来的历史不抱乐观的态度。
D.《大地重现》全文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比喻、排比、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反复运用使得文章让人读起来感觉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气势磅礴、令人警醒。
E.黑塞和刘烨园都在说经典,但他们的着眼点不同,黑塞更多的是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指出经典的力量,而刘烨园则主要是针对社会存在的对经典的漠视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不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玫瑰树根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蜒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导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在作家的笔下,物体不再是不会思考、不会言语、没有感情的物体,而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有生命的东西。她运用童话的手法,让细流和玫瑰树根开口说话。作品用优美的笔触,讴歌了不起眼的玫瑰树根。被细流蔑视的“卑贱的”“丑八怪”的玫瑰树根,最后开出了芬芳的花朵。文章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不高深,然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奇特的想象力,使这篇短文具有了非凡的魅力。
1.读第三段,若将加点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