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乡的山梨李辉英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乡的山梨李辉英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这是因为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节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答: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答:                                                                     
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                                                                     
4.《故乡的山梨》和文章《乡土情结》都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有不同的,试举例分析。
答:                                                                     
答案

1.(1)山梨味酸皮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而不容易被虫蛀。(2)繁华而人烟稠密的地方不会由梨子自由生长成熟后再采摘了吃,而故乡地方偏僻,不会有这样的担心。
2.(1)山梨味酸皮厚,“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2)山梨之酸不让人愉快,却如酸辛之事不易使人忘却。从故乡开始的生活寒酸,因此让作者难忘。(3)山梨是故乡的特产,对山梨的思念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4)寄寓了对苦难的家乡人的同情和对家乡进步腾飞的希望。
3.(1)因地方风味而闻名的某种特产,会引起人对故乡的深深留恋。(2)作用是:①引起思乡的话题,为下文思乡主题的阐发作铺垫。②一般性地阐述“乡土特产”,为下文山梨的出现作铺垫。合理:有一般性地泛写,有概括,同时也是“闲笔”,为下文的内容作一个文势上的铺垫。不合理:不简洁,没能做到“开门见山”,有点啰嗦。
4.《故》所写重在个人的思乡情绪,读之亲切,而《乡》则从思乡情绪写到思乡传统,从大处(历史和文化)概括分析;《故》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以故乡的特产山梨作为写作切入口和文章线索,围绕此抒发情感,而《乡》则从时空两方面着眼分析思乡文化。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疫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着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迷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的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小题2: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时候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五个“唱”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写关于春天名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古讽今,通过对春天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看法
B.这篇散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采取写实的手法,把曾经有过的春天写得美不胜收
C.第二自然段中“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的意思是每一丝飞絮都是种子,在种子的基础上会生长出新的柳树
D.第三自然段中“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控制住了”,形象地体现了曾经有过的春天具有一视同仁、平等民主的特点
  E.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不是为了写鸟,而是为了表现春天天空的蔚蓝透明、深不可测,引人思考,发人深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倾听原野   李登建
  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像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
  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
  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皲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般的宝石……
  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溜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谁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
  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外挣,有时藏在铅色的云层后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浑浊晦暗,酷似俄罗斯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呆在那儿。它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无砥,无际无垠。
  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钩住根长柯,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千遍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
  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
  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里啪啦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气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
  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
  原野的平静也是一种大平静。
  等待风。
  1.作者先说原野“平静得令人绝望”,又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等待风”单独成段结束全文,很有余味。请根据文章内容,想象风来到之后的原野景象。(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眼中的原野,但表现重点却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倾听原野”为题是恰当的。
B.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和树的种种特点,树是本文的主体形象,写原野是为写树作衬托。
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树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农民。
D.借用鲁迅先生对其笔下人物的评语,本文作者对原野上树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E.本文多处使用了拟人修辞格,表达效果十分突出,如“庄稼都纷纷撤退”“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飘行者   晨义
  再过半个月,养蜂人就要到南方去了。此刻他在城外的河边,静静等候着,等候那个启程的日子。寒冬即将过去,南方的花期,早在他心里弥漫芬芳。
  河中间生长着稀疏的芦苇,纤细的身子倾斜一头一头雪白的芦花,在冷风里浮动,像一吹就散的烟缕,却总是吹不散。几家褐瘦的麻雀就住在苇丛。它们没有仓房,也从不积攒,所以每日都很辛苦。河水冻结了,折断的芦苇凌乱在冰面。两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在不远处的杨树上跳来跳去,清晨,养蜂人总是让它们给叫醒。
  傍晚下起了雪,然后一夜未停。雪花轻柔,落在一只只黑漆斑驳的蜂箱上。蜜蜂正沉睡。在精致的六角蜂巢内,像被蜡封的秘函。又像提炼完毕的纯金颗粒,被一位富有的君王所珍藏。其实比金子更贵重,因为蜜蜂是活物,有生命。天底下,它们的梦境最甜美,南方的紫云英、油菜花,北方的槐花、枣花、山荆柯,一层谢了一层又开。却不知今夜繁华的梦乡,是否能出现雪的踪影。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会闻到一缕来自苍穹的清香,圣洁而神奇。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
  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逸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而情侣在街上,在羽绒时装里,看灯赏雪,彼此吐露甜蜜的话语。孤单的养蜂人,在破旧的帐篷里吹熄了微弱的蜡烛。但他并未入睡。他坐在床沿上,望着外面的雪出神。缤纷的雪,真像繁忙的蜜蜂啊。头顶上,雪片堆积,细碎的雪屑散落下来,掉在他的头发上。黑暗之中,有一种苍白在闪耀。如果不是下雪,他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夜越深,星越亮。在他眼里,那也不是星星,而是蜜蜂,是明亮如水的昆虫。一定有什么花,让它们彻夜不归。雨露甘霖,必定是它们所醇制。蜂蜜卖进城里,但养蜂人不会进城,他的蜜蜂不会进城,城里没有花蜜,万紫千红的灯盏,比不上野地的一朵花。
  天地寂静,时光洁白。绵绵雪花擦拭着蜂箱,擦拭着黑色封皮的金色经典。这是一部在春天才能打开的巨著。是暂时隐藏的预言,是天然的不朽的手稿,是美好无比的福音书。   
  这样的夜晚,养蜂人想起了那些死去的蜜蜂。那无数殉职于采蜜途中的生命,安然消逝,且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
  养蜂人的家住在山里,距此有百里之遥。那里有他的妻子儿女,有他的房子。但他却不能安居在家。20年前,一群蜜蜂落在他家的树上,他把它们收养下来,从此放蜂为生。他是大地上的飘行者,是寄居的客旅,注定要像一阵风,带着他的百万只蜜蜂,在茫茫旷野流荡。远离人群,他和蜜蜂一起生活,追寻,迁徙,在年年岁岁花开花谢的消息里,快乐或者忧伤。
  (选自《散文》2004年第2期)
  5.文中第2段,写了北方寒冬特有的景物,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北方冬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次写到雪落到蜂箱上,但其写作的侧重点却不一样,为什么?结合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托物寓人的散文,以养蜂人对蜜蜂的情感为散文的核心,用飘雪的冬夜来渲染这种真挚的情感,然后串起许多眼前的现实与“鲜艳的回忆”,读后让人回味悠长,品味良久。
B.文章第3段写道:“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这段话说明蜜蜂为了赶上,南方的花期,正在“养精蓄锐”,没有可能出来观赏这美丽的雪景。
C.文章第4段,作者用城里与城外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凸显了养蜂人生活之艰苦、生活之孤寂的情形及其对蜜蜂的同情与热爱。
D.文章第6段,有一句赞扬死去的蜜蜂的话:“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这正是养蜂人的写照。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养花人虽然忙碌奔波,但他的心灵有一盏明亮的灯,只要能实现为别人“谋幸福”的人生价值,虽死无憾。
  E.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物象或抒发情感,还时常伴有诗化的语句。如“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既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又运用了诗歌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激光具有双重“性格”:经实验,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能量粒子。这就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男人或者被看作丈夫,或者被看作父亲一样。
  激光由粒子组成,它像一切波现象那样拥有频率和波长(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激光是受激发射出的电磁波,它们的电磁波的波峰与激发它们的光波相一致。这种现象就提供了获得更大能量光束的可能性。
  但激光并不是自然界惟一的、可以夸耀自己有双重性格的东西。原子,也就是物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同样的双重性格。如果延伸我们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而深入到原子世界,那么规律就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就让位给了量子力学。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沃尔夫冈·凯特勒领导的实验小组证实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印度同事波色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只有一个波长和一个频率。这一群原子就成了超级原子。
  这个被称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超级原子是通过磁场诱捕一些钠原子而得到的,并使钠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温度(绝对零度为-273.15℃)。形成这种超低温状态之后,通过磁场干扰,使一些原子逃走,剩下冷凝的原子获得完全“同步”的原子的状态,它们的波峰完全一致,并一个一个地列队进行发射,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原子激光”。这是一个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可用一个比较把它简明化:即普通物质(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和这种原子激光之间的区别,如同灯光的光(完全无秩序和能量很小的光)和传统激光装置发射的光(正是由于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极强)之间的区别。原子激光目前还没有在工业上应用,但研究人员预计,原子激光首先应用于测量重力变化和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摘自《科学世界》2000年第5期)
小题1:对文中划线处原子的“双重‘性格’”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或表现为电磁波或表现为粒子。
B.或被看作丈夫或被看作父亲。
C.有频率又有波长。
D.既属于物理学又属于量子力学。
小题2:下列不属于沃尔夫冈·凯特勒实验小组的实验内容的一项是( )。
A.使一群原子表现得像一个原子那样。
B.通过磁场诱捕原子和干扰原子。
C.使纳原子的温度达到百万分之几绝对低温度。
D.让原子激光应用于制造纳米技术的新仪器。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电磁波的同步性使光的强度极大。
B.爱因斯坦1924年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原子激光”研制成功的依据。
C.原子激光和普通物质的区别在于原子激光已经成为有秩序的粒子。
D.原子激光将用于更尖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小题4:最适合作这篇短文的题目的一项是( )。
A.具有双重性格的激光B.具有双重性格的原子
C.激光和原子D.超冷的原子激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