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漂流彭瑞高(上海作家)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沉重的漂流彭瑞高(上海作家)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

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2分)(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2分)
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2分)“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这两个词都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
3.(1)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3分)(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3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2.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3.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含
我必须小心对待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折实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了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背脊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晚霞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背脊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声声责骂和抱怨。除了会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景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动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相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正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的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诚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知道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你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各个是控制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联席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1、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5分)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什么?(5分)
3、第三段描写了一位农民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文中在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段出现的晚霞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2)这位民间歌手失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大师的由来》,回答13~16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忽忽,凭什么可以让他们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我看到什么画什么,只管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
“话是不错的,可怜的朋友。你已有家室之累,老兄,一个老婆加三个孩子,他们每人每天要三千卡路里热量。而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开创一个画派啦,诸如此类。把体现、冲动、抽象画等术语,一股脑儿搅在一起,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高司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就是找不到老实人杜什的大名。她坐下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那么娇嗔的一笑:“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满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的,婉转的,娇媚的,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画画这一行,最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大家郑重其事的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敝人我?”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地位,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才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法国上校军衔的标志),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绶。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打在桌上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换了别人,大可借此发迹呢!”
“但是,何妨一试。”
“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高司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香气袭人,跟着她新进的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预许着柔媚圆满的幸福。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下,可打响了。这些作品,我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五十幅画……行不行?”
杜什象迷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
画室里人慢慢走空。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冲冲的,把手往袋里一插:“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你听到穿兔皮领那小子说什么了吗?还有你那位波兰美女?那三个俊俏的少女连连说:‘崭新的!崭新的!’啊,杜什,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笑得呃呃连声,突然喝道:“蠢货!”
结尾一:
“蠢货?”小说家莫名其妙,“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够了!”画家没等他说完,一手将烟斗砸在了地上,“我已经厌倦了这一切!什么‘意识分解’, 什么‘江流水涌’,全是屁话!”
“你才是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这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功成名就,买主上门,从今后你什么也不缺啦,这不都是我的功劳吗?靠你的‘苦功’‘真诚’,你一辈子也别想!”
“可是,我还是原来的我么?”画家颓然倒在了椅子上。
结尾二:
“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自从皮克西沃之后……”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
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的,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1。作者为什么给小说题为“大师的由来”?小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4分)
2。画家杜什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反差强烈。结合全文,说说画家转变的原因有哪些?(4分)
3。除了主人公画家杜什,小说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高司涅夫斯卡夫人。小说家和波兰美女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6分)
4。比较小说的两个结尾,哪一个更好?结合你对整篇小说的认识,说出你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体操王子飞天点圣火——记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
陈 昭 李泓冰
2008年8月9日零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手持祥云火炬腾空而起,沿“鸟巢”上方飞身“奔跑”一周,在全世界热切期盼的目光中,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让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24年前,就是这个身影,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此外,他还获得个人全能、男子团体以及跳马的银牌。同一届奥运会上三金三银的辉煌战绩,至今在中国运动员中无人超越。
这个熟悉的身影,就是“体操王子”——李宁。
一个月前,当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候选人之一参加排练时,他说,自己当时很平静。“能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上被选中成为最后一棒,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奥运冠军,都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也不会去刻意追求。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退役,距今已整整20年了。20年来,无论挫折还是成功,无论在商海还是干其他,我都在自己心灵中悄悄保持一块最纯洁的圣土。这就是非常单纯的从运动员开始就建立的为国争光的朴素信念。当年,我是带着祖国的期待去比赛的,今天更是带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祖国的重托去点燃主火炬台的。我不希望加上更多的色彩。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
李宁从接受这个光荣任务到今天整整一个月,为了保密的需要,他每天都是深夜去“鸟巢”训练。他说,一些空中动作当然与他练体操时的高难动作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每天排练完回到家里,都是晨曦微露,也让他在近30天的时间里体重整整掉了10斤。
他说,点火炬台的难度与比赛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比赛容许成功或失败,但点火只能成功。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蛮有挑战性的。“尽管我有练体操的底子,但每天的训练我仍然不敢有任何懈怠和疏忽”。
“一开始我只是候选人之一,虽然几天前奥组委领导正式通知我这个任务交到我身上,但我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国家、人民的梦想。就是在最后一刻,我也只想如何做好这些动作,而不会去想到其它。这些天,我甚至在梦里都在做最后的点火动作”。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后一棒火炬手去点燃主火炬台的奥运圣火,李宁有很多感受。这最后一棒,凝聚了五千年古老中国的梦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民期待,凝聚了全体中华民族的激情。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经过几代体育人的奋斗,终于跻身体育强国行列。
当奥运会的圣火在中国、在北京、在美丽的“鸟巢”上空点燃时,每一个华夏儿女,怎能不为之自豪和骄傲?
(选自2008年8月9日 《 人民日报 》第7 版)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第四段中“我希望把这种最美的、最纯洁的享受保持一辈子”的含意是什么?(4分)
3.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有哪些感受?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