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4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上,每个人都可以在1米开外的距离欣赏世界顶级的艺术杰作。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幅幅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4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上,每个人都可以在1米开外的距离欣赏世界顶级的艺术杰作。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幅幅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04年10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上,每个人都可以在1米开外的距离欣赏世界顶级的艺术杰作。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幅幅耳熟能详的珍品,虽然已在各类杂志画册上看过多次,但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真迹,其震撼力依然非言语所能形容。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们也许对技法、色彩、构图等都不甚了了,对西方绘画史也不那么熟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些杰作面前被深深打动。有人说过,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感觉,让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熟悉的一切。所有的大地、天空、树木、草坡、河流都是熟悉不过的,但通过画家的笔触,我们再次感受这个世界,发现它动人心魄的美。
而这种美,是照片、画册或电视上的影像所绝对难以传递的。
艺术需要近距离,近距离地看画展、听音乐会、看话剧……现场,带给我们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的时候,要想真切地感受此山,还是需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登山经历。对于艺术体验,尤其如此。现场,是心与心之间一次深刻的交流与融会,一次彻彻底底的惊喜与感动。
真迹带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梵·高的画。几年前举行的日本富士会馆藏品展中有几幅梵·高的画,那浓重的色彩、喷薄的激情,一种燃烧的感觉,令人不敢逼视又无法移开目光。梵·高是非常重视事物的客观形似的,但他的画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主观感,也许从他非凡的心灵与双眼中看到的世界就是如此。而我辈凡夫俗子,平日里早已蒙尘的心灵与双眼,只有从他的画中才得到少许的拂拭,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感到亘古的时空中有我们不可理解的梦幻。绘画艺术的奇妙就在于此吧。
话剧也是一种面对面的艺术,好的话剧常常予人酣畅淋漓之感。几个月前,我在海淀剧院看了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我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雨果原著中那大段大段的议论与抒情是很难以舞台形式表现的。而且中国人演老外也难免有点“隔”的感觉。没想到这台话剧从灯光、布景到演出精彩绝伦,人性的高贵与卑劣、原则与亲情、革命的残酷与人道主义的关怀都交织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之中,一段长达8分钟的独白也是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观众的掌声亦经久不息。
而聆听巴赫的《B小调弥撒》则是在北京音乐厅一次难得的经历。巴赫一生写了5部弥撒曲,这部《B小调弥撒》是其顶峰之作。现场听来,那种抚慰、怜悯与虔诚演义得淋漓尽致,不禁想起《圣经·以赛亚书》所说:“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音乐宏大庄严,尽管没有宗教信仰,在那一刻,我不禁觉得有信仰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
生命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每个人所走的路、所见到的风景其实很有限,而艺术,是扩展我们心灵、丰富我们经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生存处境的最好的手段。米兰·昆德拉有本小说叫做《生活在别处》,很多时候,文学艺术对我们即意味着:告诉我们别样时空下另一群人别样的生活。
(节选自《环球》2004年第21期 作者:鲁竹)
1、文章中说“现场,带给我们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又说“我辈凡夫俗子,平日里早已蒙尘的心灵与双眼,只有从他的画中才得到少许的拂拭,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作者所说的“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和“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1)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全新的感受与体验:------------------------------。
(2)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2、文中第三段说:“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的时候,要想真切地感受此山,还是需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登山经历。”作者引用古人诗句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①目的:-----------------------------------------------------------------------------------------------------------------------
②作用:-----------------------------------------------------------------------------------------------------------------------
3、文中说:“文学艺术对我们即意味着:告诉我们别样时空下另一群人别样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用普通观众在法国印象派画展上被深深打动的事实引出“艺术需要近距离”的观点。
B.“有人说过,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的感觉,让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熟悉的一切。”作者不同意这一观点。
C.舞台上中国人演出的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从灯光、布景到演出精彩绝伦,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观众的掌声亦经久不息。说明面对面的话剧艺术常常予人酣畅淋漓之感。
D.现场音乐的震撼力是巨大的。巴赫的一曲《B小调弥撒》使没有本宗教信仰的作者有了宗教信仰。
E、作者以近距离观赏绘画真迹,现场观看话剧、聆听音乐的经历和感受论说“艺术需要近距离”,文章很有说服力。
答案

1、(1)现场,是心与心之间一次深刻的交流与融会,一次彻彻底底的惊喜与感动。(2)从梵·高非凡的心灵与双眼中看到的以浓重的色彩、喷薄的激情表现出来的拥有亘古的时空中我们不可理解的梦幻和动人心魄的美的世界。
2、①强调艺术欣赏固然需要与作品拉开距离,冷静、客观、全面地去审视,但有时还需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艺术非凡的魅力。②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
3、艺术帮助我们超越时空了解我们不熟悉的人群的不同于我们的生活;它扩展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处境。
4、B、D
解析

1.(注意第五、第二、第八段的相关内容)
2.无
3.(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
4.B.观点认为“让我们用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熟悉的一切”,作者说“所有的大地、天空、树木、草坡、河流都是熟悉不过的,但通过画家的笔触,我们再次感受这个世界,发现它动人心魄的美”,可见作者同意此观点。E.“艺术需要近距离”有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以设想,即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着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 作者:邵宁宁)
1、文章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作者所说的“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开头说:“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文中说:“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B.秦王用铁骑扫平了六国,天下归于一体。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简化了,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分别完全相同。
E、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并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种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揭示两者之间的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句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到全部“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任务的10%。
 C.在完成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时,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率是10%
 D.中国科学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10条染色体基因中的1条。
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
 B.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部全长序列的98%。
 D.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标准。
3.不包含在“大量的研究工作”中的一项是( )
 A.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了4658个基因。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
 C.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还有大量的外国科学家参与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一计划中的部分任务。
 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C.“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D.“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可以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癌症发生的奥秘。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这样一个过程,细胞一代代地生长、增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简单地讲,有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促使它进入增殖周期,阻止它发生成熟分化,负信号则相反,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使它发生成熟分化。在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这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假如这种控制失灵,细胞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那么人体就要发生肿瘤了,在人体细胞中,有两类基因担负着这种信号的传递。一类叫癌基因,传送负信号。如果抑癌基因出现差错,或者受到外来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运作失调,就会发生肿瘤。如果抑癌基因通过调节,重新复活,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奇迹般地使癌消失,从而达到自愈效果。
目前,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已经借助基因工程,分离到了一些抑癌基因。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使丢失抑癌基因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重新获得抑癌基因,再次转化为正常细胞。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1.本文第二自然段提出“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的说法,对这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体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而每一个人体细胞恰恰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B.每一个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每一个人体细胞维持着的。
 C.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的过程。
 D.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能够一代代地生长、繁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文中指出: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这里“基因修补疗法”指的是( )
 A.人类借助基因工程,使抑癌基因重新复活。
 B.通过调节,分离出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C.通过细胞融合法,使失去抑癌基因的细胞重新获得抑癌基因。
 D.人类借助基因工程,努力消灭癌基因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
3.文中提出关于细胞癌变原理的说法,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细胞的生长自始至终受正负两类信号的控制调节。
 B.细胞发生癌变,就是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
 C.外来的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也可以造成抑癌基因运作失调,引起癌变。
 D.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使细胞正常生长,负信号使细胞发生癌变。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每一个人体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正负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
 B.正信号和负信号的传递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来担负的。
 C.征服癌症的希望,在于恢复正负两类信号的正常功能,阻止细胞发生成熟分化。
 D.有一些抑癌基因是借助基因工程分离而得到的,这是目前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自然
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这种依赖关系一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人类是生物圈中比生物圈力量更大的第一个居民。 然而,对一个物种来讲,比生物圈力量更大与其说是福音,不如说是灾难
人类对自然分门别类的制服,是极其成功的。所有这些成功的总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第二自然。这个异化的、非天然的自然威胁着只能产生于、存在于第一自然的人类。人类如果没有成功地驯服天然的自然,就永远达不到他在此之前热切向往的“自由王国”。问题在于驯服行动导致人科动物越过了地球生态边界,从而改造出第二自然,一个人类不能依托的自然。自然界以她对人类天然控制的失败后果更紧地控制人类。人类在总体上失败于他的各个局部胜利成果。
人类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里众多生命中的一种。生物圈之所以能够栖泊生命,是因为它的诸种要素互为补充,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的任何成分──有机体、失去有机物构成的物质和无机体──都未曾获得力量,打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微妙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生物圈成了生命的收养所。在人类出现以前,那些不是太软弱,就是太富于侵略性,无法与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物种,在它们的软弱性或侵略性远未打乱这种节奏的时候,就被这种节奏的作用消灭了。一切物种的生命都依赖于这种节奏。每一种生物都忠实地履行自己在生态链中的角色。生物圈中恶恶善善均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演奏着生态和谐的音符。这种网络式生态链的完美,真似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操纵。生物圈之所以如此完美,人之所以要破坏这种完美,是因为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特殊结构都是完善的,都是立即受到限制的,然而人的潜力却毫无止境,他没有获得完美的存在形式,他也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一步。人自己达不到完美并破坏生物圈的完美,原因是相同的:人是生物圈中唯一能够思维的生物。
  对生物圈的摧毁与拯救是人类道德潜力的恶善两极。“摧毁”的潜力他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拯救”则意味着人类不仅要保护大熊猫,建立自然保护区,而是要象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状态。
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比生物圈力量更大必然会导致对生物圈的摧毁。
 B.因为这种力量打破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平衡。
 C.因为生物圈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生物圈,事实上生物圈正是以它与人类较量的失败来打败人类的。
 D.因为人类好胜的特点决定他在拥有超过对方的力量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打败对方。
2.对有关“第二自然”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第二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全部成果的总和。
 B.人类造就出第二自然只可能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
 C.人类如果不改造出第二自然就不可能达到自由王国。
 D.第二自然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对立的。
3.对生物圈遭到摧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具有精神意识,他要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完美形式,又有无止境的潜力。
 B.因为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超过生物圈的力量。
 C.因为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在和生物圈较量时在各个局部上取得了胜利。
 D.因为人类是一种不可能和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动物。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的力量远大于栖身其中的任何物种。
 B.人类是生物圈中第一个有能力也是惟一一个必然要摧毁生物圈的物种。
 C.要保持生态的和谐,人类在追求自由王国时其驯服自然的行动不能越过地球生态边界。
 D.人类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人类的精神潜能,很好地保护第一自然,也即天然自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的家族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