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爬上墙头的猫清晨,谁会去在意一只爬上墙头的猫?它本应该在灶边睡觉,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在早餐的淡淡香气里沉醉。可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爬上墙头的猫清晨,谁会去在意一只爬上墙头的猫?它本应该在灶边睡觉,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在早餐的淡淡香气里沉醉。可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爬上墙头的猫
清晨,谁会去在意一只爬上墙头的猫?它本应该在灶边睡觉,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在早餐的淡淡香气里沉醉。可是这个早晨,它却弓起身体,悄悄地溜到院子里。
猫儿攀着藤蔓爬上高高的石墙,踮起脚翘起尾巴,在窄窄的墙头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惬意地伏下来,遥望。
没有人去关心一只猫的真实念头,人们总是喜欢以纯粹的生存活动来看待身边的动物。好在猫儿并不介意这些,毕竟人是语言与文字的绝对拥有者,他们一直自以为万物的主宰。
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
人垒起石墙挡住风、阳光和窥探的视线;猫爬上墙头,寻找最早抵达的温暖,张望更远处的风景。
灰色的枯藤死乞白赖地紧贴着墙体。失去了水分与生命,它们已无法攀爬到猫儿的高度。却依旧打算坚持这样姿势,直到雪花纷落的冬天。清晨的湿露沿着藤的轨迹交错散落,在初生阳光下升起的透明水汽钻进猫儿的鼻孔。它满意地打了个喷嚏。
初秋的早晨,空气微凉,阳光照在脊背上,尚且感觉不到更多的暖意。猫儿微微眯起眼,看着一个农妇走上田间的小路,渐渐远离。她的脚步匆忙而沉重,猫儿倾听着,不屑地翘了翘胡子。这样的脚步声对于田鼠们是再清晰不过的警报,那些在秋天里肥硕起来的家伙们,会警惕地避开农人,钻进更深的洞穴。
对于这样的事情,猫儿不会做出任何评论,甚至懒得“喵”一声。对于同伴的错误,不要轻易开口——--如果那错误不会影响到自己。聪明人们都会这样做,聪明的猫儿亦同。田鼠对于猫儿的诱惑,远不如灶台下那只破碗里泡了鱼汤的剩饭,它们在猫儿的概念中是另一种生物,与食物已毫不相干。
猫儿或许已经意识不到,它与凶猛的虎豹一同划归为猫科,它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野外,以勇猛、机敏、血腥的捕***为生。即便它了解这一切,对它又能有什么影响?除非失了主人的庇护,它才会投身于野猫的队伍,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找回自己凶猛的本性。
作为一只养尊处优的家猫,且足够智慧,就应该思索一些更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猫儿目光不会只停留于近处,它不会像墙上的那只大大的葫芦般一声不吭地等着更热烈的秋阳晒透它的内部,一直晒成空空的壳。
朝霞在树枝间碎裂,红色的光落在枯草上,闪动着铁锈的色彩。浅浅的溪水如透明的小蛇,快乐地从树林边蜿蜒而过。厚厚的落叶一层层腐烂,贴近泥土,努力地化作泥土的一部分。叶子稀疏的树木把根扎得更深,吸吮着大地深处的养份。
仍有开放着的野花争相在秋色的舞台里显示着最后的艳色。鸟鸣声在林间回转,风在山间飘来荡去,为秋天的色彩划分层次。
无论植物、虫豸、鸟类还是其它什么动物,一切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毫不关心,这样的生存是否成为某一类被关注中的风景。
猫儿眼中的世界永远不会空寂。趴在墙上的猫儿仰起头,目送着铅色的云在阳光下慢慢变淡,结伴游走,去往更加蔚蓝的天际。
秋天的早晨雾一般微缩在一双琥珀色的眼睛里,在那清澈的目光深处,隐藏着一个奇特的世界,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
小题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4分)
(1)石墙:                         
(2)猫在人的世界里生活,猫在猫的世界里思索:                             
小题2:猫儿对田鼠是什么样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3分)
小题3:文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4分)
小题4:文中不少所见所为是从“猫”的角度而来的,从这个视点来写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与人们所见的世界相似,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同”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6分)
答案

小题:(1)既指石砌而成的具体的墙,也指人们与自然隔离、不与自然平等的无形的观念。(2分)
(2)猫只是被人看做是动物,似乎被人主宰;其实猫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有自己的思想。(2分)
小题:猫儿对原本是自己食物的田鼠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捕捉的***。(1分)这说明猫儿在人类的干预下,已经丧失了勇猛、机敏、血腥的本性。(2分)
小题:.特征:(1)都是有灵性的、有坚持的生命。(2)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枯藤,尽管失去了水分与生命,呈现灰色,却依然死乞白赖地紧贴着墙体,依旧打算坚持这种向上的姿势。(写出特征3分,例举1分)
小题:打破了人的传统思维方法,从动物的视角形象地表现了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有自己的生命特色,有自己的思想,告诉人们不要以世界的主宰自居,拓宽了审视问题的视野,深化文章的主旨。(3分)
小题:含义:世界万物所见之物客观存在,所居环境大同小异;但是每一物种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思考是不同的。体会略。(含义2分,体会4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沫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杈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
小题3:“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琢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了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了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它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了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①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
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小题1:
16.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4分)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 (4分)
小题3:通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特质。(6分)
小题4: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1)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2)简要赏析第⑤段结尾处画线文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7.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8.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B.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人民币要适当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要放松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这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5分)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4分)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有不可磨灭的真理。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但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资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开。普遍智力是施诸一切对象而都灵验的,特殊智力是施诸某一种特殊对象而才灵验的。对于某一项有特殊智力,我们通常说那一项为“性之所近”。一个人如果要专门做文学家,就非性近于文学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绝对没有,究竟是用违其才;不成功的却居多。世间有许多人走错门路,性不近于文学而强作文学家,耽误了他们在别方面可以有为的才力,实在很可惜。“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话对于这种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当头棒。
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天生的资禀只是潜能,要潜能现为事实,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禀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实;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实的,因为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实,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资禀能否实现于学问事功的成就,也是如此。天才愈卓越,修养愈深厚成就也就愈伟大。李白、杜甫对于诗不能说是元天才,可是读过他们诗集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下的功夫。西方大诗人像但丁、莎士比亚等,也没有一个不是修养出来的。
(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中的“造作”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A.自我修养   B.坐等其成   C.别人吹捧   D.一蹴而就
2、第三自然段引用“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目的是要说明
A.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天生的资禀并非决定的因素。
B.性不近于文学而能成为文学家的成功例子并非绝对没有。
C.由于资禀有高有低,因此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
D.虽然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大有小,但人人都可以致力文学。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若论与生俱来的资禀,伟大的莎士比亚与一般人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B.除白痴外,每一个人都具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资禀并能成为文学家。
C.李白、杜甫并无诗人的资禀,但靠后天的努力,都成为伟大的诗人。
D.一个人如果性不近于文学却要勉为文学家,结果只会耽误他的才能。
4、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只要有思想感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
B.文学家不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没奋天分,则很难成为文学家。
C.李白、但丁之成为大诗人,不是靠资禀,而是靠后天的修养。
D.资禀的优劣、付出的多寡,往往与成就的大小构成正比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