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独坐夕阳里 郭 枫薄暮时分,独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在空旷静寂之中,我感觉今天的黄昏极美。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独坐夕阳里 郭 枫 薄暮时分,独坐在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在空旷静寂之中,我感觉今天的黄昏极美。 天气新晴,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凤凰树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和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操场,黄橙橙、亮晶晶,像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可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的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大地,整个天空,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夕阳真美!美得多么令人心悸。 安谧的校园,被暮色浸透。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蕴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灼热的感觉。花朵的颜色缤纷:粉白色的那种固然娇媚,深紫色的那种固然艳丽,不过,有一种橙红色的更让我喜爱。这种花,也不知道每一朵是由多少花瓣组成的,但见一圈一圈的花瓣,密密的排列着;中心是耀眼的赤红,向外层展开去,花瓣渐渐变大,颜色渐渐变淡,最外一层,乃变成明亮的橙黄了。花瓣,毛茸茸的,闪着丝绒般的亮芒;却又透明得像玻璃似的流转着夺目的晶莹。 这一圃大理菊,怎会开得如此茂美呢?也许,这就是春花对生命的讴歌吧! 散步在花径上的女孩是谁呢?十七八岁吧,还正是白色小马般的年龄,春云初展般的面容,却偏爱拢起一绺闲愁,轻锁在眉峰上,她有时低头寻思,有时向天边凝望,是在想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是要一个多彩的梦,还是要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小小的唇紧闭着,倔强而高傲,绛色的夕阳映照着她红润的面庞,夸耀着一个蓬勃的生命。晚风吹拂,飘动着她的头发也飘动着她的衣裳,她轻盈地漫步在花径间,好像踏着无声的旋律在舞蹈! 她是谁?这不必追问,她是青春的形象。 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通通地,像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它被淡蓝的暮云烘托着,庄严而祥和地步向沉静的世界。 白昼即将尽了。(a) 大理菊仍热情的燃烧着。(b) 女孩还留连在晚霞中。(c) 独在夕阳里,在朦胧的光影中,我的心灵却被眼前的这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你觉察到么?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伟大如太阳,冉冉初升时何等辉煌!日正当中时何其壮烈!可是,当它散尽了热力,失去光芒之后,仍将归于平淡。渺小如花草,当其默默地钻出地面,平凡的样子,虽不能邀得人们的一顾,但在生命力展开的一刻,却灿烂得令人目眩!而后便萎落飘零了。人,谁没拥有过可傲的青春呢?可是谁也不能扭转那自然的大手,终将走上衰老的归宿,然而,我们又何必遗恨?不见那落下去的夕阳,是多么和平静美么?不见那怒放的春花,是多么热烈、疯狂么?我们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若能献出自己的热力,如骄阳之壮烈;若能展现自己的热爱,如春花之绚丽;那么,生活过而非白活,热爱过而有真爱,短暂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独在夕阳里,昼和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阴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不是我。我,和那些花草,那些树木,那流荡的云,那吹拂的风:是同样的存在。紫色的雾升起了,包笼了所有的形象。一切,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见。 小题1:作者“独坐夕阳里”,看到的三件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 (2) (3) 小题2:文中a、b、c三个短句分别作为三个自然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加线句子说“我的心灵”被“启发得清朗了”,从文章内容看,你认为作者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感悟?至少答出两点。(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写得极富抒情色彩。 | B.写景抒情主旨鲜明,突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 C.文中流露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 D.以“独坐夕阳”为线索,由物及人,从所见写到所感,思路清晰合理。 |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流畅自然,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
答案
小题:、(6分) (1) 夕阳: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庄严祥和,归于平淡。 (2) 大理菊:盛开怒放,热烈鲜明,色彩缤纷。 (3) 女孩:充满青春活力,凝思期待,倔强高傲。 小题:、(4分) (1) 承接上文所写的三种事物——落日、花朵、青春;开启下文,写自己在所见事物中获得的启发。 (2) 为下文写落日的和平静美、春花的热烈疯狂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 小题:、提示:(要点答出即可给分) (1) 作者感悟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都经历了一个新生初现、充分展示生命力、走向平淡衰亡的过程;太阳、花草、人,无不如此。 (2) 作者认识到,如果人在生活中曾像骄阳一样献出过自己的热力,像春花一样展现过自己的热爱,那么,他就可以欣然地、毫无遗恨地面对自己的一生。 (3) 作者感到,人的一生是整个自然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宇宙(大自然)同在。 (4) 作者感悟到,他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晚年,接受晚年的沉静和平淡。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小题:、C、E(各2分)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 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小题1:“我”的父亲为什么不来接“我”? 答: 。(2分) 小题2:“大姐”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暗示了什么? 答①: 。(3分) 答:②暗示了 。(3分) 小题3:“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有什么深刻意蕴? 答: 。(3分)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 答:(1) 。(2分) (2) 。(2分) 小题5: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 答:象征 。(2分) 小题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3分)A.“大姐”是“黑五类”,但她毫无偏见地帮助“我”这个“红卫兵”,这体现了朴素的阶级感情,说明“黑五类”中也有好人。 |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文革”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 E、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了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不时抬手看看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与外语,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就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仇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妒嫉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地独自煎熬。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间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呢? 小题1:为什么说:“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 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四段中“棋谱和外语”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象棋的故事”和售票员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说说它们分别表明了什么意思?(8分) 答:①叙述“象棋的故事”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举售票员的例子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A.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开联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使人受到启迪。 | B.人进了监狱不要紧,只要能学习一种技能,就会有被减刑的可能。 | C.要想为自己减刑,除了自己的争取之处,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 | D.禁锢思想的监狱比禁锢肉体的监狱更能束缚人。 | E.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语言朴实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罢了,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到牺牲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它以黄钟大吕之音向全世界、向全人类宣告:“中国不会亡!”它无比酣畅地发挥了音乐兴、观、群、怨的功能,是中国音乐史上——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最崇高、最伟大、最壮丽的丰碑!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能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听陕北民歌,听《二泉映月》之类的音乐,我真想找一片广袤的草地,在上面打着滚哭,真哭得泪水淹没了草地,淹没了我自己。而听抗日救亡的歌曲,我却想站在高山之巅,面对从东方旋转飞腾而起的朝阳,倾洒我胸中热血,化作满天红云!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情人的眼波”指 (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第三自然段讲作者听不同音乐唤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会如此,请摘引文中的有关句,作简要归纳:听陕北民歌,因它有“ A ”的特点;听《二泉映月》它令人产生 B 的感 慨,所以想打着滚哭;听抗日救亡的歌曲,因为它 C ,所以我想倾洒热血化作满天红云。(3分) 小题3:1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3) ;2结尾一段在行文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分)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夜深还照读书窗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折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那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的知识。品茗饮酒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悦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把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小题1:第一段中,作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其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第二段中,“只这‘大’‘小’之分便有个读书真意在。”这里的 ⑴“大”是指 。(不超过10字1分)⑵“小”是指 。(不超过10字1分)⑶“读书真意”指 。(不超过10字) 小题3: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 。(不超过25字,2分) 小题4: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2分)A.现代印刷和奢华的装订使书本失去了线装书的温馨,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书的内容。 | B.“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似的读书,急功近利,搜寻的只是书中的“小底”。 | C.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作者认为不值得提倡。 | D.“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两句诗对读书的感悟,与本文有相通之处。 | E.这篇随笔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在形象的议论中呈现着思辨的睿智和儒雅的情怀。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秋颂(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籍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哀。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人间万户侯,不识宇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经了春之篷勃与 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小题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秋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小题2:作者写《秋院》这幅画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小题3:作者在写到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悟到什么哲理?(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宇)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 | B.文章以诗化的语言与句式、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 | C.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 | D.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怀。 | E、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澈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