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夜深还照读书窗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夜深还照读书窗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夜深还照读书窗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折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那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的知识。品茗饮酒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悦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把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
小题1:第一段中,作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其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第二段中,“只这‘大’‘小’之分便有个读书真意在。”这里的
⑴“大”是指                                                。(不超过10字1分)⑵“小”是指                                               。(不超过10字1分)⑶“读书真意”指                                               。(不超过10字)
小题3: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
                                                                                                                                                           。(不超过25字,2分)
小题4: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2分)
A.现代印刷和奢华的装订使书本失去了线装书的温馨,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书的内容。
B.“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似的读书,急功近利,搜寻的只是书中的“小底”。
C.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作者认为不值得提倡。
D.“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两句诗对读书的感悟,与本文有相通之处。
E.这篇随笔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在形象的议论中呈现着思辨的睿智和儒雅的情怀。
答案

小题:.时代不同了,读书人的观念变了,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小题:①无可算计的智慧
②可车载斗量的知识
③对心智的润养
小题:.读书不必只求实用,能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就够了。
小题:.A C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秋颂(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籍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哀。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宇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经了春之篷勃与
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小题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秋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小题2:作者写《秋院》这幅画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小题3:作者在写到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悟到什么哲理?(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宇)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
B.文章以诗化的语言与句式、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
C.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
D.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怀。
E、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澈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虚心交友,审慎择友
由于朋友能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学者常能突破长幼、“贵贱”等的限制,广泛地结交朋友。
在封建社会,长幼之分是严格的。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年龄的悬殊于不顾,于是就有所谓“忘年交”。如三国时的孔融与祢衡就是“忘年交”。那时孔融已年届“不惑”,而祢衡年方“弱冠”。孔融感到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便引为知已。
在封建社会,“贵贱”之分是严格的。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贵贱”悬殊于不顾。如后汉时蔡邕之交王粲就是这样。蔡邕当时才学显著,贵重朝廷,有名的学者常常要他家里聚会;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把整个巷子都填满了。他听到王粲在门口,就慌忙倒屣出迎。王粲走进来,原来是一位年纪很轻、衣着寒伧的小伙子。在座的宾客都很惊奇。这时,蔡邕郑重地向大家介绍说:“这位朋友有杰出的才能,我不如他。”
凡是善于取友的古代学者,没有不是抱着虚心的态度的。有一次,顾炎武到了济南,在街上闲逛,偶尔听到有人在谈《仪礼》,引起他的注意,不自觉地停下来听。只听得那人侃侃而谈,见解精辟,条理清楚。他大为惊奇,赶紧向别人打听这人的身世。从旁人的介绍中,顾炎武知道他是当地的一位塾师,名叫张尔歧;他的父亲被清兵杀害,他怀着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立志不做官,精研学问,有很深的造诣。于是,第二天一早,顾炎武就登门去拜访他,同他讨论《仪礼》,谈得十分投机,真是“相见恨晚”。于是,两人便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有关《仪礼》的问题时,便采用了张尔歧的意见。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交友不仅要广取,而且要审慎,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取友的虚心态度,而且要有择友的正确标准。墨子把交友比作染丝,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什么是古代学者心中的正确的择友标准呢?《论语》上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是正直,“谅”是信实,“多闻”是见闻广博,同这样的人交友,便不益了。“便辟”是谄媚奉承,“善柔”是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便佞”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同这样的人交友,便有害了。“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代表了古代学者理想的择友标准。
摘自吴天石《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小题1:这篇文章中,⑴作者介绍了古代学者广泛地结交朋友的哪些正确作法?⑵他们的择友标准是什么?(4分)
答: ⑴                                                                   
                                                                         
小题2:这篇文章中,⑴作者引了墨子和孔子和话,其要点各是什么?⑵作者引墨子和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答: ⑴                                                                  
                                                                        
小题3:文章第四段开头用了两个“不仅······而且······”的句子,试分析这两个“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与前后文章的联系。(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三国时,孔融已经四十岁,而祢衡只有二十岁,孔融认为祢衡品质坚贞信实,才能超过常人,因而引为知已,结为“忘年交”。
B.顾炎武是爱国学者,他知道张尔歧被清兵杀害怀有亡明之恨和丧父之痛后,就登门拜访,并将其引为亲密朋友。
C.后汉蔡邕才学显著,受宠于朝廷,当时有名的学者都到他家聚会,他家门前常常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连衣着寒伧年纪轻轻的一个小伙子王粲也慕名而来。
D.古代学者认为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那些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背后毁谤、夸夸其谈而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E、“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此语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意思,都强调不好的环境里是不会有好人的,所以“君子降慎其所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天鹅        布封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 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 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波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
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 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欢喜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告别。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像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 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成语:“这是天鹅之歌!”
小题1: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1)“天生的美质”指什么?(2)“自由的美德”指什么?试以简洁的语言回答。(4分)
小题2: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内容,谈谈作者对天鹅的歌声有何评价。(5分)
小题3:文章通篇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天鹅?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分)
小题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第二段以工细之笔描绘天鹅的航行英姿,如在眼前;第四段中通过对比“野天鹅”与“我们的鸣禽”的叫声,凸现了前者的特点。
B.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更表屯它“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景交融,情理交汇。
C.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者,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D.作者先虚后实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E、文章两次引用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附丽,焕然生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桐花.柿      扬彦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事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中,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来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受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令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 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成片的绿荫,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小题1:作者为什么喜欢桐花与柿树?(4分)
答:                                                                          
                                                                          
小题2: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4分)
(1)                                                                     
(2)                                                                     
小题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之间必有所联系,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来而使到“神聚”。
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嫣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感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和柿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留给我只有伤心罢了,而柿,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眼光的商人
肖建国
西城虽小,却出了两个名人:一位是靠做生意发家的王老大,一位是书法界赫赫有名的柳佰通。
新办公大楼落成,王老大想请柳佰通为公司题名。可王老大知道,柳佰通比较清高,一般的暴发户他是瞧不起的。公司若不请柳佰通题字,肯定会惹众人耻笑。若亲自登门,又怕拒绝。思来想去,王老大叫助手从后院里搬来一瓮米酒,然后修书一封,送到柳佰通的家。
王老大助手走后,柳佰通的儿子柳如看到那瓮米酒,说:“那么廉价的酒也拿来送人?”柳佰通没有吭声。那个瓮确实难看,大肚不圆,瘪着个嘴,颜色也不鲜亮,还有许多毛刺。柳如说:“爹,他看不起你,你也不必尊重他,这字由我来写,应付一下吧。”
趁柳如写字的工夫,柳佰通打开瓮的封口,用小勺取出一点酒来。那酒一入口,顿觉酒香浓郁,辣中带着甜,甜里藏着绵。咂舌细品,酒体醇厚,回味悠长。这酒的质量绝对不亚于茅台。
柳佰通明白了王老大是在暗递信息:①                         。柳佰通让柳如也过来品尝一下,柳如只喝了一口也称好酒。“怎么办,你重新写一张?”柳如问父亲。“不,他要考验我,我也要考考他。”柳佰通微笑着把儿子写好的字折叠起来装进了大号信封,写上地址,让儿子投到信箱里去。
三天后,王老大收到柳佰通回信,助手们纷纷围上来观看。王老大展开宣纸,差点没把大伙鼻子气歪。“王老大实业有限公司”几个字写得毫无骨力。
王老大叹息一声,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忽觉屁股底下有硬物,他摸出来一看,正是那个撕开的大号信封。王老大怔了怔,对助手们说:“就用柳佰通的字,快叫广告公司准备,按时揭幕庆典。”
助手们不知王老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认为他崇拜名人崇拜疯了,这样的字也敢挂?
揭幕仪式那天,公司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大红的绸缎将招牌包裹得严严实实。柳如听说王老大用了自己的字,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王老大那么没眼光,喜的是自己这次可是出尽了风头。便请求与父亲一同去看,柳佰通爽快地答应了。
中午时分,红布被王老大慢慢揭开,顿时,会场一片欢呼,那招牌上的字写得遒劲自然,笔法精致,真有一种“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柳如愣了,这的确是父亲的笔迹;王老大的助手也糊涂了,都把狐疑的目光投向柳佰通。
柳佰通呵呵一笑,握住王老大的手说:“你呀,真是一个有眼光的商人,佩服佩服。”原来,②          。        
(选自《特别文摘》2006年第11期)
1.将文中空缺的内容填在下面横线上。
答:①                                                                                            
②                                                                                                  
2.小说以“有眼光的商人”为题,“有眼光”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                                                                                          
3.读完这篇小说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抓住文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答:                                                                                          
4.以“柳佰通人物形象浅谈”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