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啮,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在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3分)                           (  )
A.莫高窟招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
B.莫高窟艺术创作背景生动、鲜活。
C.莫高窟的雕塑衣饰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莫高窟有足以将人裹卷、消融的艺术洪流。
(2)下列理解不符合第一段画线句子原意的一项是(3分)                        (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E.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壮丽无比。
B.彩塑雕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C.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D.魅力无穷,令人燥热、失态欲舞。
答案

(1)B
(2)C
(4)C
(3)B
解析
(1) ACD都不是强调的对象 (2) 无(3)无(4) “莫深高测”不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长期以来,将“装饰”单纯看成是一种“美化”的手段。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影响中国以后,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更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以为“无装饰”或者“反装饰”才是“现代设计”。这种狭隘的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为人所共知。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又肤浅地、表面地将装饰手段运用到创作和设计当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段,使作品呈现杂乱无章“非驴非马”的可笑面貌,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生吞活剥“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近些年那种不知所云的“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更是大行其道,造成了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重大失误。怎样创建和发展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已经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设计问题,而成为了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的面貌使之变化更新的活动,装饰艺术家追求的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装饰艺术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从这一立场出发,有艺术史学者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艺术史。”超越将装饰艺术仅仅看成“形式美”的观念,如何将装饰艺术与造型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注重装饰的传统工艺设计与注重结构和造型的、被称为“无饰之饰”的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未来世纪世界的变化、未来世纪中国的变化,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研究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变化,未来中国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包括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避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后现代思潮对我国装饰艺术影响的一项是(4分)        (  )
A.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
B.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在作品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手段。
C.在设计中体现“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
D.“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成为装饰设计的流行时尚。
(2)下列各项中,对“装饰艺术”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  )
A.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使之变化更新的一门艺术。
B.从装饰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美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装饰史。
C.长期以来,将装饰艺术单纯地看成是一种“美化”的艺术手段。
D.装饰艺术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4分)(  )
A.如何清除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B.如何使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C.如何使装饰艺术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避免其带来的种种弊病。
D.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4)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要解决对于“装饰”的认识问题。
B.艺术的发展、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C.超越东西方的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的必由之路。
D.中国的装饰艺术正处在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 和不同的地或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 的出土言语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和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分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摘自《新华文摘》2002年6期,陈炎《“文明”与“文化”》)
(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明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直辖市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感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B.“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C.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
B.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C.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D.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4)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问题。
B.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互相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
D.资本主义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太阳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为地球提供着能量,它的能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催人探索的问题。在相对论出现之前,人们解释说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释放出能量。相对论诞生后,则解释为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
然而统一论发现,太阳是宇宙中大规模的统一场场级变化,使得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这可以用太阳灶来打比方,聚光镜把太阳能聚焦在某一点上,于是该焦点便产生了一个能量聚焦点。太阳便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这个能量点是来源于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不断变化使得太阳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其微观辐射模型,正是核外电子能级跃迁的现象,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对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从整个原子系统上表现出来的。太阳能源的统一论观点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也得到了完善的统一。
由此可见,太阳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圆球,而是宇宙运动中的一个闪光点,它闪光也不是因其自身能发光,而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所以我们毫无必要对地球产生菲薄之念,因为地球自身就是拯球自己的真正的“太阳”。
(1)对“这两种解释使人类面临的抉择将是痛苦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同时采用这两种解释,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B.在这两种解释中游移不定,其结果将会使人类面临痛苦。
C.太阳能源变化规律符合这两种理论中任何一种,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D.太阳按照这两种理论发展的结果,都会使人类面临的结局都是痛苦的。
(2)下面的说明不符合统一论的观点的一项是(4分)                           (  )
A.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巨大能量聚焦点,即宇宙中一种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
B.太阳这个能量点,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作用下产生的。
C.太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其所在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D.太阳是宇宙中统一场场能的变化和太阳区域内能级跃迁共同产生的。
(3)第二段末“这一领域”指的是(4分)                                      (  )
A.太阳和地球      B.统一论观点   C.宇宙系统     D.原子系统 
(4)为什么说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地球和太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太阳。
B.太阳的辐射现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系统的运动产生的,离开了地球,太阳也就消失了。
C.从统一论的观点看,太阳和地球的能量都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而地球永远处在宇宙中
D.太阳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地球在运动就会有太阳,而地球的运动又是永恒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杨仰止
王本道
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
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一片胡杨林。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
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他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树***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他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鹊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景,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
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她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道,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风景。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
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注】的“十三连”。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
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拱北、敖包,是“十三连”。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
【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1、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有何作用?
2、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3、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
4、文章特别点出新疆各族对坟墓的称呼,以及“十三连”简陋木牌上的家乡名,这是为什么?
5、试试析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30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 家
许达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噪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连没老家的也要返乡间。
西方人的乡情虽也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希腊史诗《奥德塞》叙述伟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远了。英国作家却斯特顿认为英诗里最美的一行是“遥远的在山那边”。有些诗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一直到当代小说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鱼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自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然而走远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们叫“祖国”,把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镇”,我们叫“故乡”,把时空亲切地连在一起。中国诗人甚至把空间概念“旧家”或“故家”当作时间概念“从前”用,仿佛提到过去就想起家。
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我已无家,君归何里”;悲的是不得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韦庄甚至还吓别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
出外谋生的盼望回去团圆。只因拒绝补破网而出去,回来就不愿是补破梦。虽然无地,仍要生儿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妇望君早归,硬望成石头了。即使有地,也不够女儿耕,儿女只好出去,想出头天。同样奋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归贫不归,再贫下去就死不归了。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国也已几百年了。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认同;然而身在国外嚷叫心爱国内,口再响亮头顶的仍是别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烟囱冒烟,袅袅,了了,乡思却变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责,责备自己脱离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着要回去。
即使几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归。中国的官僚制度一向发达,为了公正防私,不准在故乡当官。当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认识反而歪哥。他们被罚怀乡,偶尔圣贤起来学在陈国时的孔子吵着要回家。清朝来台湾当官的大多要尽快捞回家,像凤山教谕吴周祯苦吟“落落竟忘归”是例外,连少数好官像孙元衡都哼“他乡莫望远”。从前好官也被功名误,慨叹“故乡回首已千山”(陆游),但也有不全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发愿回去服务。屈原早就用很多“兮”标点实话了,以后敢说实话建议或抗议的,都不怕到荒野想家。
到比荒野还恐怖的战场打战的士兵数着归期。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战诗很少提起家,从前中国诗反战的一个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诗经》里就表达得很清楚。回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归来的士兵,段段“零雨其 蒙”,回到家却发现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兰从军,听到黄河呜咽,胡骑叫嘶,就听不到父母叮咛;凯旋后天子要把官衔给伊,伊毫无兴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边疆为的不是争功名而是保乡土。唐朝征战繁多,边塞也苍凉了。听到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日日双眸滴清血”(贯休)。战士流血未死还流泪,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归途心情“百尺风中旗”(孟郊),行路更难,“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终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语胡吹,乡人越听不懂,他越得意。有的乡音依旧,但未离乡的孩童不认识老头,“笑问客从何处来?”(贺之章)幸亏仍懂乡音,没被撵出去。从前吴越王钱镠回乡后,也学刘邦把酒给乡亲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的合唱。回乡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长住。陶潜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鸟飞回孤松潜起来,并不想服务乡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种,晚上才“带月荷锄归”,穷得开心。回乡有的满怀壮志,发现早已无家了,但总坚信家是自己创造的,最好在故乡。
1、文章的第二段讲到,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乡情虽也有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请你结合文段作出简要分析。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3、文章引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文,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样是为表达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到钱镠回乡请乡亲喝酒唱歌,但歌文雅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地合唱。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2)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