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寂夜的虫子叫华姿(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寂夜的虫子叫华姿(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寂夜的虫子叫
华姿
(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特别湿润,特别水灵。
(2)想起有个诗人说,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其实这话反说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我听到了的虫子叫。
(3)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4)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么好的。
(5)小小的虫子啊,你们这么快乐,好像这个大地都是你们的,好像这晚都是你们的,事实上,就因为你们这么快乐,这个大地就真的是你们的了,这个夜晚也真的是你们的了。
(6)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晨,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7)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8)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寞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
(9)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没有喜悦。
(10)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拥有喜悦。
(11)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谢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12)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我“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身上吗?蓝天和大地“应该”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
(13)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14)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人与人的关系。
(15)当“应该”终于从我们的意识里訇然而逝的时候,感激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生之必需。
(16)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祷告的渴望,也就是,一种喷涌的感激的渴望,强烈到我自己都深感整个世界都在熟睡,而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
(选自《长江文艺》2005年第6期)
小题1: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叫者,虫叫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六段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4分)
小题3:第七到十三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说“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很富有?
                                                                               
(2)文末说“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小题1:①特点: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2分)
②作用:引出下文,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交代本文的主旨,虫子欢快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每点1分)
小题3:(1)比喻例参考:①文中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所学校,生动形象地表明: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就能学会爱,②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朵最美最伟大的花,生动形象的表明;只有学会了感激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2)对比例参考:①文中将自然界和人类进行对比,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美丽的产生,都是源于她们内心的爱。而人类却觉得一切都是“应该”和“理所应当”,不相信爱和仁慈,不肯感激,从而突出的强调我们要向自然界一样学会感激和赞美,学会爱。②如将第9段和第10段这一对比内容作说明也可以。(比喻和对比分别举一例分析,意思相近即可计分;每例3分)
小题4:(1)因为虫子的叫声让作者感到大自然很美;(2分)从虫子的叫声中感悟到人要学会感激和赞美。(2分)
(2)“心灵舞蹈”指的是思维开始活跃,(2分)“我”开始思考生活在尘世里的现代人应该学会感激和赞美,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快乐。(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批准了一种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大脑定速器”技术,这一无痛型疗法通过在病人大脑中植入微型装置,把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传递到大脑深层结构的目标区域以控制患者的震颤,帮助恢复正常行动能力。“大脑定速器”技术由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美敦力公司开发,被美国神经医学界认为是近30多年来帕金森氏症治疗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治疗对象是10多万病情严重、不能靠药物彻底控制症状的患者。
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症状源于制造多巴胺的大脑细胞等神经细胞的退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信号传输物质,它使与运动控制有关的大脑细胞能够相互交流。在人类大脑的深层,存在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两个生理结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大脑定速器”的作用是依靠电流刺激来控制大脑深层结构中的紊乱神经细胞网。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18个医学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大脑定速器”显著改善了帕金森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而这一效果是仅靠药物所不能达到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专家马克斯说,“大脑定速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此前帕金森氏症患者所依赖的是左旋多巴等暂时对病人起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有很多副作用。
美敦力公司开发的这种颤抖控制疗当已经率先在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使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万帕金森氏症病人植入了“大脑定速器”。
1.下列对“大脑定速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脑定速器是把微型装置植入大脑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无痛型疗法。
B.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深层结构的以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C.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的能够传递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微型装置。
D.大脑定速器是能够产生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从而无痛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2.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仅依靠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
B.对于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没有效果。
C.植入大脑定速器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帕金森氏症药物在重病者身上的用。
D.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大脑定速器技术,对控制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症状可收到显著效果。
3.下列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批准使用大脑定速器技术之后,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率先将这项技术用于临床。
B.大脑定速器针对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的情况而设计。
C.大脑定速器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D.大脑定速器得到美国官方和医学界的认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因而大脑定速器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需要进一步研究。
B.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有很多副作用,使用大脑定速器将不会出现副作用。
C.大脑定速器可以彻底控制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人类可望从此根治帕金森氏症。
D.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不能取代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治疗研究任重道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时,这种物质就被称为纳米材料。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纳米科技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益处,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一些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对生物体有害。
据《自然》杂志介绍,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身上完成的实验显示,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他们认为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今年4月,美国化学学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找到纳米微粒可能给水生物种造成毒副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存在危害。
人们接触纳米材料污染一般通过下面途径:一、通过呼吸系统;二、通过皮肤接触;三、其他方式,如食用、注射等。纳米材料污染物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起反应,会引起发炎、病变等;污染物在人体组织内停留也可能引起病变,如停留在肺部的石棉纤维会导致肺部纤维化。
纳米材料比普通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纳米材料体积非常小,同样质量下纳米颗粒将比微米颗粒的数量多得多,与细胞发生反应的机会更大,更易引起病变。纳米材料很小,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进入细胞,从而有可能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大脑,导致一些更严重的疾病和后果。目前,研究人员还不知道如何将纳米材料从人体中清除,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
纳米材料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易爆炸。纳米材料具有反常特性,原本物质不具有的性能,小颗粒会具有。原本不导电的物质,在颗粒变小后有可能导电,有些原来不易燃的物质在纳米尺度下也可能导致爆炸。
现在纳米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纳米氧化物颗粒上,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之类,另外还有一些较老的工业产品,例如碳黑、催化剂。这些材料主要在如下产品中应用:
首先是化妆品和防晒剂。防晒霜之类的产品一般含有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的纳米颗粒;化妆品如口红中含有纳米氧化铁颗粒。化妆品中的纳米颗粒直接和人的皮肤接触,我们需要特别谨慎。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允许其在防晒品中运用。同时,欧洲规定,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必须大于100纳米。现在已经有报告声明,化妆品中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
其次是复合材料和涂层材料。比如汽车车胎加入了可被看作纳米材料的碳黑、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等。这些材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如果纳米材料被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今年7月29日,英国公布了题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报告。报告认为,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但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纳米技术能够健康安全地发展。因为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每一种材料是否有害都需要具体分析,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环球时报》2004年8月4日)
1.下面对“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中“降解”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目减少,分子量降低。
B.指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为较小的分子。
C.指纳米微粒与别的物质起反应而改变了它自身的性质特点。
D.指纳米微粒自动从人体中挥发到空气中或被人体排出体外。
2.不能证明“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的一项是(    )
A.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
B.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
C.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
D.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
A 纳米氧化物颗粒如二氧化钛基本上是无毒的,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
B.纳米材料对人体有害,弊大于利,我们不应盲目地推广使用。
C 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大于100纳米的基本无毒。
D.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如果纳米材料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4.根据本文的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一句告诉我们,已经投入使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都是无害的。
B.作者认为,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它又是一把双刃利剑,我们使用它要慎重。
C.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容易逃逸出来的是有害的。
D.每一种纳米材料都必须经过反复地多方地检测、验证后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下列对“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3.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的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B.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C.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D.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因其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D.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东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创造了砖结构休系及以石料为主体的石结构体系,而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在建筑艺术造型方面,又融合了佛教东渐的宗教色彩。秦汉两代,大兴土木,阿房未央,巍峨壮丽,大大开拓了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和个体建筑的高大形象。这时修建在都城的渭桥、灞桥,不仅长大宽广,而且饰以勾栏,植柳成荫,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化,交融而结成一体。
春秋末战国初期,我国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了生铁和冶炼铁,进而出现了铁器。铁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的利用,为大量的石桥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石料用于桥梁建筑的重大意义,则在于由此而石拱桥就应运而生,在实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都起着划时代作用。石拱石梁的大量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晋太康三年的七里“涧旅人桥”,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出现,而是石拱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品之一。汉画像砖“裸拱”——无拱上建筑的裸露拱券——的出土,证明汉代已有石拱。秦始皇大修天下驰道,规模宏伟。筑路当然必然同时修桥,才能四通八达。《述征记》:“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荷水,命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俄而梁成。”这是说由于“弗行旧道”,所以临时提石成梁。传说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的故事。海上架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说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是有遇水架桥的愿望和一定程度的相应措施的。实际上,战国时期已大规模造桥,《史记·滑稽列传》记战国魏人西门豹为邺城令(今河南临漳县),“发民凿十二渠……十二渠经绝驰道”。汉赵充国治军屯田,建桥七十二座,都说明当时修桥梁已十分普遍。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谏阻文帝御楼船,称“乘船危,就桥安”,则表明当时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已确认从桥上通过,不仅便利,并且安全。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造桥技术,已给人以安全可靠的信心。在这一时期里,汹涌宽阔的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桥,在四川产竹之乡,出现了竹索笮桥。标志着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选自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1.对第二段中画线的“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含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坚固耐用的石料造桥,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寿命。
B.石拱桥更容易将桥的实用功能与美的造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C.建桥所用的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从建造石拱桥起有了更大的提高。
D.节省了建造木制桥梁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和大量的人力工时,更经济实惠。
2.文章认为“七里涧旅人桥”是“成熟的作品”,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成熟作品”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在汉代已有的石拱技术是石拱桥建造的技术基础。
B.渭桥、灞桥这样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桥梁提供了仿照模式。
C.铁的出现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D.人们对石拱桥多方面优点的认可使建筑它成为了一种需要。
3.以下各项不能证明“以秦汉为主……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开头加线的句子)这一论断的一项是(   )
A.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
B.有关西门豹、赵充国等人建桥的记载说明当时建桥已十分普遍。
C.黄河蒲津渡的浮桥、四川的竹索笮桥,说明桥的种类当时已相当齐全。
D.“七里涧旅人桥”这样的成熟作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建造石拱桥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拱桥的建造需要打造各种类型的石料,这只有在冶炼铁的技术发明之后才能够做到。
B.成熟的石拱桥是在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
C. 人们对石拱桥使用的安全性有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这一点《汉书·薛广德传》作了说明。
D.建桥是为了使用,使用促使人们建更多的桥,文中的大量例证都说明了这一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
①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小组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②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③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方法。
④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3.5万年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强调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⑥“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铀系测年法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黄慰文补充说。
⑦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开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之谜。”
1.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非洲人。
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尚缺乏科学的依据。
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3.5万年至2.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2.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解剖学上柳江人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因而可以被推测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王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运用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获得的。
C.铀系测年法由于可以检测到最远数十万年的时间,因而在“第四纪”的研究中被认为比碳14测定法更为可靠。
D.基因研究法虽然也被一些科学家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中,但毕竟是间接地运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其结论的完全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3.有关古人类出现年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发现,柳江人的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甚至更早。
B.王危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完全推翻“非洲起源”学说,还有待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来证实。
C.柳江人可能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3.5万年前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
D.中国的科学家运用铀系测年法找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很可能就在中国的直接证据,据此揭开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之谜将为期不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认为柳江人生活的时代距今不超过3万年,是因为碳14测定法有其局限性。
B.在王危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前,较流行的观点是现代东亚人起源于迁移而来的非洲人。
C.即便东亚人的祖先是在3.5万年前至2.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的,但非洲人在基因上同东亚人也不可能有太多一致的地方。
D.基因研究者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北京人”,说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在研究资源方面尚存在缺失环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