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蓦然看到许达然以为黢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夜是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蓦然看到许达然以为黢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夜是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蓦然看到
许达然
以为黢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
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夜是一片迷茫,仿佛夜也在做梦,想仰首深深吸一口气,看到上弦月浮在山岫,像一艘画舫停在蓝海上,顿时觉得自己是船夫,随着地球航行。
曾经去一个海岛。有一天爬山时,惊喜发现一朵百合花开在一片绿中。如果那次的爬山是一首诗,那朵在山上瞥见的百合花,该是最美的一句了。我没有采它的欲望,因为如果采它,它很快就枯萎,我不愿为花写挽歌,蓦然看到它已使我满足。如果想都拥有一切所喜爱的东西,就不会再有满足的喜悦了。
摩西率领下的犹太人出埃及,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倏然看到约旦河,多狂喜!茫茫海上,几乎绝望时,远远瞅见岛,使死沉沉的船充满希望与欢乐。在一丛陌生的脸孔中霍地出现了一张熟悉的脸孔,两人惊喜相遇。一个作家也许长时思索稿笺仍空白,却因瞥见一片云,一只鸟,一朵花或一棵树而勾起灵感。在一篇冗长而索然的文章里,瞬间看到警句,多振奋!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思,梦跌入兔子洞里,惊愕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蓦然看到的许多事物常使我们惊喜,但不是在爱丽思的梦中,而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
只不过是轻瞟的一缕轻烟,你就袅袅冥指,而有一日的喜悦。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开始于刹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蓦然看到的悠然,从晋朝以来,不知羡煞多少人;一位将闭上眼睛的老人,恍惚看到远行的孩子回到床边,惨淡的嘴角顿时浮上一丝微笑,而含笑离开人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生的画面还可以因蓦然看到而添上美丽的一笔!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在炮声暂停的战场上,一个士兵疲惫地把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云在飘浮,顿时使他陷入久远的遐思,忘记适才的紧张而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突然一声炮响传来,那士兵倒下去,在他的遐思中死去。那土兵死得并不像战士,却像诗人;他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爱默生在日记里曾写:“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说自然轻佻,也许是因为她有太多的美,在大自然中,霎时看到的常觉得“美”;但在人间看到的却常觉得“不美”。人这个筹码,常使大自然的天平不均。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甚至整天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如果把视线移向自然,眼睛与心灵就有许多欣喜了。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蓦地看到苹果落地,匆匆一瞥使他构思了革命性的理论。思索蓦然看到的欣喜吧!那使生活轻松与丰富的酵母!
1.第四段连续写了几个并不连贯的画面,你认为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陶渊明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四段,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陶渊明采菊东篱而至_______________,由爱默生的名言而至__________,思想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意象纷涌,佳境迭出。(4分)
4.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的立意就是由“蓦然看到”一片云、一朵花、一颗星所触发的感受,由此辐射、生发开去,进行一番想象的遨游,而聚焦于一种审美体验和人生境界。
B.“蓦然看到”的欣喜来自于对美的觉醒与发现,来自于对美的沉醉。
C.蓦然看到的美豁然向心灵洞开,心灵为美所攫摄,向美作自由的无限的解放,同时心灵也为美、为自然所照亮,倏然之间,神与物游,“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与物俱化,冥合无间。这里何等激扬神思、令人神往的境界呵!
D.“蓦然回首”还标示了一种心理的、人生的境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对这种境界更为凝练生动的表达与揭示。
E.作者认为,蓦然看到的美的呈现将把你升华到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提高你的艺术修养。
答案

1.(参考答案)这种电影蒙太奇式的画面组接,几种意象并置起来,连续弹跳,加大了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跨度,增殖了信息密度,寻常的语言便弥满了诗情画意。(大意对即可)
2.“蓦然看到”就是人在刹那与自然、与美的相遇,就是生命与自然的交融。(大意对即可)
3.士兵战场遐思 牛顿思想的诱因
4.AE
解析

1.(试题比较开放,答案不惟一)
2.无
3.无
4.(A“想象”应为“联想”;E“提高你的艺术修养”说法欠当)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7-9题(每题4分)
举头望明月
●孙雁群
李白,一个伟大的行吟诗人,在他步履匆匆的漂泊生涯中,曾经无数次在静夜中举头眺望故乡的明月,也曾经无数次低头写下思月伴月邀月吟诵天山月长安月的华美诗章。但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这首《静夜思》,简单明了,不枝不蔓,径直走进每一个异乡游子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朴素的力量!在古人的笔下,月亮是皎洁的,月亮是富于想象的,月亮也是善解人意的。它看过思妇在月下捣衣,它听过游子在月下吹笛,它祝福过“人约黄昏后”的双双倩影,它也感叹过“飞镜又重磨”的白发欺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月亮已经无法让人体味“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那样纯美的思念和祝福了。张若虚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也许认为一轮明月亘古不变,他并不知道,今时的月亮已经没有古时的诗意,而且那个不能发光的球体,在现代科技的高分辨率的拍摄中,不仅尽失神秘,而且变得裸露、憔悴而苍凉。
  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城市的月亮是孤独的和苍白的,多变而跋扈的霓虹一直向高空肆虐,而那个纯洁而温和的“白玉盘”,则被挤向远远的天际。灯火通明,夜夜笙歌,人为的光明已经撕裂了城市的黑暗,而高楼、车流以及喧闹的人群也把属于月夜的宁谧和悠远一扫而空。在这样纷繁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争强好胜让我们充满棱角,追赶潮流让我们失去耐心。我们用不断制造的光明来驱赶黑暗,我们用灯红酒绿的繁杂来掩盖明月的清朗。举头望明月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慢生活时代更是一种遥远的梦想:没有举杯邀月的闲情,没有月下小酌的雅致,更没有踏月归来的亲切和温暖。
  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属于迟子建所谓的“处子般鲜润的、干干净净的黑暗”。如果我能够,我一定要再看一看古时的月亮或者像古人一样再看一次月亮,在某一个凉爽的季节,在某一处淳朴的山寨,那里,应该有沉默的山林,简洁的房舍,漾起点点银光的汤汤小河,和无边高远的辽阔的苍穹。
  1996年我在鱼木寨举头望明月,2000年我在周庄低头思故乡。但现在,这一个美丽的山寨,这一个淳朴的古镇,都已经成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旅游胜地,明月之下,星光之中,抢占主角位置的应该是更为热闹的民俗的或者文化的表演吧。
  又到中秋月圆时,那满天的清辉,遍地的银光,有多少思念与牵挂都在静静地对月倾诉……
  (2008年9月11日《张家港日报》)
7.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8.作者为什么说“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
  9.文章把古代月亮与现代月亮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10-14题
乡月情怀
●张天福
最明朗、美润、多情、动人的月是故乡的月。
  第一缕春风首先吹弯的是霞妹的两道春眉,弯得像月初的蛾眉月。我窥见霞妹那天晚上偷偷地在窗前,对着镜子借着月光照着月牙画眉,羞涩溢面,喜上眉梢。霞妹从此有了自己的神秘。霞妹带着月羞牧了一群羊,羊儿萌动了春情;赶了趟庙会,庙会的晨里烧红了漫天的霞;种了垧地,种子在泥土里饱涨了粒儿;幽了次会,小伙子的歌声立即欢畅起来。
  最惬意的是在朦胧的月夜里酿酒,织锦,刺绣,暇思。
  是村边池塘里的蛙鸣声把凉月叫爽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吱奔礤”的叫声把新婚的云哥唤醒,由嫂伴着,由凉爽的晨月伴着,下地收割去了。收获麦谷,爽。收获喜悦,爽。收获幸福,爽。收获希望,爽。作难的日子过去了,怎能不爽?于是,村子里大闺女、小媳妇、八旬老翁、红脸村汉,呀呀稚童……全从村子里倾倒了山来,下地流汗去,挥镰喘息去,拾穗看场去,提茶送饭去。没有清闲的,一大天一大地一大村的勤劳忙碌着。
  最爽的是夏夜里月亮升起的时候。热,下去了;凉爽,升了起来,弥漫到夜空里、到村子里、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洗去一天的疲劳躺到院子里歇凉。竹凉席、蒜汁调凉粉、井凉水镇啤酒、泉水拨瓜果。偶尔来一阵风,那凉爽劲儿美极了。不是说夏夜的阴是月中的桂树遮下的吗?不是说夏夜的凉是月中嫦娥的彩裙舞动的吗?云哥禁不住哼起了“西门外放罢了三声炮,吴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哼着哼着,响起了轻轻的鼾声。嫂起身去厨房刷洗一天的辛劳,准备次日的劳作。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一切都显得率真、袒露和成熟。谷子袒露灿灿,枫叶裸露熟红,山岳裸露朗润,溪流裸露清澈。如果经霜抚摩,那月更加金灿厚重,若一轮古朴的金色的玉。月光铺下来,铺到田野里、村庄里。我和这大千世界浴在乳一般的月光海底里。迷迷蒙蒙、魂飞魄散,散在田野里、卧龙冈上、天中山下、嵖岈山麓、汝河畔、龙湖边、竹沟旁。万物被月光沐着、拥着、朗着。我醉了?醒了?梦着?红罗书院依稀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朗朗书声;鹅鸭池畔,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厮杀声渐渐地化为轻歌曼舞的音响在耳边缭绕徘徊;宿鸭湖边的古桥下,董永与七仙女正踏月相会,其情融融。金月轮轮、玉光沉沉,举一杯月光,碰一下秋色,咋一口清雅朗润液,品一盏爽风月魂醉。
  雪,把冬天唤来,清清的冰月也被唤来。冬天的人们把激情冷冻了起来,储存了起来,喜欢把冰月关在门外、窗外。冰月色是人类的朋友,毫无怨言,在门外耐心地等,稍一有缝隙,就挤了进来,坐在椅子上、伏在书桌上、甚而至于躺在你的床上和妻和你睡在一起。
  鸟雀珍惜满地清洁、圣灵的月光,不忍践踏,躲到树丛中盖着月光睡,它们做着清洁的冰月梦。冬眠族沉眠于地下,它们的梦呓和鼾声轻轻地抖动着冰清的月光。
  月光覆盖不住父亲那颗勤劳的心。早晨,他披一片月光去了远方的山林,晚上踏着浓浓的月光归来,月光帮他卸下一捆山柴和几只山鸡野兔。有一次,在一个很早很早的黎明,我跟了他去宿鸭湖里拣回十多只冻僵的野鸭和一大片清幽的湖畔月光。
  我是踩着故乡的月光长大的。那个月色朦胧的早晨,父亲和乡亲们叮咛的话语包裹在月光里,把我送上出行的路,从此,故乡的月就成了我魂飞梦绕、牵肠挂肚的所在。
  我像一只风筝,不论飞多高、多远,思念的源点就是故乡的月。或许有一天,故乡会把我的一丝幽魂牵去,落在淡淡的月光里。
  10.结合全文,分析“明朗、美润、多情、动人的月”各指哪个季节的月?(4分)
  11.文章第三自然段说“最惬意的是朦胧的月夜里酿酒,织绵,刺绣,遐思”,为什么?(4分)
  12.“我是踩着故乡的月光长大的”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4分)
1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5分)
1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0分)
(1)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2)简析本文的抒情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15-18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轻轻地躺在江水中荡漾着。槛外长江空自流,帝王群子犹不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世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让我无声息的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的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另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廷得不到肯定的王勃,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上任小刺史,他仍意心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叹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与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之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经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叫人品错位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到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客居剑南的日子,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水中的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儿来,让鱼儿也欢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说,“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指的是什么?(4分)(2)“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16.文章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请结合原文,说出句子的含义。(4分)      
17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18.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0分)
(1)试析本文的动人哀情
(2)试析本文的独特见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19-22题
北平年景
●梁实秋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19.本文回忆童年时在北平过年的风俗,描写这些风俗的线索是什么?回忆了哪些风俗?(3分)
20.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味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4分)
  21.本文以“民国元年”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2.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