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音乐是一种心境。 ②当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如何对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这样对他们说。 ③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音乐是一种心境。 ②当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如何对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这样对他们说。 ③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当清澈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从中飞逸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诉说一个流亡者的孤独,诉说爱情带来的惆怅,还有那莫名的、却永远弥漫于心头的雾霭……贝多芬让百十来人的大乐队轰然作响,当铿锵嘹亮的号角音调震撼整个大厅的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那股英雄的豪气?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理想,人类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头,猛击在命运布下的锁链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罗斯农民的曲调,他是在告诉你,那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多么深重的、三套马车印下的辙迹。舒伯特也把一个独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树的绿阴间。你看到他了吧?别闭上你的心扉,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④音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境。 ⑤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对上帝齐声的赞颂和祈祷,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灵魂会因之震颤,也会因之归于安宁。于是,在一座座或简陋如石窟、或华丽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荡起和谐庄重的歌声。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会惊异地听到迥然不同的祈祷和赞颂——强劲的律动、狂热的噪音,混杂着爵士乐的布鲁斯音调……人群也不再是低头下跪、喃喃念诵的人群,而是无数向天空挥动着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无数张渴望自由和欢乐的、热切的面孔。巴赫在他的乐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幻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曲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⑥音乐是你自己的心境。 ⑦在拥有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科夫斯基这么多朋友以后,在穿越了历史的隧道,把无数充满了爱与恨的旋律装满行囊,这个时候,音乐就是你自己的心境。 ⑧一个男孩告诉我,曾有一个黄昏,他和一个女孩静静地坐在湖边。只想坐坐,看看夕阳,不说什么。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船歌》,他说,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让人只想依偎到一种温柔中去,于是——他后来有些怪怪地笑着说——爱情,主宰了那个黄昏。隔了很多日子,他再一次听到那首《船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种让人不能自已的感觉了,为此他失落了好一阵。这个男孩选择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日子,也很特别。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刚刚还晴朗如少女面庞的天空,只几秒钟便昏黄的可怖;卷着灰沙的狂风呼啸着钻进所有的门窗、楼道,到处是乒乒乓乓和措手不及的人们惊叫的声音。这个男孩从容不迫地把《命运》磁带塞进录音机,然后提到门口,旋到最大的音量,按下了放音键,刹时,整个楼里灌满了这伟大的、压倒一切的声音,窗外弥漫着的黄沙和东倒西伏的大树,也都变得非同寻常的壮观。那以后,他很久不敢再听《命运》,唯恐丢失了记忆中那惊心动魄的体验。 ⑨这一幕幕体验犹如一幅幅画。有时候我真恨自己不是个画家,否则,我会用油彩把那种体验记录下来。比如听肖邦《雨滴》前奏曲时,我“看”到的——雨中繁茂葱翠的草木、乡村修道院屋檐的一角,那只淋湿了的、静静悬挂着的钟……还有内蒙古乌兰布托沙漠上,清冷的晨风中升起的朝霞,地平线那边一驾马车的剪影,赶车人悠长婉转的歌声……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诗人、画家、舞蹈家。 ⑩一位指挥家在一次排练中对他的演奏员大声说:“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你的心里!”我想,他的意思是让这位演奏员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进入一种心境,这样,他的琴声才能称之为音乐。同样,对我们这些听音乐的人来说,进入一种心境也是极其宝贵的。别怕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之类的名词,那只是作曲家所选择的、表达他们心境的某种形式而已。什么时候,你听见了他们在音乐中向你诉说的一切,什么时候,你获得了涌遍全身心的、无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绝对是一位听音乐的内行了。因为你找到了他们的心境,也找到了你自己。 1.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 (2)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 2.请分别解释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2)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诗人、画家、舞蹈家。 3.文章的结尾说;“什么时候,你听见了他们在音乐中向你诉说的一切,什么时候,你获得了涌遍全身心的、无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绝对是一位听音乐的内行了。”这句话与开头第①②节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1.请联系全文,阐释“音乐是一种心境”的含意。 |
答案
1。(1)是指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作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殿堂的门。(意思对即可)(2)一种浸满了柔情蜜意、温馨而柔弱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2。(1)音乐是音乐家的心境,音乐家以他们的音乐接近你,感染你。(意思对即可)(2)在听音乐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可以感受到如诗的意境,如画的美景,如舞蹈般的意韵。(意思对即可) 3。(1)阐释关系,是对“音乐是一种心境”的阐释。(2)说明欣赏者要走进深邃而迷人的音乐境界中去,用“心”领会音乐的美感,成为音乐内行,音乐家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4。(1)音乐家用音乐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2)欣赏者用“心”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家的心声。(意思对即可)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 祝 春之魂,梁祝之魂,爱与美生生不息的轮回与再现。在周之梦太柔和 、太飘逸、太让人像雪一样在春天里想融化。蝶是美的,兼具视觉和幻觉的美! 蝶在红花绿叶间翩翩,你觉得美;捏一只蝶央入书本,即使枯了,那美的形韵犹在。若当真有蝶入梦,会不会茫然若失地问:我是谁?谁是我?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人的感觉与联想由此及彼,由真及幻地造出许多美来。如魂一样的蝶,如蝶一样的梦,岁岁年年在春天里苏醒和舞蹈的魂一样、梦一样的那段不了情缘,都美得颤人,梦魂与情本属无形,及借蝶之形的让人可观瞻与想象罢。 想象无所拘约,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蝶的本质与由来。假如我说,那些美如仙子的蝶皆为毛毛虫是蝶的幼年或童年! 丑与美之间或许有一个涅槃与再生的过程。(甲)蝶之美当然也例外,必须经历毛毛虫那丑的阶段了。(乙)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多刺的仙人掌能开出极美的花,(丙)其道理或变如此罢。(丁) 庄周化蝶是高层次的彻悟,而悟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与沉思的过程;梁祝化蝶是对爱情的执著与不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著也可视为一中磨难与历劫。磨难完成你的人生,痛苦使你理想升华与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磨难对于一个来说,未必不是一个难得的由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机遇。 人生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有可能伴随社会大变革而来,让你惊天动地,有一番经天纬地的作为,但更锪则是潜匿于日常生活之中。一次偶然的忍让,一次给予别人的帮助,一丝小小的善念等,都可能让你完成和完善自我,而升跃到某种更高的境界。从小事做起,是你嬗变的必需,你不可忽视。 不必自卑自弃自惭形秽自甘堕落,不是每个伟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辉煌,不是每个成功者都是一帆风顺。美从丑陋中提炼,成功由失败奠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若是十全十全美,或许就不能称其为美了。美是因比较而存在,残缺的美也许更具有美学价值。如断臂的维纳勘斯,如梵高稚拙的绘画,如那些有些并非美妙童年的蝴蝶…… 我们都可能是毛毛虫,但都有着化蝶的希望;我们都可能是蝴蝶,却也有过毛毛虫的经历。所以,丑不必自弃、美不可自骄,关键是珍惜人生,珍视人生,不回避磨难,不放过机遇地修炼自身,你就会蝶一样自如自在地美了…… 1、文中“梁祝之魂”、“庄周之梦”分别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祷墓化蝶”和“庄生梦蝶”的典化用法。指出下列解说中不恰当的一项 ( ) A、“梁祝化蝶”的故事反映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所发生的婚姻惨变。说明广大人民的婚姻,不能美满于生前,却想团圆于死后,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对压迫者的反抗。同时应看到这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惨痛愿望,也是无可奈何的慰藉。 B、“庄生梦蝶”的故事原为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后用以比例扑朔迷离的情境,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援引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C、“梁祝化蝶”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爱情幸福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人生的热爱。“鬼团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大胆的想象,却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抗议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不可否认,“鬼团圆”也渲染了迷信色彩。 D、“庄生梦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 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唐朝李白《古风》诗云:“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庄周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录下来的,若放回原文,应在 A、B、C、D 中的哪一处?( )凤凰之美须在涅槃之后;黄金之美须经历高温的冶炼;蝉鸣之美须得在泥土之中经历三年之久的沉埋之苦;丝绸之美须有哪吐丝数次痛彻肌肤的嬗蜕。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理解、归纳本文的主旨,选出说法恰当的一项 ( ) A、人生总会经历由丑变美的演化过程。 B、人生的机遇都有化蝶的希望。 C、人生必经蝶似的嬗变,方能达到美的境界。 D、人生有经历磨难,把握机遇,方能走向辉煌。 4、下列句子都描写蝴蝶,鉴赏后指出评说不当的一项 ( ) A、描写蝴蝶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B、描写蝴蝶巧用陪衬,或写风,或写花,或写飞禽等。 C、上述例句中有五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D、上述例句中有四句展示了四季景色。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胡( 作者 全宪章) “吱”的一声,悠悠的,像旧时农家大院里的一扇门开时很滑溜的一声响。这曲子便如憋足了一口气的人吐出很有分量的一叹。接着如泣如诉的长调飘过来了——这便是一种叫二胡的乐器给我耳朵注入的感觉。此时,即使闭上眼睛,那弓在内外弦上的滑动,也能把演奏者的形象勾勒出来:一个削瘦的男人,一身蓝布长衫,一脸的浓厚的忧怨。这便是以瞎子阿炳为代表的二胡演奏家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留给人们的形象。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二胡是和老百姓的悲苦日子连在一起的,在许多电影的画面中,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常常伴着那催人泪下的二胡之音。二胡悠悠地响起来,眼泪刷刷地流下来。有时候感到,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心思,咋能一下子就被一把二胡给牵走了呢?二胡的弓把一个音符拉得长,那人的心思也就走得远。那马尾巴的弓如果突然一顿,听者的心思也便倏地一沉,不知后面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想起我初学二胡的时候,从磁带中听着阿炳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便双眼模糊了。也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此曲后说“‘断肠之感’这话太合适了”。确实,阿炳这盲艺人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怎能不叫人断肠?如《江河水》《雁南飞》等名曲,那音乐一旦流进人的耳朵,你会不由地进入对原野故乡的遥望,对一个人的思念,对苍茫山河的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叹。万千惆怅,漫漫思绪,都被在弓弦上游动的音乐之魂牵引着走向远方。余音袅袅时,她又引起你回头不停地张望。 二胡的声音不花哨,不轻浮。它不是轻飘飘的风,它的声调基本上是中和之音。这当中似乎就有黄土地上的农民做人的追求,含蓄而不事张扬,平和而不走偏激,稳稳当当地往前走。如果哪个拉二胡的人玩一点滑音的技巧,那就好像一个一向厚道的 脸上偶尔露出一丝狡黠,叫 琢磨一会儿便消失。有时偶尔听到一首欢快的二胡曲,总觉得那是二胡的感情被抑得太久了想要放松一下。老百姓要酣畅淋漓地宣泄大喜之情,那要造唢呐清脆的吼叫。让二胡表现大悲大喜那就难为它了。 记得儿时看到一位拉二胡的先生,他一上台便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随着右臂有力地一抖,乐曲响起,他的头颅便在倾斜中低垂,左手在弦上滑动颤抖,带动了整个身躯的晃动。当时我想,一把二胡,一首曲子,怎么就把上台前一个好端端的人折磨成这般痛不欲生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是对音乐倾心的投入,那叫如痴如醉。首先是人把音乐弄神了,乐曲反过来才把人弄哭了。唉!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 史料记载,二胡的出现是唐代以后,自宋代起,随着演唱艺术与戏曲的繁荣,二胡、板胡走向民间,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有音乐史家认为,弓弦乐器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感情世界的更加丰富,二胡便是一例,它能把普通人心里的那点事拉得一波三折。 时光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开始往生活中添加一点浪漫的滋味,抑或是一种情调。表现浪漫情怀似乎是以音乐王子自居的小提琴的特长。小提琴在城市中有着贵族气质。它常在幽幽的灯光里,以没有杂质的音色表现秋水般的轻柔。对此二胡不以为然。二胡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用音乐向普通人叙述一个故事,一段日子的情感经历。二胡的两根弦之所以立着而不像小提琴的四根弦一躺着,那是因为二胡觉得在由内弦和外弦构成的阴阳世界里,能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倾诉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因素掺和。 所以,在任何时候,二胡绝不躺着唱歌。 1、文中说“余音袅袅时,她又引你回头不停地张望。”为什么会使人“回头不停地张望”? 2、作者将二胡和小提琴作比较,试说出二胡和小提琴有哪些不同。 3、在作者看来,二胡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为什么说“芸芸众生在黄土地上酝酿的感情,似乎只有二胡才能拉得动”?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描摹二胡的声音,勾勒演奏者的形象,既写出了“我”对二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二胡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 B.二胡总是诉说普通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表现人们心中的凄凉和忧叹,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后也会生出“断肠之感”。 | C.作者引用史料,目的是为了说明二胡走向民间以后,不仅改变了以往打击乐器为主的局面,而且也使得人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 D.在文中,二胡不仅是叙写的对象,更是感情的寄托和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象征。作者在抒发对二胡的深厚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 E、作者善于选取典型材料,在细处着墨,往深处挖掘,使二胡这一寻常事物的形象魅力和文化蕴含着得到了清晰地呈现。语言朴拙而饱蘸情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毕淑敏 迪斯尼版的《森林王子》,描写一个人类婴孩巴克利,偶入大森林,被野狼阿力一家收养,在大熊巴鲁、黑豹巴希拉等动物的呵护与培养下,成为友善、勇敢、智慧、快乐的少年。故事描绘了一幅人与动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谐相处的图画。 大熊巴鲁教导人类的孩子巴克利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这只载歌载舞的憨厚大熊,反复吟唱着一句话——“让我们,得到,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 人想活着,就必然得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物件陪伴左右。几年前,我见到一个乡下孩子和 一个城里孩子在做游戏。一张卡片,正面写着问题,背面写着答案。双方看着问题回答,对与不对,以卡片背面的答案为准。那题目是——生命存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城里孩子说,这还不简单吗?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呗! 乡下孩子说,啥叫脂肪?不就是猪大油吗?人没有猪油那些荤腥吃,能活。蛋白质是啥?不就是鸡蛋吗?人吃不上鸡蛋也可以活的。碳水化合物是啥东西,俺不知道。俺只知道人要活着,最要紧的是要有水、火柴和粮食! 那张硬硬的精美卡片后面的答案,判定城里孩子的回答正确。但说心里话,我更认为乡下孩子的答案率真和智慧。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的名录是越来越长了。一千年前,假如我们外出,真如那个乡下孩子所讲,只需带上水和干粮,再携一把火镰。现在呢,要带的恐怕就不仅仅是旅游鞋休闲装、驱蚊油防晒霜…… 这应该算是进步吧?只是大自然不堪重负了。养育一个现代人的物资,足够当初养活一百个一千个原始人。 大熊的箴言里,还有一个含义——单纯。单纯是一种很真实很透明的东西,我们已经在进化中将它玷污。比如水吧,人体的细胞所需要的,是纯净的自然之水,而绝不是啤酒、可口可乐和掺了色素的某种浑浊液体。人们先是把水弄脏,然后再把脏水过滤。当人们饮着这种再生的清水时,沾沾自喜,以为是文明和进步,其实比古代人的饮水质量,还差着档次。 再如空气,人的肺所需要的,是凛冽的清新的山谷森林之风,而绝不是被汽车吞吐了千百次的工业废气。人们聚集在城市里,在空气中混淆进数不清的杂质,然后摇摇头说,这样的地方,太不利于健康了。于是就开着汽车,满世界找青山绿水的地方,心安理得地住下来,把新的污染带给那里。 人们本来应该简洁明确地表白自己的内心,这样会避免多少误会,增进多少了解,节约多少人生啊!但是,不。有的人就习惯于虚伪客套声东击西云山雾沼,并称这些技术技巧为礼仪和外交,让世界变得遮遮盖盖诡谲莫测。于是无数人在这面难以超越的黑斗篷前终生猜谜,并因此形成窥探的癖好。 也许我们可以对自己精神和物质生活中所需要的庞大分子分母,来一个约分。本着单纯和必需的原则,把太繁多的精简,把太复杂的摒弃。必需的东西越少,我们的脚步就越轻捷。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单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因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杂质,无时无刻不在腐蚀单纯。人们往往以为单纯只是在于童贞,如果你在晚年还保有单纯,如果不是太傻,就是天赐的一种好运气,保佑你未曾遭遇污浊侵袭,所以依旧清澈。其实,最有力量的单纯,是历练过复杂之后的九九归一,以不变应万变,自身有过滤化解和中和澄清的功能。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 小题1:文章在开头介绍了《森林王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真理———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由一只熊告诉我们”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3: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说开去的?请简要分析。(8分) 小题4:作者认为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6分)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在夜间到达日内瓦,下着雨,然而天亮前雨停了。打开阳台门,我们就感觉到了秋 日凌晨那醉人的凉意。从湖上飘来的乳白色雾气渐渐消散,太阳还不明亮,却已经在雾中生 气勃勃地散射着光芒。我们匆匆盥洗完毕,穿好衣服,走出饭店,因为睡足了觉而精神百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畅游一番,年轻的心预感到这天一定会过得很好。 “上帝又赐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早晨!”我的同伴对我说,“你发现了吗?不吸烟,只喝牛 奶吃蔬菜,在户外生活.天明即起,这真使人向上!” 在不见有行人的滨湖路上,太阳已经穿过雾障热辣辣地照着。萨瓦群峰渐渐消隐在明亮 的朝雾中。近处,在宽阔的谷地和清凉潮湿的雾气中,就是那清澈透明的蔚蓝色深湖了。它 还没有醒来,麇集在岸边的一艘艘小船的三角帆也都还没有醒来,好似一只只灰色翅膀高举 在空中。两三只海鸥掠过水面,其中的一只突然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冲到街上去了。我们 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看见这只海鸥被它看不惯的景象吓着了,一个急转弯又飞回来……住 在晴朗的早晨会有海鸥飞去的城市里的人真幸福! 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走向山中,走向湖畔,走向远方…… 我们头上的碧玉色天空渐渐明净起来。我的同伴说: “你知道吗,我常常很难相信自己真的已经身在本来只能望着地图遐想的地方。瞧,这 些山后面就是意大利,离我们这么近。瞧,萨瓦,就是那些牵着猴子流浪的萨瓦小男孩的故 乡,我们小时候还读过讲他们的非常动人的故事呢!” 码头边有一些小船和船夫在阳光下打盹儿。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可以看见这湖沿着 谷地伸展到很远的远方。我们脱了西服上衣,挽起袖子,荡起双桨。码头渐渐向后退去。在 阳光下闪耀的城市、滨湖路、花园……也都向后退去。前方的湖面光辉刺目,船边的湖水越 来越深,越来越重,越来越透明。把桨插进这样的水中能感觉到它的弹性。我们放下桨,四 周立刻静极了。我们闲上眼睛,很久很久只听得见从小船两侧流过的水发出的单调的汩汩 声。 “往前走吗?”我问。 “等等,你听!” 我已经举起双桨,汩汩声慢慢消失。从桨上滴下一滴水,两滴水……太阳越来越烈地烤 着我们的脸……从山中离这儿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孤孤单单的均匀洪亮的钟声。 “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吗?”我的同伴低声问我,“我比你醒得早,天刚亮,我站在敞开的窗前听了很久,那钟声在那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多么孤单,多么响亮啊!莱茵河,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一幅幅古老的画……可是这儿的不一样,这儿的更好……” 这钟声,既清且柔,送进我们耳中。我们听着,闭上眼睛坐着,感觉有阳光亲抚脸颊。 从远处传来满含怒气的轮机喧声,、一艘纯白的小轮船闪着光在离开我们大约两俄里的地方驶过去。玻璃样的湖水一波一波地,宽阔平稳地朝我们奔来,好久好久才轻轻摇动了我们的小船。 “我们进山了,”轮船渐远渐小了以后,我的同伴对我说,“生活留在了这些山外,我们正进入我们的语言无法命名的静的福地。” 他慢慢摇着桨,说着,倾听着。钟声时远时近。我想,山中不知什么地方有一座小钟 楼,独自以自己的洪亮钟声歌颂这星期日清晨的和平与宁静,召唤人们沿着俯瞰这片蓝湖的 山间小路到它那里去…… 远远的山坡上布满色彩缤纷而柔和的秋的树林,一幢幢如画的花园洋房寂寞地度着这晴 朗的秋日。“多美啊!”我的同伴又说,“活着,生存在世上,呼吸着,看见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可我们还是不幸!问题在哪儿?问题在于人生短促,在于孤独,在于我们生活得不正确吗?雪莱和拜伦都曾经在这湖上荡舟……后来是莫泊桑,他孤独,而心里却装着让整个世界幸福的渴望……要点酒吗?” 我递过我的杯子,他给我斟满一杯酒,又惆怅地笑着说: “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亘古以来的静融为一体,幸福只在这静中。记得易卜生的话吗?他说:‘玛雅,你听见静了吗?’你听见这山中的静了吗?” 我们久久地望着群峰,望着群峰之上那含着秋的无望的愁绪的柔净天空。太阳高悬在四 面环山的深谷之上,一只苍鹰在深谷与天空之间的广阔空间翱翔…… 我们不慌不忙地摇着桨,同时谈着去萨瓦旅行的事。无论到哪里,对于我们都是新的自 然的美,艺术和宗教的美,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总是激起把我们的生活提升到那个境界,使之 充满真正的快乐,并与他人分享这快乐的欲望。我们在旅途中随处都注意到一些女子,她们 勾起我们对升华的,浪漫的,情调高雅的,几乎是对我们眼前时隐时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崇 拜的爱情的欲望……不过这种退隐到密林和群山之中的幸福—你越追它,它退得越远—— 莫不是仙境才有? 小题1:这篇经典散文原题只有1个字。请你细心揣摩全文内容,准确地找出1个字来为它命名。(2分) 小题2:文章中写了山中钟楼传来的钟声,也通过“同伴”的口。回忆到了科隆大教堂的钟声。请比较这两种钟声的不同。(6分) 小题3:文章第3段写了一只海鸥,倒数第2段写了一只苍鹰。对文中描写的这两只鸟儿,你更喜欢哪一只?说出你的理由。(4分) 小题4:这篇散文共在6处地方引用了“同伴”的直接引语(不包括那次“对话”),而作者的话语却不采用直接引语的表现方式。请对作者多次直接引用“同伴”话语这一手法作分析,谈谈作者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有哪些。(6分) 小题5:文章结尾段在总结全文时阐述了哪些思想内容?(4分)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 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无比清冷,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 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面前。这苍凉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无 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 目光的最尽头相逢。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苍凉常常会令人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 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没有一丝生命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 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当我想到这一点,突然崇敬 起那些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_去的人来了。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庙。他们表衫蓝缕,饥肠 辘辘.但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 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 往死在路上。 每当我看见他们在朝圣的路上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感动,就会 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自己过去生活的俗处,感到自己只是从 人的生存本能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 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 看见围墙上镶嵌着牛粪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 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遥了,会感觉到一 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与 自然对话。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并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 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了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极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有那方血脉绵延的泥土,还有那片能与你 心灵相通的天空。在西藏这片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的神秘土地上,自然已经 不只是个客观存在了,它具有神性和灵魂。在这里,与自然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世俗的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商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而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 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仍旧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没过几 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如此深刻,却无法带出西藏。它似乎超重,超大,如同故乡让游子无 法携带一样。看来我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再搁下它。 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 中伤。待到这气息渐渐弱小时,我套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文章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3段末尾说“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想法?(4分) 小题2:文章第6段中说“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逐了”,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中“放逐”一词的丰富含义?(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说的“西藏这片土地已经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理解。(6分) 小题4:文章末尾作者说“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