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遥远的炊烟鲁先圣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遥远的炊烟鲁先圣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20090306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问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J,-N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不见炊烟了,炊烟只是一种心中的记忆了。这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小题1:为什么作者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4分)
小题2: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个自然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①城市没有炊烟,城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2分)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2分)
小题2:①作者借写炊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2分)
②对幸福温暖乡村生活的怀念;(2分)
③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2分)
小题3:①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2分)
②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2分)
③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2分)
小题4:①“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②运用排比的句式,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拟人、排比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排比分析一处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的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⑤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良,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⑥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天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⑦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褒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
⑧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⑨在每个为远离乡野生机而痛心的时刻,我只有不断地告诫自己:恪守灵魂的高度,恪守心灵的绿色!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心灵的绿色”的含义。(4分)
小题2:请分别简要概括“城市的绿色”、“乡村的绿色”和“心灵的绿色”的特点。(6分)
城市的绿色:
乡村的绿色:
心灵的绿色:
小题3:为什么说“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4分)
小题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章题目是写心灵的绿色,为什么要先写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第四段,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赏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库安西
杨闻宇
出嘉峪关,戈壁渐渐开阔,沙漠也雄浑起来。有人说,这皇是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得最恣意、最自由的所在,其实,诗人独占不了,这里也是内地各色人等流放巨大梦幻的地方。
沙海蜃景,时现于前方,动辄是清漾漾的湖泊,波湛水碧,淡烟浩渺,舟巧岛碎,倒影历历,明明在前边不远j飞一样的小汽车无论如何也撵追不及,车速太紧,竟消失了,没有了,车外只留下一片炉渣样的戈壁,望之悚然。传说,河西上古时代为西海,汪洋恣肆,鸥飞鲸扬,是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隔断印度洋,水退了,水鸟水族,能走的走了,走不动的灭了,海底就现亮出沙砂石块儿来了。如今,这古老的海底沉积物仍做着残留的清波梦,海魂在斜阳梦境里时时来撩拨燥热,爬行的汽车像水底的小甲虫,我们坐在车里,窥见这梦影了,竞一时发昏,想企及它、进入它,怎能呢?
嘉峪关西北边的黑山,灭绝人迹,黑山崖石上却有稀奇古怪的石刻,石刻被仿制成方砚形的块儿,正摆在嘉峪关的大玻璃窗里出售。光怪陆离的刻纹,表示什么,谁刻的,刻于何代,一下考证不来,但听考证者说,这黑山石刻的纹样,与内蒙古的阴山石刻,与广西的花山石刻,三地竟一模一样。于是,有人怀疑这是别星球上的天外来客的作品了。买的人也就一下子多起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苑里著名的佳句。小车司机和同行的画家老冯,还有一位地质队的陈师傅,是经常在沙漠行走的人。他们认为,“孤烟直”里的烟实际上指的不是烟,而是大漠上的龙卷风。此说我在书本上见到过,死活不敢信。车行数日,夕阳沉没之时,远际天边不时见到龙卷风旋起的沙柱,笔直插天,似乎豕动,至此我才信服了:古人行经大漠,渴热得要死,还要烧什么呢,光溜溜的沙上,又有什么可烧的呢?即便是无风天里的烽燧狼烟,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磅礴的长河落日相般配。千年前的王摩诘,能化此迷离远景成好诗,眼力不俗,笔底也真绝。
疏勒河畔桥湾附近的沙漠上,距公路不远,有一寂寞古城,黄土版筑,粗率简陋,但见城垣尚好,雉堞女墙犹齐,城外城里,尘沙铺地,空空如也。中原土地上的城是砖城,十有九被拆了;河西沙漠上的城尽是土城,十有九还存在。此城叫梦城,起因是康熙皇帝夜晚做了个梦,梦见一座奇幻的城,翌日上朝,就要臣子把这个梦在生活里给寻找出来。人稠的地方,臣子不便撒谎,于是就在这远远的荒漠上捏造了个土城,驿马飞递,传报京都,去证实康熙皇帝的英明、远见……城还在,可惜闹不清楚,当时的康熙听到驿报,是怎么表态的,笑呢,怒呢,还是缄默?
尘沙幻影,人臣伪真,搅得我乏困的头脑晕晕忽忽。黄昏时分,小车飞似的驰进了安西县城。安西乃又名的“风库”。一年里,八级以上的大风达90多天,吹得天昏地暗。我们赶得巧,天光晴和,微风不兴,满眼水晶宫似的空明。县城新筑,典型的洁净之乡。一律青砖平房,玻璃明窗,房前统一是砖砌花墙,花墙间门楼低矮,格式雅致。街道水泥地面,宽直干净,没有坑洼补块,没有尘沙纸屑,也不见一个清洁工人。“风库”多风,秽物大概全都刮走了,吹得没影儿了。
千百年来,这里走过骆驼客和牧羊女,走过单于与可汗,也走过戍卒和将军。刀戈、长鞭、鼙鼓、羌笛,都像是风库里的风一样,远远地去了,一去不返了。眼前的安西城,崛起的是一尊崭新的勇敢的生命,是一个强健的、弓箭样的灵魂。
我们从旅途上的梦幻状态进入了安西城,安西城却绝不是一个短暂、甜蜜的清梦,它是一颗在风地里闪射光彩的沙海明珠。(节选自《炎黄春秋》)
小题1:“这里是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得最恣意、最自由的所在”,沙漠哪些特点触发了诗人的想象(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古老的海底沉积物仍做着残留的清波梦,海魂在斜阳梦境里时时来撩拨燥热(3分)
(2)眼前的安西城,崛起的是一尊崭新的勇敢的生命,是一个强健的、弓箭样的灵魂(3分)
答:
小题3:文中写到了“王维的诗句”和“康熙的梦”,试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结尾“安西城却绝不是一个短暂、甜蜜的清梦,它是一颗在风地里闪射光彩的沙海明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月(节选)
李元洛
无论古今,在中国诗人中,写月写得最多而又最好的,还是要首推大诗人李白。如果中国诗歌要设立一个“明月奖”,那么,摘取那青青月桂的,除了李白,还有谁能和他一较高低?
李白流传至今的诗约有千首,与月有关的将近四百篇,也就是说,月光照亮了他差不多百分之四十的作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他幼小时就是一位铁杆“月迷”。除了“白玉盘”“瑶台镜”这些最早的比喻之外,如“天镜”“圆光”之类对月的不同称呼,他的诗中大约有五百种之多,而随季节时令、地理环境和生活际遇的不同,他诗中的月亮更是多彩多姿,汇成了一个素而且美的月世界。没有太阳,李白的诗尚不至黯然无光,但没有月亮,李白的诗一定顿然失色,难怪前人要赞美李白“明月肺肠”,又有人称他“明月魂,玻璃魂”了。
中国幅员广大而又地域分明,加之于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或怀乡,就成了我国传统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的主题。在众多的怀乡之篇中,故乡和月亮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这是唐诗人李洞的《客亭对月》,他见到客中的月亮而怀念故乡。“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明月正圆时。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青光知不知”,这是白居易的《初入香山院对月》,白居易籍贯山西,他将洛阳香山的月亮视为家乡的月亮,也是一种曲线怀乡。杜甫就说得更直接了,在《月圆》一诗中他咏叹“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而战乱中怀念兄弟手足,《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更是一往情深,千百年来,是患了怀乡病的人暂时止痛的良药。然而,怀乡病患者用的最多而见效最快的,该是李白的《静夜思》那一帖了,而更想不到的是,古典的诗句可以疗救现代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地理和历史,一种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对生长之地的山川与人事的回想和悬想。我的故乡在长沙,犹记青少年时在北京上大学,每当月明之夜,就常常不免想起李白的诗。待到毕业后远去青海,山遥水远,地冻天寒,举目无亲,那时,李白的诗句和月光,便常常如不速之客来推开我的窗扉与心扉。及至后来回到长沙,怀乡病也就不药而愈,虽然仍旧不时读到李白的《静夜思》,但却如同对旧情已了的恋人,虽然也难免会回首前尘,但已经没有更多的感情上的联系。
不料,最近我竟然一度患了严重的乡愁,并只得常常请李白的诗来疗治。那是去年秋日,我去国离乡,飞越太平洋去美利坚大陆探亲。父母和两位妹妹居于旧金山市,儿子和媳妇工作于阿肯色州。高堂在侍,手足在旁,儿孙在下,出有车,食有鱼,入眼的有异国风光,然而,我却莫名其妙地罹上了怀乡之病。旧金山气候奇佳,日日风和日丽,夜夜月白风清,但晚上看到月亮,似乎觉得陌生,仿佛已不是李白的那一轮了。
旧金山少见杨柳,更无桂花,犹记中秋之夜,是那高挺的棕榈树挑起一轮明月。我虽然和亲人欢聚一堂,品尝唐人街买来的各色月饼,但面对中秋明月,我仍然觉得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乡不仅是精神的,同时更是地理的。在中国,不论我置身何处,长沙是我的故乡,在世界,无论我走到哪里,中国是我的故乡!在异国的中秋,在许多人视为乐土的彼岸,我心中洋溢的竟然是一坛古老的怀乡的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四川以后,虽然浪迹天涯而再没有回去过,但他对故乡始终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在旧金山的中秋月夜吟诵他的诗句,这位眷恋故土而性格豪放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办好护照壮游美利坚大陆,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说在中国诗人中,“写月写得最多而又最好的”要首推李白?(4分)
小题2:第三段中列举李洞、白居易、杜甫等诗人诗句的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3:亲人在侧,生活优裕,异国风光优美,中秋同样可以赏月、品尝月饼,为什么作者还是“罹上了怀乡之病”?(6分)
小题4:“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这样结尾有何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飞入芒花
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块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非常美。那时感觉到能让母亲牵着手,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儿。
还经常上演的一幕是,父亲到外面喝酒彻夜未归,如果是夏日的夜晚,母亲就会搬着藤椅坐在晒谷场说故事给我们听,讲虎姑婆,或者孙悟空,讲到孩子们都睁不开眼而倒在地上睡着。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呀!真美。”我们回过头去,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地,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我再回头,看到那时才三十岁的母亲,脸上流露出欣悦之情,在星空下,我深深觉得母亲是那么美丽。
于是那一夜,我们坐在母亲的身旁,看萤火虫一一飞入芒花地,最后,只剩下一片宁静优雅的芒花轻轻摇动。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看到旧家前的那一片芒花地已经完全不见了。现在那些芒花仿佛都飞来开在了母亲的头上,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我想起母亲年轻时候走过芒花的黑发,不禁百感交集。
童车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缩放的光泽,想起在这广大的人间我唯一的母亲。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1期)
小题1:开头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从我因要钱而与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品性?(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意在表明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3:文中描写了母亲的三幕镜头,从剪裁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芒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谁扼***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
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半年多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着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生出的滚滚红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更动)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说:“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联系全文看,“梦想”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第四段说“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这里的“土壤”指什么?(3分)
小题2:(请分条概括“哀愁”具有哪些内涵。(6分)
小题3:文章第六自然段列举俄罗斯民族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等有关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提供的有关信息,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谁扼***了哀愁。(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