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 .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答: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答:
答案

1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3《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4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
1 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划线句子均为对人物的评传,因此,解答时,我们要找出这样说的依据.原因。
阅读第二段可知,每个划线句之后的语句都是对评价的具体阐述,由此可知答案就在这里,这些句子分别为“从性情……真知灼见”“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根据赋分,我们可以从两点进行表述。
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价,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死为了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所以,我们的答案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
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一词。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D。
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看看文章哪里是说不足,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文中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评述主要出现在六.七.八三个段落,之后的段落重在评述他的人格,由此则不难做出解答。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1)要全面,第八段仍为其关于文化的认识,因此不可忽略;(2)语言注意表现本质上的不足,如前两点可概述为“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4主观题,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
要想做好和第二问这类的题目可以从如下两点考虑:(1)文章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2)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文章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废墟上的花园
王眉
很久都没有打开窗子了。因为窗外右边那栋大楼正在施工之中,电钻声,钢筋声,轰轰隆隆的搅拌机声不绝于耳,只有紧闭门窗才能阻隔那种嘈杂。但又忍不住每天要向外探头探脑,不单是为了探视那栋高楼又增高了几许?还为了看看窗外楼下那棵大杨树的枝头发芽了没有?绽绿了没有?树下那片空地长出野草了吗?这棵树和树下这点儿地,是这片楼群里唯一的一点绿地。而窗下这片废墟,砖头、铁板狼藉一片,让人焦躁。
两栋高楼之间,只相隔百米左右还要建房,当然受到各方的反对,人总要有生活空间,不能被高楼挤压得没有呼吸的地方。环境是为人类更好的生存而布置的,人类也要按美的原则营建环境。话是这么说,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平常百姓也只能在无奈中叹息几声,该绕着走的还是绕着走,该怎么过日子还得怎么过。好在,中国人要求不高,能活着就行啊!
冬去春来的时候,我见几个民工在拆除废墟,用车拉走了钢筋、铁板、水泥。接着平土,栽上了树和草。左边是几棵松树,中间是藤萝架,右边还种上了一排排月季花。五彩花砖铺成一个似八卦的圆盘样,穿插着还辟出了一条条小路,在花园里到处延伸……不足百米的高楼峡谷中,终于有了一座小小的街心花园。
几场春雨就把小园浇灌得葱绿起来,随着大地的激情,这里的一花一草都在竞放自己的魅力。大自然能在这现代文明的楼群中挤出一个属于自己生命的燃烧季节,为人们重新开启青春与活力的大门,释放生命的渴望和激情,是多么可贵呀!在这春满人间的花园中,生命就像这春草顶破严寒的禁锢,驱走废墟,再临人世间。
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机。寥寥几棵小松,组不成林的阵势,但在久居闹市的人们眼里,这无疑是沙漠中的绿洲了。进入小园,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楼房的逼仄感没有了,烦嚣的施工声听不见了。每天夜色浓时,我独自默默地在曲径通幽的小路上散步,心是沉静的,呼吸的是田园里芬芳的气息。圆盘形状的小池,是用绿、红、白、灰和花色石砖砌成,那中间菱形的紫色,让我想起山泉的清凉,就似享受田野里那自由自在的风;还有树林里那藤箩,那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是啊,小草在身旁伴着,白天紧张的神经都放松了!
小花园自然成了远近楼里人们的休憩之地,大家的呼吸似乎都顺畅了。松树下几位每天准时来甩胳膊的老太太,动作像是约好了的那么齐;脚步迅捷的老教授来来回回地走着;教孩子滑旱冰的母亲,目光里透出温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年逾花甲的夫妇,他们每天傍晚相携而来,围着花园一圈一圈地走,男的步子有点踉跄,一路上总是磕磕绊绊像是幼儿在学走路。我知道,他是为别人做嫁衣的老编辑,因脑血栓倒在书桌上,几经救治,才从死亡线上折了回来。陪伴的老伴总是一步不离地扶着,他们风雨不误,相扶相依地走着,走着,从枝叶刚刚吐青的树下走过,又从月季花的身边走过,踏过秋风扫起的枯叶,又迎来了雪花的飞翔……步子是一天天地轻快,动作是一天天地和谐,那一摇一晃的两个人,好像在用腿、用腰身诉说着他们才懂的生命历程。我老是在想象,在当年相识的日子里,他们就是这样手拉手走进爱情、走进生活、走进事业的,如今这一切都留在了身后,他们又携手走进生命的暮年。虽然这扇门是通往生命的终结与归宿,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一个新的开启。看着他们缓缓的步履,我想起这园中春的节拍:鹅黄,嫩绿,深绿,大红……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希望。
12.人们青睐花园是因为花园所具有的鲜活的气息,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依据文中的有关内容,概括能突出花园特点的两个关键词。(2分)
1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作者对花园的诸多感受及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4分)
14.第一自然段中写道“忍不住每天要向外探头探脑”,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15.“大自然能在这现代文明的楼群中挤出一个属于自己生命的燃烧季节”的“挤”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4分)
16.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文字着重描写了花园里人们的一些活动,这对表现作品主旨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班公湖边的鹰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而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小题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2)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小题3: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这就是神遇啊!”,你怎样理解“神遇”这一说法?(4分)
小题4: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结构全篇,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夜色中的喃喃艺语
刘海建
夜凉如水。
很久没有在凌晨还依窗而立。
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
我突然想起了那段被叫作童年的岁月,它的美丽淳朴常常让我不忍去回忆,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弄坏了。真的,它是用最简单的游戏法则构筑了“美”的本然世界,以最微不足道的奖励圆满了一个个硕大的梦想——那当真是一段不能复制的奢侈时光。
那个时候,最让伙伴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儿,顶多也就一毛钱一根,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到了冬天落雪的日子,大家呼朋引伴地雀跃在茫茫的雪地里,比谁堆的雪人最大,比谁滚的雪球最结实,那个年纪的孩子,都还不知道什么叫作寒冷。春风吹起时那就更妙了,最先脱去棉衣的那个人,一定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后跑回家中,央求着母亲帮自已换上春衣,虽然在多数时候都不会得逞。秋天我们就去林子里捡树叶,或者做成书签,或者用胶水在白纸上制作树叶拼图。其实伙伴们的手艺都不高明,但大家仍然会唧唧喳喳地评出一个最棒的第一名。
毫无线索地,我想起了少年时爱听的那首歌:从前有个传说,传说里有你有我,我们在阳光海岸生活。有些梦不做不可,有些话一定要说……
那时,我好像还不大知道歌里唱了些什么,只是朦胧地感到,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离现在已经过于遥远,连记忆都已变得陌生。我再想想,好好想想,想想那个飞扬跋扈的青春,还有洒脱不羁的成长:懵懂、单纯、执著、狂热、无所顾忌,爱做多多的梦,爱想多多关于未来的事,爱扒着地图用手指在上面游来游去,告诉自己以后要在这里,还要去那里。
忆起了那个裙裙飘摇的年代。我的身边走着一个清瘦的少年,他有一张俊朗的脸,沉默羞涩。那时的我像只闹喳喳的麻雀,而他平日里却言语不多,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帮数学老师收作业,我帮语文老师收作业。我们放学一起回家,下课一起上厕所,只是到了门口时,他进右边,我进左边。他身上常年只有一块钱,喜欢在校门口的小摊儿买烤山芋,然后就把一个掰成两块儿,我一般都会抢到大的,他就开心地吃着那个小的。我说我高中一定要考到省重点去,他说那他也去。我说我们还要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烤山芋。他说好,永远一起。其实那时,我们谁都不懂,永远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算作誓言,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比这更让人憧憬的约定。后来,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他却失约,留在了当地的一所普通高中。
前些日子,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一个沉稳厚重的男中音对我说,是我,我现在是一名军官了。
这些年里,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只有年少时的情感,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人偷偷喜欢,偷偷为一个身影心跳,偷偷为一个微笑沉醉。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善待和迁就,仅仅是在友谊的名义下给予的温存和暖意。但这所有的所有,都不带丝毫造作的嫌疑,也无关任何***或世俗的动机,那善待是真的善待,那暖意也是真的暖意。也正是这些与锦瑟年华有关的心动、感伤、幸福、羞涩,不论岁月把你带去了何处,当你回头望时,它们却始终诚恳地站在那里,站成我们生命中郁郁葱葱的绚烂风景。
夜色越来越浓,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窗外的小虫早已经睡下,我的思绪却仍然在飘荡。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只是,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上,我依稀看到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少年的背影:清瘦、羞涩、俊朗、落寞。
来风了,它在蹭我的脸呢。
这么晚,夜的温柔,一定是只为我一个人而敞开的吧。
(选自《散文》2008年6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题目有“喃喃呓语”,阅读全文,说说“呓语”的意思。(6分)
答:
小题2:“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说说这个句子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文章是怎样组织材料的,请说说文章的结构安排。(5分)
答:
小题4:对清瘦同学那么美好而甜美的回顾,被一个电话打断了,结合倒数第三段的文字,请你说说作者的观点和有些什么样的感受。(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生命,有一种硬度
邓康延
八十多岁的梅益先生有一次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
专家说他两次纵览中国,言语中不乏自傲。
噢,噢,梅老先生客气地应着,末了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十次到过贵国。
他们一直谈语言比较,谈风俗礼仪,谈世事变迁。才出校门的中国小翻译一直操着引以自豪的流畅俄语。
梅老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
一位东北小伙子乘国际列车跑俄国小买卖。他的不少同伴以国內次品货谋取暴利,他坚持出售名牌正品。
别人笑他:讲啥信誉,小买卖还能做百年?
“就是做一天,心里也踏实24小时。”他话锋一转,“哥们儿,你们猜我在俄国最不爱听什么奉承话?一一‘中国人不都是奸商。’”
有一次我乘飞机在贵阳中转时,与一位海外人士聊天。我微笑着问他是不是香港人,他头一昂大声道:“我是日本人!”我半晌无语,然后突然骂了他一句家乡土话,再笑着拍拍他的肩,用国语一字一顿地说:“只要不来中国捣蛋,欢迎。”
我一直感叹一件事,50年前苏联军队拒受一支德军的投降,因为他们绞死了苏联的好儿女卓亚和舒拉。我曾想日本战败时我们也是有理由不接受日本第六师团投降的:人类没有任何一次、任何一次惨案比南京大屠***更残暴血腥了。那是一支野兽之师。从道义上阱,败而伏爪的野兽也许会驯化;从情感上讲,他们的牙缝里塞满了30万无辜中国百姓的血骨碎肉。令人尤为悲愤的是,至今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作过正式忏悔和道歉。  
在日本投降50周年前夕,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声震九霄的百架钢琴演奏,咆哮的《黄河》让人心激颤。然而一个微小的细节将我的情绪打乱。我清清楚楚看到首席钢琴是日本雅玛哈牌子一一不是星海牌一一日本钢琴的音色的确很亮。
但,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难以言说
1984年我赴四川一座小煤矿搞地质科研,与地测科一位五十多岁的技术员相识。他发稀话少,井下素描图却作得精细漂亮。我去他家做客,看到墙上一幅笔力遒劲的松竹梅,才得悉他曾是美院的高材生。他一生中最大的跟头摔在1957年。
反右时,系书记让大家对一个敢说真话的班干部进行“活靶子”式的教育。众人顿时口诛笔伐.待问到他时,他半晌无语,他的同窗女友更是紧张地不敢看他。最后他像作写实画一样吐了心言。   
两个月后,他和那位“活靶子”一起被开除,分送地图的最边缘去改造。女友没去送他。
二十多年后,他被平反,并被分到矿上。昔日的丹青手成了地质素描师。没有人太注意他的河流在哪里和哪里转过大弯。
我问他:若再选择一次,还会说真话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不过当时没说真话的许多同学在文革中还是被说更多假话的人打倒了。
他转而反问我:如果能让他选择一次,何不让上边也重新选择一次。
黑色命运的死结,常常是被一颗颗红润的心缀紧的么?   
一位在美国读完硕士的朋友归国一年,历经一些不如意后,准备再渡重洋。
“我还会回来的。”在送别聚会上他不住地对朋友喃喃,因为酒的缘故,他不连贯的语句还夹着一些英语“……我研究了这十多年英美文学了,可看着顺眼的还是咱中文……我可真是喜欢这方块汉字,有些字眼看着就叫人心动,比如苍天、永恒、悠悠……欢乐英雄、碧草白云。”
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这般生动表述出“碧草白云”。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译者梅益先生之所以在会见来访的俄国专家时从“您好”到“再见”一直用中文,是因为他年臻八十,言辞不太流利。
B.坚持在俄国出售名牌正品的东北小伙子有别于他的同伴之处就在于他内心里坚守着诚信的准则,这也是作者所要张扬的生命的硬度。
C.我对那位日本人说的话“只要不来中国捣蛋,欢迎”表达了作者对“至今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作过正式忏悔与道歉”的愤慨。
D.昔日丹青高手的地质素描师从因说真话而导致生活轨迹变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回避,学会了用反问来保护自己。
E.文章虽然没有对生命的硬度作出定义式的诠释,但作者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硬度,说服并教育了读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难以言说”?
答:                                                                                       
                                                                                            
                                                                             
小题3:请结合文章讲述的故事,探究作者提出的“生命硬度”所呈现的形态。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
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
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
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
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
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
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4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