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奇 丐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奇 丐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奇 丐
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百姓用来供奉牛王的。民国时候,有个叫杨占法的乞丐就住在这庙里。
杨占法何处人氏,因何而沦为乞丐,无人知道。他约有四十余岁,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天天靠进城讨饭填肚子。杨占法讨饭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讨饭,都要拖一条打狗棍。杨占法不,奇怪的是狗却从来不咬他。别的乞丐讨饭,喜欢打一阵竹板或唱一段小唱,杨占法不,他走过你的院门来,总是一声不吭地在那里站着,直等你发现了他,打发他些饭食,才默默地离开。
更令人奇怪的是,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杨占法,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的字非颜、非柳、非欧、非赵,又似颜、似柳、似欧、似赵,可谓博采众家,又自成一格。杨占法写字,也有别于他人,他从不用新笔,有人备下笔墨央他写字时,他总是先拿起剪子把笔尖剪秃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便带些刺刺的毛边,看上去更加苍劲有力,雄浑厚重。那时候的蒙阴人,多是些草民百姓,并不懂书法,但每逢过年张贴对联时,都喜欢摆出纸笔让他来写。杨占法也从不拒绝,要过剪子剪去笔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杨占法不仅写一手好字,还精通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卉鸟虫无所不能,其功底之厚似乎比书法还胜一筹。在他居住的牛王庙内,放着一块石砚、半截条墨、几枝秃笔,便是他做画的全部工具。吃饱了肚子,他就待在小庙里做画。只是那画做完之后,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均以画得不好而辞之。惟一流传下来的画,是一幅《秋荷图》,那幅画还是画在牛王庙的墙上的,后来被周士文临摹了下来,这画才得以流传到今日。
周士文是民国时蒙阴的第三任县长,祖籍奉天辽阳,在蒙阴执政虽不足两年,却十分有政绩,老百姓那里颇有口碑。这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每到一地,他除忙于公务外,就是遍访书画名人,索购字画收藏。偶有闲暇,自己也运笔泼墨,陶冶性情。他画的虾神形兼备,颇有白石老人风范,虽不是书法大家,但也深受行家们的赞赏。
一日,周士文率员到三山子植树,信步走进了牛王庙。一进庙门,他就看见了那幅《秋荷图》。只见那图上约有三两片荷叶。一枝荷花一只莲蓬,莲蓬上还落着一只秋蝉,荷下是一汪碧水,粼粼波光清楚可见,水下有小虾小鱼在游动,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他们的唼喋。整幅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一气呵成,非大家手笔绝无这般功力。周士文看罢,惊得瞪大眼睛,忙问随从这图是何人所做。那随从认识杨占法,就拿眼在殿内搜寻,一会儿便在一堆麦草中寻到了正呼呼大睡的杨占法,遂对周士文说:“就是他,一个叫花子。”周士文越发惊奇,他看看那图,又看看杨占法,然后一抱拳道:“这位先生,此图真是你的手笔?”杨占法打个哈欠,瞥了那图一眼,含含糊糊点了点头。周士文忙又抱拳道:“周某今天认识先生,真是幸甚,我平素极爱丹青,今请先生到敝舍一叙如何?”杨占法摇着头,嘿嘿地憨笑道:“咱一个叫花子,不怕脏了你大人?”周士文忙道:“哪里哪里,先生您这样的大家,本人真有点相见恨晚呢!”杨占法见推辞不过,又嘿嘿地憨笑一下说:“周大人咱也早认识,这么着吧,明日我专去赶您的门就是了。”然而一连三日过去,周士文并没见杨占法来访。第四天早上,他有点沉不住气了,就备了马匹亲自到庙里来请,进了庙门,除了那幅《荷花图》之外,杨占法早无影无踪了。周士文望着那空空的小庙,半晌无语,只好叹息而去。
后来,杨占法竟再也没有在蒙阴城出现过,至于他到底何许人,又流落到哪里,到现在还是个谜。如今,那牛王庙也早已倒塌,惟有周士文临摹的那幅《秋荷图》还保留到现在,并且成了一件文物,被文物部门收藏起来。那图虽是临摹的,但在这个县的文物中却是最为珍贵的。据说有一位台商曾见过这幅图,出资50万美金购之,但被文管部门拒绝了。
1.这篇小说题为《奇丐》,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本文何以“奇丐”为题?
2.试析文中“杨占法”这一人物形象。
3.杨占法做完画,为什么“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杨占法虽然生活贫困,却醉心于艺术,且不为名利所动的传奇故事。
B.杨占法人品高尚,但性情极其古怪,拒绝别人向他“求画”,便是最好的明证。
C.小说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杨占法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
D.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他爱才,惜才,深得百姓拥戴。
E.小说是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与鲁迅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F.小说结尾,耐人寻味,留下百年之“谜”,给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答案

1.因为杨占法身上具有不同于一般乞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奇”:一奇是与众不同的讨饭方式;二奇是自成一格的“秃笔”书法;三奇是造诣精深的绘画艺术。
3.优秀的艺术家不把粗糙的东西给人看。
2.(1)杨占法是旧中国极有个性的艺术家;(2)宁可沦为乞丐,也不以“卖画”为生;(3)每逢过年,乡邻向他求字,他从不拒绝;(4)生活贫困,但醉心于艺术,绘画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5)不依附“权贵”,不求声名显赫等。(能归纳出三点即可)
4.B、E
解析
1.此题答案的归纳,重在一个“奇”字上,而“奇”又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占法讨饭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讨饭,都要拖一条打狗棍。杨占法不,……。别的乞丐讨饭,喜欢……杨占法不,……”(第二自然段)“更令人奇怪的是,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杨占法,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杨占法写字,也有别于他人,……雄浑厚重。”(第三自然段)“杨占法不仅写一手好字,还精通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卉鸟虫无所不能,其功底之厚似乎比书法还胜一筹。”(第四自然段)
2.杨占法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二、三、四、六自然段。
3.根据第二题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此题的答案。
4.B项“性情极其古怪”不对;E项“白描手法”不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到目前已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绝非司空见惯。在这种权利结构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当然,“山寨”危险的另一面正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15.下列对于“山寨”春晚的看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不够规范,不够现代,不够气派,却体现了对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B.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大众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生产进程中去的愿望。
C.它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存在弊端有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或创新能力终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释放出来。
D.有哗众取宠之嫌,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
16.山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                                                                  
17.试分析山寨文化在当下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2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4分)
答:                                                                      
25.说说“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的含义。(5分)
答:                                                                      
26.“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加以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叶圣陶
①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满腔的愤怒,头颅似乎戴着紧紧的铁箍,我走,我奋疾地走。路人少极了,店铺里仿佛也很少见人影。那里去了!那里去了!怕听昨天那样的排枪声,怕吃昨天那样的急射弹,所以如小鼠如蜗牛般,蜷伏在家里,躲藏在柜台底下么?这有什么用!你蜷伏,你躲藏,枪声会来找你的耳朵,子弹会来找你的肉体,你看有什么用?   
②猛兽似的张着巨眼的汽车冲驰而过,水泥溅污我的衣服,也溅及我的项颈,我满腔的愤怒。   
③一口气赶到“老闸捕房”的门前,我想参拜我们的伙伴的血迹,我想用舌头舐尽所有的血迹,咽入肚里。但是,没有了,一点儿没有了!已给仇人的水机冲得光光,已给腐心的人们践得光光,更给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洗得光光!   
④不要紧,我想。血总是曾经淌在这地方的,总有渗入这块土的吧。那就行了。这块土是血的土,血是我们的伙伴的血,还不够是一课严重的功课么?血灌溉着,血湿润着,将会见血的花开在这里,血的果结在这里。   
⑤我抬起眼睛,那边站着两个巡捕;手枪在他们的腰间;泛红的脸肉,深深的纹刻在嘴围,黄的睫毛下闪着绿光,似乎在那里狞笑。手枪,是你么?似乎在那里狞笑的,是你么?   
⑥我吻着嘴唇咽下去,把看见的听见的一齐咽下去,如同咽一块糙石,一块热铁。我满腔的愤怒。   
⑦雨越来越急,风吹着把我的身体卷住,全身湿透了,伞全然不中用。我回身走才来的路,路上有人了。三四个,六七个,显然可见是青布大褂的队伍,虽然中间也有穿洋服的,也有穿各色衫子的断发的女子。他们大部分直任狂雨乱淋。   
⑧我开始惊异于他们的脸,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严肃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这么郁怒的脸,有如雷电之将作;青年的柔秀的颜色退隐了,换上了壮士的北地人的苍劲。他们的眼睛冒得出焚烧掉一切的火。吻紧的嘴唇里藏着咬得死生物的牙齿,鼻头不怕闻血腥与死人的尸臭,耳朵不怕听大炮与猛兽的咆哮,而皮肤简直是百炼的铁甲。   
⑨似乎店铺里人脸多起来了,从家里才跑来呢,从柜台底下才探出来呢,我没有工夫想。他们惊讶地望着路上那些严肃的郁怒的脸。   
⑩青布大褂的队伍便纷纷投入各家店铺,我也跟着一队跨进一家,记得是布匹庄。我听见他们开口了,差不多掬示整个的心,涌起满腔的血,这样真挚地热烈地讲说着。他们讲及民族的命运,他们讲及群众的力量,他们讲及反抗的必要;他们不惮郑重叮咛的是“咱们一伙儿”!我感动,我心酸,酸得痛快。   
⑾店伙的脸比较地严肃了;没有说话,暗暗点头。   
⑿我跨出布匹庄,“中国人不会齐心呀!如果齐心,吓,怕什么!”这句带有尖刺的话传来,我回头去看。是一个三十左右的男子,粗布的短衫露着胸,苍黯的肤色标记他是露天出卖劳力的,眼睛里放射出英雄的光。不错呀,我想,露胸的朋友,你喊出这样简要精炼的话来,你伟大!你刚强!你是具有解放的优先权者!我虔敬地向他点头。   
 ⒀但是,恍惚有蓝袍玄褂小髭须的影子在我眼前晃过,玩世地微笑,又仿佛鼻子里发出轻轻的一声“嗤”。接着又晃过一个袖手的,漂亮的嘴脸,漂亮的衣着,在那里低吟,依稀是“可怜无补费精神”!袖手的幻灭了,抖抖地,显现一个瘠瘦的中年人,如鼠的觳觫的眼睛,如兔的颤动的嘴,含在喉际,欲吐又不敢吐的是一声“怕……”   
⒁我倒楣,我如受奇辱,看见这样等等的魔影!我愤怒地张大眼睛,什么魔影都没有了,只见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
⒂微笑的魔影,漂亮的魔影,惶恐的魔影,我咒诅你们:你们灭绝!你们销亡!你们是拦路的荆棘!你们是伙伴的牵累!你们灭绝,你们销亡,永远不存一丝儿痕迹,永远不存一丝儿痕迹于这块土!
⒃有淌在路上的血,有严肃的郁怒的脸,有露胸朋友那样的意思,“咱们一伙儿”,有救,一定有救——岂但有救而已!   
我满腔的愤怒。再有露胸朋友那样的话在路上吧?我向前走去。   
⒅依然是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
17.请联系全文说说“只见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一句中“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的含义。(4分)
答:
18.“我满腔的愤怒”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6分)
19.第⑿⒀两个自然段,作者勾画了几类人的形象?请分别指出这几类人的特点。(8分)
作者勾画了四类人的形象。
他们的特点是:
20.全文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归纳。(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 “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一一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6.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7.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有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鲜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10亿的人喝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法国《费加罗杂志》)         
4.体现“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  )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他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5.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
B.改变发展的方向,即消除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避免因此产生的冲突。
C.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哲学问题:明确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消费和生产的合理安排等问题。
D.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6.文章提到了下列应对地球资源有限问题的方法,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实现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
B.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C.探索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D.积极发展高科技,在现有自然资源最终枯竭之前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7.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前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地球资源濒临枯竭,只有改变这种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
B.尽管所有的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都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C.富裕国家比如美国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想象成被剥夺,因此,要改变现状,需要有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D.人们没有真正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明白“可持续发展”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