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5分)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1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1.①“空巢”象征着商丘这一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②但今天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徒留下一个文化名城的空名。③结构上引起下文,由“空巢”引飞翔,由飞翔引出了对庄子和屈原的议论,进而引出全文内容。
12.①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②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
13.①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泊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这是由于他生活极少牵绊,并且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竟相绽放的时代。
②屈原出爱国忧民,洁身自好,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他对昏君仍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联在一起,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爱国,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心中充满痛苦。
14.①庄子和屈原那种激情与想象,已经被现代人追名逐利的世俗大潮所冲淡,逐渐散失了。②现代人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缺少浪漫色彩,没有了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没有了英雄主义的色彩。③要想让我们的生活重新获得激情,只有重新端正处世态度,继承古代仁人志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传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用什么报答母爱
周国平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健稳,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天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也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家庭博览》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罢。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景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中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很想做一些能够使他欣慰的事,也算是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的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是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的。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更有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15、文中第二段作者说“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请说说“母亲”的青春梦想是什么。(2分)
16、文中第三段说“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请说说这个形象具体指什么。(2分)
17、请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5分)
18、作者在最后写道:“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①春日清晨,到山上去。大树下的酢(cu)浆草长得格外的肥美,草茎有两尺长,淡紫色的花竞相盛开,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带回家洗净,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  
②当我把这一盘浆草短道窗户前,看到温和的春日朝阳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山间凄凉流动的露气,然后我慢慢的咀嚼酢桨草,品味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觉到能娴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③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桨草的白瓷盘,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是平底的椭园形,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它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着古l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但它一点不粗俗,只是放着观赏,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④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我也喜欢用瓷器,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使我
感受到人问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
⑤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放上几个雀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那种美,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养。从手里"的。白、瓷盘,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就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地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底长期的蛰伏,用几年漫长的爬行,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不管是什么生命,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过我们懂得去欣赏,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幺活泼。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⑥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在白色、红色、兰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我们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使我们澄明如云。
⑦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芥的生命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自性的开启,不是走离世界,而是进入宇宙之
⑧我愿学习白瓷盘,收敛自已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
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但不沉溺这种美好。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虽精致_而不离开生活,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
子亘;虽朴素但使自己无瑕,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我要学习一种光耀色容的态度;
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使最平凡的东西,一放在白瓷盘上,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⑨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可惜的是人哿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我们的宝瓶本是珍贵无比,可惜苌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这是悟!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这是悟暑的世界!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原来是相同的!  
④因此,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村靶人向事物的颜色,我更要学习做宝瓶,即使空无一物,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并释放出内在的音采。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莳有人群的爱,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19.文章⑤⑥两段写了“草木、花朵、蝉、蛇、蜘蛛、云天:等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是什么?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5分)
2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人生感悟?请分条概述。(4分)
22.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冬日的阳光
伊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4.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
16.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4分)
答:
17.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花一样开在心里
有一个女孩,在路边摆了个小摊。
这儿是郊外,女孩可以肆无忌惮不地打起一把很大很大的伞。女孩和她的摊子,就摆在大伞下。我那时候还在临川电视台上班,我每天都要骑摩托从女孩跟前经过。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忽视了女孩。或者说我每天来来去去从女孩跟前经过时,都没怎么认真看过女孩。
有时候我会认真看一棵树,一朵花,比如桃红柳绿的时候,我会停下来认真欣赏那些树,欣赏着树上的花。甚至,我会注视一些草,草不起眼,但在春天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它勃勃的生机。但女孩,我真的把她忽视了。我真的没怎么注意过她。当然,说完全没看她一眼也不是事实,偶然也会暼女孩一眼,女孩黑黑瘦瘦,毫不起眼,我没往心里去。说真的,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
如果不是那次爆胎,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注意到她。
那天天热,我的摩托车骑到女孩摊子那儿时,歪歪扭扭骑不动了。我赶紧下车检查,
发现漏气了。骑摩托最怕漏气,骑不动也推不走。正在为难,女孩过来了。女孩问我是不是轮胎漏气了。我没看女孩,但点了点头。女孩没再问什么,却从她的摊子里拿了一把气筒过来。我就有些惊喜了,问女孩是不是除了摆摊还修胎。女孩摇头,说经常有骑车的人的车在路上漏气,备一把气筒可以方便人家。女孩这话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
接下来打气,但打了许久,轮胎也没有鼓起来。女孩见了,便说怕是要补胎吧。我说
肯定要补胎,但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找得到补胎的人呢?女孩说我们村里有一个修车的人,他会补胎,要不,我去把他叫来吧。我说很远吗?女孩伸手指了指一个村庄,说不远,只有三四百米。说着,女孩走动起来,边走还边说:“帮我看一下摊子。”
我一直注视着女孩走去,直至女孩走远了,溶入远方那个村庄,我才回过神来。天天
都看得见的一个女孩,以前没怎么注意她,现在感觉到她的好了,感觉到她的热心。就像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你不注意它们时,不会觉得它们的存在。你注意它们了,会觉得那一朵花一棵树一棵草,都很美。这女孩,现在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女孩很快出现了,她后面,跟着那个补胎的人。也是很快,我的摩托车修好了。出于对女孩的感激,我在走之前拿出钱要买女孩一包烟。女孩看看我,忽然问道:“你抽烟吗?”
“不抽。”我回答。
“不抽烟你买烟做什么?”
“我想感激你!”
“不卖。”
女孩真的没卖烟给我。随后买了一瓶水,但这瓶水却因为我没有零钱,让女孩白送给了我。
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就是后来我离开了临川电视台,我不再从女孩跟前走过了,但我还会想起她。有时候,我还会认真看着一朵花、一棵树或一棵草。这时候,我必定会想到女孩,会想到女孩那把很大很大的伞。这时候,我觉得那把伞仿佛也是一朵花了。
真的,那把伞,花一样开在我心里。
15.开头一段写了“那时候女孩在我心里,还不如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棵草”,这句话什么意
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每小题3分)
答:①

16.“这回,我认真看了她一眼。”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
17.文中说“这女孩,我一直记着她,很久很久,都记着”。请简要分析“我”记着这个女
孩的原因(至少3点)。(6分)
答:
18.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小说末尾“花一样开在我心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成都的茶馆万岁
余杰
①最近,央视“生活”栏目拍摄了一个十大城市《市长与市民对话》的节目。其中,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作为成都人,我自然很有兴趣参与节目的策划。在选择拍摄场地时,我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慈寺太破旧、太寒碜,不足以显示成都“现代”和“先进”的一面。于是,他们确定在新落成的“娇子”音乐厅拍摄。然而,与之类似的“现代化”的音乐厅,北京、上海、广州都有,纽约、巴黎、伦敦也有,而且可能比成都的还要好。在我看来,毫无地方建筑特色的“娇子”音乐厅,根本无法“代表”成都。相反,对于成都乃至全国来说,被打上了成都这个城市烙印的大慈寺却是独一无二的。
②有人说,成都是中国最休闲的城市。都江堰两千年的灌溉,将成都滋润得日渐丰腴。这里的物价指数,尤其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指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低。“小富即安”的蓉城人,最懂得“体闲”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曾经被指责为“落后”与“懒惰”;而在人们开始反思单线推进现代化历程的今天,它又被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被旁观者赞美和拔高。其实.这些看法都跟成都人没有关系。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常有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
③泡茶馆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老舍《茶馆》里的那种茶馆早已荡然无存。当中国的大城市们齐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这一类平民化的茶馆都逐渐地消失了。而在成都,它们居然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大慈寺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大慈寺,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据说。大诗人杜甫到成都的第一站,就是随难民到大慈寺接受施粥。在此后的好多朝代里,大慈寺既是佛教的重地,又是官民同乐的游玩场所。清苦、单调的佛教重地.在成都这个“花花世界”里,也被蒙上了一层快乐、轻松的世俗生活的色彩。也只有在成都,寺庙与红尘才不是对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
④今天的大慈寺,既是“成都市博物馆”,又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茶馆。一元钱的门票,五元一杯的盖碗茶,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檐下青苔,廊上书画,宽敞的天井,光滑的竹椅……这一切,真是“让人如何不爱她”。我每次回成都,跟流沙河、魏明伦、肖雪慧、冉云飞等文化界的师友会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约定在大慈寺。在这里,五元一杯的茶可以喝上一天,茶博士的服务一丝不苟,长嘴的茶壶远远地伸过来,滚烫的开水在半空中就像一道彩虹,却又全部稳稳当当地落到茶杯中,真是滴水不漏。我们围坐在一起,可以呆一整天而不挪动位子。这里不仅提供茶水,还提供早、午、晚三餐饭:回锅肉、豆花、夫妻肺片、担担面等大众川菜无一不具备。虽然做得略显粗糙,却别有一番乡土味道。旁边有卿卿我我的情侣,有全神贯注的中年人,也有逗笼中小鸟玩耍的老人。
⑤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贩夫走卒都有资格进来喝一杯,歇一歇。在这里,并没有太明晰的等级尊卑观念,一杯茶水上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重商的城市,加上地处帝国边缘,虽然天生具有小市民的俗气,却没有中原地带对权力咬牙切齿的热望。社会学家曹锦清在《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河南人的权力情结,因为那里的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权力;而这种权力情结在成都却淡薄得多,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机会众多,随便当个小老板、个体户,都能过上比较舒心的生活,都能享受到泡茶馆的生活乐趣。
⑥茶香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我要说:成都的茶馆万岁。因为,有茶馆的地方,尤其是有老百姓能够进去的茶馆的地方,就是“上帝正在保佑吃饱饭的人民”的地方。
(略有改动)
1.“成都的茶馆代表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这里“特别的生活态度”指什么?为什么成都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4分)
2.作者为什么建议选大慈寺茶馆作为成都市《市长与市民对话》节目的拍摄场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3.第②段末尾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成都人照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浓郁的茶叶香味中,岁月就像流淌过城区的府南河水一样波光粼粼。”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作者为什么选取“芙蓉花”“茶叶香味”“府南河水”来写成都人的生活。(6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本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成都的茶馆万岁”?(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