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的语言        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的语言        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地的语言
        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注释】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 、商业化、工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表面上,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实际上,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的只是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2)中国是农业大国,正是那些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农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作者这样说,既是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也是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意。
2.作者在淮阳土地上见到了大片农田和生长茂盛的庄稼,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联想到它伴随着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而联想到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因而产生忧虑。以此为话题,引起人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视。
3.大量使用比拟、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用词简洁、典雅,富于表现力;长短句交错使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民以食为天,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作者没有否定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他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要冷静地看待农业,土地、庄稼,永远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资源。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理性思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5000个孩子的妈妈
        在美国丹佛市,聂立立被市民称为“领养妈妈”。从1992年至今,她创办的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已为5 000多个中国福利院的孤残孩子,在美国找到了家。这些孩子们也异口同声叫她“妈妈”。
        初到美国时,聂立立夫妻俩住在一个叫雷门的教授家。教授共生了4个女儿,长大离家后,夫妻俩又领养了4个小孩,其中3个黑孩子,一个白孩子。白孩子还是个盲童。
       “刚开始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后来确实被他们的爱心感动了。6个月后,我也喊他们爸爸妈妈了。”聂立立回忆说。
        有一天,仲辉去一个中国同学家,带回一张《人民日报》,上边登着刚颁布的《收养法》。
       “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进步了。收养本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现在也单独立法了。”聂立立说。当她看到其中的第20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领养孩子。心想,这下雷门教授可以领养一个中国小孩子了。
        他们所在的丹佛市,当时还没有设立国际收养的机构。再一打听,夫妇俩大吃一惊:美国已婚夫妇有9%不能生育。有50%的家庭对收养孩子感兴趣。
       “中国的福利院里有那么多被遗弃的孩子,为什么不为这些孩子找个家呢?要能成立一个机构,在中间搭个桥,岂不是一桩善事?”聂立立动了心。
        她花50美元到州政府领了一张非赢利性营业执照,又办了收养执照。两个月后。CCAI在聂立立家的地下室开张了。
      “如果您家里有空房间,有爱给孩子分享,您是否愿意领养一个中国孤儿?”最初,聂立立把这则广告,贴到就读的教会学校和教堂里,很快就有6个家庭报了名。
        头一次办理领养,曲折艰辛完全超出他们夫妇的想象:美国这边手续特别复杂,材料足有半斤重;中国当时还没成立全国收养中心,政出多门。整整忙活了一年多,才把6个孩子领回来。
        在美国,领养孩子是件光明正大的事儿。凡到中国抱养孩子的美国夫妇,回到当地以后,要么上报纸、电视,要么受到街区组织亲友团上门祝福。
        领养一个孩子,得提前一两年准备材料,前后要做几十件事;每当那些苦等了一两年的美国夫妇,被通知前来领取孩子照片时,多数夫妇捧着孩子照片,喜极而泣。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天冷了,他们会把电话打到CCAI:我的小baby晚上会不会蹬被子啊?
        最激动的时刻,是到中国来抱孩子。好多夫妇一见孩子就哭了起来:“小宝贝,妈咪接你回家了!”“啊,我的宝贝,终于见到你了!”
        大人认识孩子,可孩子并不认识大人。每次领养孩子前,聂立立总要提前做培训: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承受意想不到的打击。
        孩子与领养家庭间的故事,聂立立说起来几天几夜讲不完。有一次,一个领养团在浙江省某福利院抱着孩子要走时,一个罗圈腿女孩扶着门框呆呆地望着。孩子瞬间的神情触动了一对美国夫妇,他们当即从福利院要来女孩的照片。回国后,把这个女孩介绍给了邻居,已有两个儿子的马西娅夫妇,对孩子一见钟情,很快就递交了抱养申请。他们终于等来了获准去中国的通知,并片刻不停赶往浙江。
        那天,杭州市下大暴雨,车子在泥水里走了八九个小时。因为路况恶劣,人不时要下车步行,结果弄得满身泥水。进了福利院,马西娅顾不上换下湿衣服,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一样,哭着喊着一把把女孩揽进怀里。
        可5岁的女孩并不接受她。这是一个又犟又倔的小丫头,防卫心极重,见人靠近就骂“臭婊子”。马西娅听了迫不及待地问在场的中国人:我女儿在大声喊什么?
        闹得这么厉害的孩子连工作人员都少见。他们不敢安排女孩与洋父母同住。马西娅说:“不能把我们和孩子分开。孩子还小,不懂事。我们就是几夜不睡,站着,也要陪在她的身边。”
        初到美国时,女孩的O型腿之间,能放爸爸4只拳头。一个月后能放3只,再过一月放两只,现在完全变直了。“她现在长成大姑娘了,性格大方温柔,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家人十分幸福融洽。” 聂立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我们就是要为被遗弃的孩子找到有爱心的父母。 我们确信自己在从事最美好的事业。” 聂立立说。
                            (选自2004.11.17《中国青年报》同名通讯,作者董月玲,本文有删节)
1.聂立立在创办及运作CCAI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聂立立创办CCAI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西娅听了迫不及待地问在场的中国人:我女儿在大声喊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美国公民马西娅收养中国孤残儿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在,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予望去甚有张力,生长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洗染人生
        王和声三十年代的岳州,城池不大,却因地处水陆通衢之地,上长沙下汉口,商贾百业很是繁荣,惟有洗染这个行业由王氏家族独揽其艺。
        王氏家族先是在城陵矶发展,二十年代后曾经有过一段家道中落。到了王公康成手里,从当店员、挑货郎担做起,惨淡经营十余年,家业又渐渐兴旺起来。至日本投降岳州光复,王氏“丽成洗染店”在最繁华的南正街开得很有了些规模。
        开洗染店既要技术又要劳力。什么料子用酸性染料,什么料子用碱性染料,很有讲究。染好的物件要一担担挑到洞庭湖边去漂洗,马虎不得。几口海大的煮锅,几只海大的染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再加上帮工学徒,都在煮锅边上薰,染缸里搅。洗制服洗旗袍洗礼帽,染绸缎染呢绒染布匹,双双手伸出来都是颜料色,碱水一浸,粗皮粗肉。旧衣旧帽进了染坊,不几天,新衣新帽就挂在了衣架上,也是一种美化生活的行当。
        那时节,能够有像样的衣帽拿到洗染店来洗来染的,也不是什么平常人家。虽说王老板大字不识几箩,在岳州商界说起王康爹,也算得个人物。
        却说有位李先生,游手好闲没个什么正当职业,人称“甩手爷”。此人识得些文墨,又长有三寸不烂之舌,谁家有个笔墨诉讼,了难官司,找到他的头上,这甩手爷就神气起来了。因此,在小小的岳州城里,这李先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刚刚光复的那一年,甩手爷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黄狗皮校官服穿在身上,斜皮带一抹,从南门逛到北门,很是风光。
        这天,甩手爷逛到了王老板的丽成洗染店,王老板当然是看座沏茶张烟,惟恐招待不周。
        甩手爷往太师椅上一靠,正正经经地说:“王老板,我这里有几十匹白官机布,只要到你的染缸里渌一下,染成军黄色,就是对倍的利润,我与你二一添作五,如何?”
      “有军差公文么?”
      “有公文还找你王老板!”
      “做不得,做不得。莫害我。”
        这甩手爷“嚯”地从裤裆里掏出一把“六子连”,往柜台上一扳:“清白点,这是有来头的,不染就请你吃‘花生米’。”
        王老板是个灯芯落下来怕砸破脑壳的人,利润虽厚,哪个敢犯军法,便把眼睛一闭,心一横,一家大小九口的身家性命这下摊上了:不染,要人一个,要命一条!
        这一犟,犟得王老板到厘金局吃了几天官司。甩手爷又做人做鬼,出面说情,交一千块大洋所得税才把人赎出来。
        转眼到了1949年8月,岳州城外炮声隆隆,当官的有钱的拖家带眷往乡下躲。王老板心想,这国民党共产党当兵吃粮的都是一身黄皮,分得清谁好谁不好?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躲什么!
        不躲,偏偏就有人半夜来敲门,是甩手爷李先生。甩手爷进门就往地上跪:“王老板,你要救我一命。”
       “此话怎讲?”
       “光复那年的事,是我害苦了你老人家,从中得的好处钱我加倍吐出来,千万要帮我多担待。那身黄狗皮是我花钱买来的,那把‘六子连’是把废枪,打不响的,我只在你的府上拿出来现过一眼,旁人都不晓得的。”
       “这事与我何干?”
       “共产党来了,肯定要查我在国民党里的事。我没当半点职务,只贪了点钱财。问起那身黄狗皮,就说是在你店里买的逃兵的旧衣,那把枪早就丢到洞庭湖里去了。只要你包瞒点,就保了我一条命。我一家六口的身家性命全托把你了。我给你下跪,给你叩头,救我一命,救我一命!”
        王老板摸着还残留在柜台上的扳枪凹印,“唉”地叹一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
        解放了,天亮了,王老板仍然开他的丽成洗染店,几个大海锅,几口大海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帮工学徒仍在煮锅边上薰,仍在染缸里搅,手染黑了,心是亮的。
        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谁不染成五颜六色?王老板,一位洗洗染染的手艺人,从染缸里讨生活,在染缸里洗人生,青是青,白是白。
        王老板,吾父也。
1.简要分析概括文中王老板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文章刻画甩手爷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洗染人生”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请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此作一番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有的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16日。作者:冯永锋)
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1~4题。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
         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
        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
        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其次是“会红”。
        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
        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新华社南昌2007年10月28日电,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