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引发粮价暴涨  埃菲社多伦多(2007年)4月11日电   乙醇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能够缓解美国能源饥渴、改善日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引发粮价暴涨  埃菲社多伦多(2007年)4月11日电   乙醇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能够缓解美国能源饥渴、改善日益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引发粮价暴涨
  埃菲社多伦多(2007年)4月11日电   乙醇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能够缓解美国能源饥渴、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吗?也许。但我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填补一个窟窿往往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窟窿。
  古巴***卡斯特罗严厉批评了美国利用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大量生产生物燃料的政策。他认为,“将粮食变成燃料的主意”只会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导致更多饥锇,减少能源消费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惟一办法。
  美国农业部10日警告说,近来玉米价格暴涨,可能会导致今后几个月肉类产品供应的突然减少。农业部表示,今年美国牛肉、鸡肉和猪肉的生产将比去年减少4.5亿公斤。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这与乙醇生产需求增加有直接关系。目前美国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它们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
  发展生物燃料具有世界性影响效果。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因此美国玉米出口量的些微减少都会对全球玉米价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美国的邻国墨西哥显现出来。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饼的价格经过一番狂涨之后,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在1月份对玉米的价格实行了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的两种主要农作物)价格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报告指出:“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更多上涨,并在以后向石油的价格靠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指出,作为玉米替代物的其他粮食作物的价格也在上涨,油、肉、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提高。
  资料显示,2007年粮食价格将保持与2006年相似的上涨水平,提高10%左右,主要是由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的上涨引起的。
  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关于生物燃料给环境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将生物燃料作为汽油和柴油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政策效果并不大。该报告指出,如果加拿大10%的燃料改用乙醇,温室气体的排放只能减少1%。与此同时加拿大必须用36%的耕地来生产这10%的乙醇燃料所需要的原料。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选自2007年4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1.下列对第1段中“另一个更大的窟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世界粮食、肉类价格暴涨,甚至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出现更多的饥饿。
B.指玉米价格暴涨,人们不得不使用其他粮食作为替代物。
C.指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的大量减产。
D.指将会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减少能耗是解决能源短缺的惟一办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主张。
B.玉米价格暴涨主要是因为生产生物能源对玉米的需求大大增加。
C.生物燃料生产的增长会降低石油价格,会导致石油价格将向玉米和大豆价格靠近。
D.使用生物燃料大大缓解了美国的能源饥渴和环境危机,但却给全世界带来了饥饿的灾难。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生物燃料给美国带来了好处,却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将招来世界各国家的反对。
B.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生物燃料生产可以获得足够的原料,世界的能源短缺危机也就可以得到解决。
C.在现在的状况下,过度发展生物燃料将导致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如果大量生产生物燃料,人们将破坏森林、草地来满足对耕地面积增加的需求,这样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答案
1.A    
2.B      
3.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巴顿最后的岁月
江永红
  斯·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
  巴顿与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名将瓦杜丁不同,他是在战争胜利结束后的一次车祸中受重伤不治而逝世的。他未曾听到凯旋时的欢呼,未能接受少女的鲜花。而这一切正在美国等着他,命运却让他与之擦肩而过。作为美国的四星上将,他本可以享受到优裕的退休生活,从而对戎马一生的劳顿辛苦做一个补偿,可他竟在这一刻到来之时撒手而去。然而,九泉之下的巴顿却笑着说:为我悲者,不知我也!
  1944年 8月,盟军虽已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两个月,但被德军阻止在诺曼底的“灌木篱墙”地区而动弹不得。此时,巴顿带领其第 3集团军一举突破了死气沉沉的胶着状态,挥师围困了布勒斯特,并占领了卢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别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篱墙”。这时候,立了头功的巴顿说了我们一直作为“好战分子”自供状的一段著名的话:“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如果撇开巴顿其人来单纯琢磨这几句话,我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给他戴上“好战分子”的帽子。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他的为人以及历史上许多名将的结局,再仔细品味他的另一句著名的话——“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十分辛酸的感觉,一种读《淮阴侯列传》时的感觉,一种与听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感觉。
  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或者说社会环境不允许他生存,当然这里所指的是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这绝非危言耸听。
  首先,他的上司将不能容忍他的存在。在战争中,尽管他屡屡与上司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但只要对战争有利,上司们也能从大局出发来原谅他、容忍他,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胜利同时也是他上司的胜利。……其次,领导军事家的政治家将无法容忍他。战争当中,巴顿尽管曾在摩洛哥与法国维希政权(投降德国的政权)的人打得火热,但政治家们仍然原谅了他,因为战争离不开这员虎将。但是,当战争结束之时,政治家们就绝不能容忍他有任何与政治利益相悖的行为。……再次,社会舆论、议会将不会容忍他。谁都知道,巴顿常常张口闭口“他妈的”。他曾因打骂两名士兵而差点受到军法审判,只是因为战争需要和上司艾森豪威尔的庇护,才免遭议会那帮无事生非、小题大做者们的追究。但是当战争结束之后,议会只需用一个“人权”借口即可将他打倒在地。他的上司也用不着为庇护他而遭议会的非议了。……
  在离开生死与共、横扫欧洲的第 3集团军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眨眼的巴顿泪水涟涟,哽咽得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读完了他那十分简短的告别演说。
  巴顿自此从精神上毁灭了。他心中愤愤不平,表面上却玩世不恭。他用打猎之类的消遣来麻醉自己,以抚平心头的伤痕。就在1945年底,在曼海姆附近,他的轿车与一辆军用卡车相撞。他受了重伤,颈部折断,颈以下全部瘫痪,同年12月21日,他在海德堡的一所医院里溘然逝去。……
  顿逝世后,有人为之惋惜,也有人为之高兴,但理解他的人认为他死得其所。《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他。”他那近乎“无字碑”的碑文上仅有两行必不可少的字——“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虽然没有歌功颂德的碑文,但二战的历史已为他写好了墓志铭。(选自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外国人物)
1.文章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巴顿将军的辛酸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人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丹青,52岁,画家。1980年他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年,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真相究竟如何?
  《周末》:你提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陈丹青:目前我因为这个事情心力交瘁。这只是个人的决定,完全出于自己的性格。
  我在这里可以向大家再次表明我辞职的原因: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在清华任教的5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同时,画画的业务也被荒废了。其实,我只是希望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周末》:能不能具体谈谈你“对体制的不适应”?
  陈丹青:2001年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那是本人第一次的招生经验。在24位各地考生中,5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经研究生院领导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5位学生。后来,这5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但由于在为转为正式博士生而设的外语考试中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22名考生,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访问学者2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8人,无一通过政治和英语考试。  
  我认为,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这就不多说了。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光有形式,又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看看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 “艺术学院充满教条”
  《周末》:你认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拿到美术学博士学位?   
  陈丹青: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这些问题,我自己始终没能找到答案。
  但是,有一点我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  
  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我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我理解中国的现实,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
  我在述职报告的附件中提到,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中国是一个绘画大国,在绘画上还有很多路要走。绘画是高度手工的艺术形式,手工的事情是没那么容易做的。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我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我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我把想法讲出来。我有一些同事对我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我的表达。不过,每当我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这就是体制的厉害。(选自《周末报》2005年04月07日)
1.这篇采访稿在开篇有“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文中陈丹青提出辞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提到:“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陈丹青的关于目前人文艺术教育的观点怎么看?请做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3.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雨楼
适夷
  ⑴窗外,下着雨。这样滂沱的大雨继续了有好几天了。壁上苔痕漫漶,把室内的光线涂得更暗淡了。弄堂口积满了水,我不能出去;不过我也不想出去。这小天地足够容纳我了。况且,室内除掉我,还有我的猫,它蹲在我面前,以爪子擦擦脸,它也给大雨阻挡了,否则尽可在外边撒野的。现在,只有我们两个。
  ⑵寂寞里,它瞪着眼看我,我也瞪着眼看它。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充溢着爱和同情,这是我在人群中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它的眼珠似乎消溶成一泓水流,在这水波里映出我自己的影子。纵若,我不懂它的言语,它也不懂我的言语,不过,我们会通过相互的爱而彼此了解的。它走近我,以舌子舐舐我的皮鞋,咪咪的叫着。我知道它,它是爱护我的。我很奇怪,正当人们扰扰不已的时候,料不到人与兽之间却会消除去言语的隔阂而相互抚爱,相互了解的。这使我忘却外面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恶行。室外的一切都遥远了,模糊了。
  ⑶外面的雨更大了。宛若创世纪里上帝膺惩世人的那股大水,我们就像坐在诺亚的小船上,离去这个没有爱的罪恶的世界……
  ⑷为甚么独有人与人之间不能产生相互的爱呢?我亲眼看见有个佩勋章的人,雇用了一群十多岁的少年,日夜教他们怎样打人,怎样***人。我更亲眼看见就是他们队里的一个,不眨眼***掉一个朴朴实实的乡下佬。为甚么要使他们受这样的教育呢?在他们没有知道爱之前,却学会谋害别人了;在他们没有产生同情之前,却已会欺侮别人了。我也亲眼看见人是怎样被人殴打的,拳捶着,足蹴着,难道他们不知道被打的也是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么?所有的文明和教育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再出发,从爱的基础上出发,这样,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⑸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只有这方小天地里充溢了爱与和睦。它看着我,我看着它。我们两个往来,从没有想到彼此谋害、妒忌、诅咒和诽谤。所有的罪行都是不存在的。纵若,我们是寂寞的,但是我们有爱,有可以向外面人类骄矜的爱来弥补这样的缺陷的。我真希望:我们的屋子就是诺亚的小船,我们就是诺亚藏着的两种生物。小船载着我们避去上帝予以人类的灾厄慢慢远去,往虹之国,云乡,雨榭……
  ⑹雨太大了,承霤里的水声哗啦哗啦的。我们更挨近在一起。它跳到我膝头上,在怀里躺下来。我抚着它,它舌子舐舐我的手背。我们之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这温暖使我们能忍受一切,那无止的寂寞,那窒人的潮气,那难以排遣的悒郁……让我们这条小船航得远远的,让更大的雨水来洗涤这个腌臜的世界吧。(选自《30年代中国名家散文精品》)
1. 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现在,只有我们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第二段中“它走近我,以舌子舐舐我的皮鞋,咪咪的叫着”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五段说,“小船载着我们避去上帝予以人类的灾厄慢慢远去,往虹之国,云乡,雨榭……”
⑴ “虹之国,云乡,雨榭……”象征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成功走向“虹之国,云乡,雨榭……”?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了“雨”。试简要分析“雨”这一意象的内涵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②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③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④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⑤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⑥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⑦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⑧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一个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1.①②③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共有8段,说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⑦⑧三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自由自在,那么战斗游戏有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