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很多诗歌节,这些诗歌节都是什么形态?  北岛:对诗歌的反应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很多诗歌节,这些诗歌节都是什么形态?  北岛:对诗歌的反应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不同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很多诗歌节,这些诗歌节都是什么形态?
  北岛:对诗歌的反应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不同。比如在南美的反应简直算得上狂热。我去过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参加诗歌节,尽管有心理准备,诗歌节开幕式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有上万听众参加,跟参加摇滚乐音乐会似的。还有俄国。俄国诗集的销量总是高于小说的,这在别的国家很难想象。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就跟神差不多,到处都是他的雕像,超过了所有国王的雕像。关于诗歌边缘化的说法,简直成了陈词滥调。对于资本控制的大众流行文化来说,诗歌的确是边缘化的,但对于一个古老文明的内在价值来说,它就是中心。而诗歌要正视大众流行文化的现实,并在对抗中保持自己的纯洁性。
  三联生活周刊:刚才你说哥伦比亚,有那么多人去听诗歌朗诵,其他国家对诗歌的态度更接近中国还是哥伦比亚?
  北岛:我刚才说的只是个别现象,比如俄国、拉美。诗歌的处境绝不仅在中国才有,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诗歌在古代扮演过这么重要的角色,或者说诗歌曾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到了今天已经被边缘化……中国诗歌日渐式微,“五四”以来的新诗与传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关键是无法把中国古诗中那特有的韵味用新语言表现出来,口语就像白开水一样,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白话文。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造成了与读者的脱节。这和所谓现代性有关——充满了人类的自我质疑,势必造成阅读障碍,常常有人抱怨“看不懂”。80年代初对“朦胧诗”的大规模批判,就是“懂不懂”的问题,这类责难至今还在。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
  北岛:全球化是问题的关键。在全球化的背后是资本与权力的逻辑,它在操纵着我们的文化、阅读以及娱乐方式。按理说,语言本来是全球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我们发现,全世界面临着相似的语言危机。我在本届诗歌节(第二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诗合集《词与世界》的序言中写道:“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或许就在这样的时刻,诗歌反而站出来,担当重要的反抗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非但没有边缘化,而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中心,挑战并颠覆这两种语言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困境。
  三联生活周刊:诗歌用特有的语言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怀,全球化的动力之一是网络化,互联网对语言的破坏也是全球性的。
  北岛:行话是一种陈词滥调,网络语言也是一种陈词滥调,乍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是互补的。就像顾城所说的,语言就像用脏了的纸币一样流通着。诗歌就是要用新鲜的语言,对抗这些陈词滥调。行话与分工有关,根据行业区分,根据行话互相辨别。这是个悖论,即在全球化横扫一切的时候,我们反而很难找到共同的东西。再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网络语言,即所谓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的问题在于粗鄙化、泡沫化,它表面上与行话正好相反,几乎打破了所有的界限,没有焦点,没有稳定的观念,只是在无数话题之间滑动,无法进行深入的讨论。行话和新媒体语言主宰着我们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我们处在商业化时代的失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诗歌可谓生逢其时,应该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它在集权主义时代,对当时语言的僵化提出挑战。
  ……诗歌何为?这个古老的命题或许有了新的意义。在与行话和网络语言的对抗中,诗歌不仅是武器,也是我们生存的依据。(《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8期,有改动)
1.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说“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这有何用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述诗歌当下处境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新媒体语言的特点和新媒体语言对诗歌的影响,北岛的观点是怎样的?对此观点,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呼应受访对象,对其观点表示理解接受。
  ②帮助受访对象调整思路,回到对诗歌当下处境和其原因、对策的探讨这个话题上来。
2.①诗歌在有些国家地方仍深受欢迎;因为诗歌对于文明的内在价值来说,就是中心。
  ②诗歌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处在边缘化地位;原因在于全球化背后资本与权力对文化、阅读以及娱乐方式的操纵,以及行话和新媒体语言占了主宰地位。
3.北岛认为:新媒体语言粗鄙化、泡沫化,多陈词滥调,浮浅、无内涵、缺乏表现力,为全球化推波助澜,破坏诗歌语言的纯洁性,和行话一起挤占诗歌语言的中心位置。
  这种观点反映了客观实际,体现了北岛敏锐的观察力和尖锐鲜明的诗人立场。(有不同评价,言之有理亦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铁生,你患病时十九岁了,我想那比我童年时患病要痛苦得多。十九岁已有丰富的思想,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学会适应残疾后的生活是___________(漫长、长久)而___________(痛恨、痛苦)的过程。而我患病时还不懂得痛苦,更不懂得什幺残疾,只以为如同患了百日克、猩红热。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样的病,住进医院打针吃药,出院时又是活蹦乱跳的了。直到几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背我出了北京中苏友谊医院的大门,那一次我偷偷地哭了,我知道我的病再也治不好了。一路上我不停地用冻红的手背擦着泪水,我不敢抽泣,我怕妈妈听见我哭,我知道她比我更难过……一片灰蒙蒙的天空,那是我二十一岁的天空,我做了最后一次脊锥手术,在病房里平躺了一个月之后,人们用担架抬着我出了医院的大门,空中飘飞着凌乱的雪花,眼看着一片灰暗的迷茫,我觉得自己正向深深的海沟沉落……那个冬天,我只记得那是我度过的最艰难的一个冬天,我心灰意冷地躺了很久,终于有一天能够坐起来,忍着手术后的创痛,重新开始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德语,日子___________(枯燥、干瘪)又___________(单调、单一),心灵却渐渐像蓝色的湖一般宁静了。(摘自张海迪《铁生:你让我久久感动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2)请把选文中空缺的词填在横线上。
(3)这一段文字从题目看要表达的是“铁生:你让我久久感动着”,可是大量的文字却在写“我两个难忘的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
曹文轩
  ①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地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功利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依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
  ⑧“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选自200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第16版)
1、文章标题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阅读全文,请概括回答作者提出观点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两个加粗词语的意思。
(1)浅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为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作者说“浅阅读”带给读者的“两种愉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本文作者阅读分类的标准,任选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校园的路
曹 旭
  ⑴路,是大地的藤蔓,大地的神经,大地的网络,大地的风景——三十年前,一个甚至来不及脱下油腻手套的工人,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中了头彩般的,沿着阳光洒满的路、沿着风景,梦游般进入我们的学校,开始桃花源里的生活。
  ⑵记得第一天报到,来到门前一看,很失望。想不到大门是用松柏和纸花搭在路上的门楼,和人民公社大队部里扎的门楼没有什么两样,过了门楼,便是菜花田和养鸭场;左边是河,右边是岸,鸭群在阳光下拍着翅膀大笑着欢迎我们。要不是牌楼上挂着大学的牌子,我们以为走错了路。鸭群和春天的油菜花——这张老照片,定格在学校的档案馆里。
  ⑶时代变化,风景变化,路也在变化。
  ⑷学校最早的是土路。土路的前身,是连接村庄和村庄之间的田埂,是江南星罗棋布、蛛网般田间小路中的一条。现在的学生寝室,是农民养猪养牛的饲养场;教学大楼是一片菜田;图书馆是打谷场,食堂是老农民干活累了,蹲下来吸口烟的地方。
  ⑸很多人都是踏着土路进来的。土路混着细沙,旱天黄尘飞扬;雨天,脚便在泥泞中跋涉。但是,等我们进来,先辈已经把土路走完,让我们走用石块铺成的弹硌路。
  ⑹铺得整整齐齐的弹硌路,像一条河床;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一下课,涌出教室的学生像涌出闸门的流水,“哗哗哗”地在上面流淌。弹硌路有缝,一有缝,就透气;一透气,就长草;一长草,路就活了;路一活,不仅春天会绿、秋天变黄,并且与我们的脚有交流。走在石缝小草的弹硌路上,仿佛有一种走在公园里的感觉,给人一种乡土情怀。所以,铺成水泥路以后,我们都有点恨这条水泥路,宁可绕圈子,也不走它。弹硌路消失了以后,一直让人很怀旧,现在要铺就难了。
  ⑺那时,学校里所有的路都像我们上课的老师一样,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朴素得有点令人诧异。但现在不同了,现在主干道两侧,已铺成花岗岩。深红、浅灰搭配的花岗岩,气派豪华,令春天回归的燕子找不到方向;让朴素惯了的人看来,还可以说有点奢侈哩!
  ⑻百万计的学生、老师都走过校园的路;路曾经默默地经受我们亿万次的踩踏。但每逢毕业,我们只会异口同声地感谢老师、感谢领导,从来没有想到感谢校园的路。一直承受路指引和恩惠的人,开始甚至还埋怨路的单调,埋怨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⑼所有的路都是缓缓向前转动的录像磁带,把行人的姿势和声音录下来。我在路上想心事,欢乐的心情、悲伤的故事、考试的成绩、鸡虫的得失,都被路拍摄下来,虽然很多年过去,我忘了,印象模糊了,但路还记得。
  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学校和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学校发展,路目睹了变化,并且是这一变化的证明。而我也是在弹硌路、水泥路、花岗岩路上,从工人走向学生,从学生走向老师,然后走向教授和图书馆馆长位置的。
  ⑾学校的路和天下的路相通,许多弯弯曲曲,从高山、大河、边陲、广漠来的路,都朝学校的路聚拢;学校是美丽浩渺的湖,无数溪水流到这里,聚集在一起,迎接日出日落,听百鸟和鸣,然后从这里分岔,从车站到车站,从机场到机场;奔向各自的海洋……
  ⑿一届一届的学生,使我们学校的路越走越宽广。
  ⒀最后说一说路口,路口是一种标识,长着几棵高大的树,是约会、集合以及晚上彩云等待月亮的地方。路口比较宽阔,那里,经常是万里分歧的开始,因此许多送别就在路口。
  ⒁我留校当老师以后,在路口送别毕业生的次数,数不清了。
  ⒂今年校庆聚会,老同学要来,我就在路口等他们。我要捧九十九朵玫瑰花,赠给三十年前同在那个幸福的春天里相遇的有缘人。(2008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
1、从全文看,开头两段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校园的路”是怎样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特别怀念“弹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八段到第十段,主要以什么手法描写和揭示了“路”的哪些内在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不仅仅只是描写了“校园的路”,那么究竟还描写了哪些“路”?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你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 )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C.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3.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目送
龙应台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2)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3)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很明显地,他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4)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5)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6)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8)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9)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0)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1)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2)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注:华安为作者龙应台之子。
1.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两句话的深层含意。
① 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 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