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淡之美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淡之美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淡之美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⑦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⑧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⑨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⑩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1.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并结合全文概括“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从文中举出一个“不失之偏颇”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
2.正面论述: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
  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
反面论述:“浓”,会造成“强劲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含义是:接近天然,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 淡泊名利,对得失成败能淡然处之。
3.①与工笔重彩相比,用寥寥数笔经营出的中国画中淡的境界,也是美的。画面中被省略的部分,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更有韵味,更耐思索。
  ②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说明在各种繁复的感情关系中,如果看得过重太计较占有与谋取,活得实在是不轻松。如果能够淡然看待得失成败,就会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意对即可)
4.答案“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下面问题。银河系还有其他文明世界吗
  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将来能征服太阳系乃至移居银河系,人类将仍是孤独的,因为银河系中并不存在众多的文明世界。持此观点的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主张。首选,他们认为,地球上之所以能孕育出人类,乃是许多特殊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这些条件只要稍有变更,生命便难以出现,文明则更是无望。也就是说,今天的地球以及人类本身都是很特殊的。
  其次,他们还对先进文明作了如下分析:
  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尚不足万年,掌握核能不过半个多世纪,就具备了将宇宙飞船送出太阳系的能力。只要再加上适当的控制器和火箭,它们就可以用来探测太阳系以外的目标了。鉴于从地球上把指令传到飞往其他行星系统的宇宙飞船需要好多年时间,所以飞船探测器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自我修理能力,它应由一台高智能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具有这种能力的机器,实质上几乎已经具备了自我复制能力。对这样的机器来说,只要有正确的指令,它们就能制造出任何东西。美国物理学家普勒——他是对存在地外文明大唱反调的一名重要成员——把此类装置称作“冯·诺伊曼探测器”,以纪念最先研究和分析这类机器的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冯·诺伊曼探测器一旦抵达其他恒星的行星系统,可以立即就地取材复制一批自己的“拷贝”,并把它送往别的星球。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冯·诺伊曼探测器最终会遍及银河系中的每一个行星系统。它们将把探测器的信息发送给发射第一台探测器的那个母文明。如果在某一行星系统中发现了当地的“土著”文明,冯·诺伊曼探测器就会想方设法与他们接触;如果找不到智慧生命,它们也会把情况报告回去。
  利用相当初级的火箭技术以渡越两颗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大概需要10万年。如果探测器进行一次自我复制要花1000年的时间,那么一台冯·诺伊曼探测器子孙后裔充斥整个银河系所需的时间大致是3亿年左右。这要比银河系本身的年龄(100亿年)短得多,甚至也比地球的年龄(46亿年)短得多。
  如果一个先进文明在其本土行星形成以后50亿年开始发射冯·诺伊曼探测器,再加上其后代约需花费3亿年才能到达地球,那么我们就应该遇到许许多多老于53亿岁行星系统发来的冯·诺伊曼探测器。但事实上我们却一个都没有看到。这很可能意味着在银河系中年龄大于53亿岁的全部恒星周围连一个文明都不存在。
  考虑到银河系中年轻恒星的数目并不比老年的恒星多,所以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推测,银河系中的文明世界很可能只有我们自己这一家。
  最后,迄今为止对地外生命、地外智慧生物的所有实际探索,从未得到过肯定的结果。对此,不赞成存在地外文明的人认为,这类实验再进行下去也是徒劳,因为你是在寻找根本不存在的目标。(节选《自然与科技》170期)
1.下面有关对“冯·诺伊曼探测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诺伊曼探测器是地球人为探索地外文明而设想的飞船探测器。
B.冯·诺伊曼探测器配备适当的控制器,具有充分自主权和自我修理能力。
C.冯·诺伊曼探测器抵达其他恒星的行星后,可以就地取材复制一批自己的“拷贝”。
D.冯·诺伊曼探测器会把探测到的信息发送给第一台探测器的那个母文明。
2.下面不属于人类在银河系中“仍是孤独”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冯·诺伊曼探测器功能再强大,技术再先进,也有可能找不到地外文明。
B.人类生命的出现是许多特殊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人类本身是很特殊的。
C.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现类似冯·诺伊曼探测器的东西,很有可能地外文明不存在。
D.人类迄今为止对地外生命、地外智慧生物的探索,从来没有一个肯定的结果。
3.根据对文章的意义理解,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冯·诺伊曼探测器无论是发现了“土著”文明还是找到智慧生命,都会把情况报告回去。 B.冯·诺伊曼探测器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自我修理、自我复制能力,它有可能成长为一种新的文明。
C.认为地外有文明存在的一方对认为地外不存在文明的一方,可以提出一大堆颇难答复的问题。
D.地外有无文明,目前双方仍是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因而“地外文明之争”将长久地继续下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希伯先生
李健吾
  ①接到哥哥来信,说家乡失陷,希伯先生被迫做了几天维持会的新贵,设法逃到外县。他有一个儿子被日本兵打死了。
  ②希伯先生是一位有风趣的好好先生。一张并不虚肿的圆脸,沿边布满了荆棘似的短髭;鼻梁虽高,眼睛却不算大;毛发浓密,然而皮肤白净:处处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小孩子初次站在他的旁边,不免望而生畏,听他三言两语之后,便意会到这位大人是怎样一位赤子,心情和他的年龄又是一个可爱的对比。他是一位半新不旧的文人,字写得规规矩矩,圆圆润润,和他自己一样平稳,和他自己一样没有棱角,而且,原谅我,和他自己一样默默无闻。中等身材,相当宽大,夏天他爱脱掉上身衣服,露出他厚实的胸脯,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结实的身体,藏着一颗比鸡胆还小的小胆。他虽说是一个文人,因为缺少名士的清骨,究竟还有撒野的地方,招人喜爱。方才我说他赤裸上身,未免有伤风化,实际当着亲朋家小,他才敢这样洒脱无礼。有一个毛病,不问前面是否远客高谊,他依然夺口而出,顺口而下,好比清流潺潺,忽来一声鸦噪。这就是那句一般厮走的口头禅:狗的。
  ③我喜欢他。十岁的光景,父亲托了两位朋友把我远迢迢从西安送到津浦沿线的一个小站。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著名的二楞子,一句话就瞪眼,两句话就打架的李逵一流的人物。他们两位永远在冲突,我夹在中间象一道坝,或者不如说象一位判官,因为最后排难解纷的一定是我。我很乖巧。他们一路在轿车争吵,临到歇店的时候,我总插进一句:    ——叔叔,回头喝酒吗?    
  ④他们在这一点上永远是同意的。看着未免矜矜在意打开我的小箱。一枚一枚数着我的铜元,预备下了轿车请客,他们彼此望了望,眼睛全闭小了。我母亲给我小箱放了十块钱的铜元,因为我的乖巧,变成他们的调节费。
  ⑤我想他们不会真打真闹起来的,希伯先生的性格先不允许。然而他之所以要抬杠的,大约只是寻开心,故意激逗而已。假如他晓得对方霸道的时候他会笑着脸,寻个机会,一转身溜掉的。
  ⑥这种怕事的性格决定了他退守的引止。他不肯接受我父亲的介绍,孤零零到一个陌生的队伍。他指望我父亲有一天飞黄腾达,成就他的功名。同伴远走高飞,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有的为害于民,有的为利于国,有的流转沟壑,死而不得其所,只有他,自从我父亲遇了害,收了他仅有的野心,烧掉所有我父亲寄给他的危险的书札,安分守己。默默然,只做了一个善良顺民。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磁石,我父亲是希伯先生的磁石。这块磁石碎了,也就没有谁能再吸引他这块顽铁了。年轻时候尝够了冒险,如今心灰了,面冷了,他牢牢守住他的处世哲学:明哲保身和与世无争。名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要了;利,他要的,然而也只是那饱暖无缺的蝇头小利。没有大奢望,他也就没有大风波。他像一条蚕,啃着他那一片桑叶。还不如蚕,他放弃了走动的念头。二十年来,难得有人听到他的名字。我晓得他在家乡一个什么职业学校教书,发两句无谓的牢骚,讲两句他那点儿半新不旧的破捞什子,如斯而已。
  ⑦一阵狂风暴雨卷进了这和平的渺小的生活,他把自私当做他的硬壳,慵慵逸逸,拖拖沓沓,胶着在他绿英英的石头上面。他已经忘记什么叫做行动。万一他在滚转,那不是他,而是石头,是波浪。但是,可爱而又可怜的希伯先生,我同情你。现在你陷在沸腾的血海,还丢掉了你所依恃的小小石头,你心爱的儿子也被强敌打死了,逃到什么地方去,你这前不着天后不着地的田螺?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他不是一块块不相连接的石头。
  ⑧我一点没有责备希伯先生的意思。我宝贵我过去的生命,希伯先生是它一个寂寞的角落。他属于我的生命,他的悲哀正是我的悲哀。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站出来,让我崇拜你。(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四卷)
1.希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全文,试说说作者对希伯先生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细读文章结尾一段,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你参加过很多诗歌节,这些诗歌节都是什么形态?
  北岛:对诗歌的反应在全世界每个地方不同。比如在南美的反应简直算得上狂热。我去过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参加诗歌节,尽管有心理准备,诗歌节开幕式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有上万听众参加,跟参加摇滚乐音乐会似的。还有俄国。俄国诗集的销量总是高于小说的,这在别的国家很难想象。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就跟神差不多,到处都是他的雕像,超过了所有国王的雕像。关于诗歌边缘化的说法,简直成了陈词滥调。对于资本控制的大众流行文化来说,诗歌的确是边缘化的,但对于一个古老文明的内在价值来说,它就是中心。而诗歌要正视大众流行文化的现实,并在对抗中保持自己的纯洁性。
  三联生活周刊:刚才你说哥伦比亚,有那么多人去听诗歌朗诵,其他国家对诗歌的态度更接近中国还是哥伦比亚?
  北岛:我刚才说的只是个别现象,比如俄国、拉美。诗歌的处境绝不仅在中国才有,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诗歌在古代扮演过这么重要的角色,或者说诗歌曾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到了今天已经被边缘化……中国诗歌日渐式微,“五四”以来的新诗与传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关键是无法把中国古诗中那特有的韵味用新语言表现出来,口语就像白开水一样,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白话文。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造成了与读者的脱节。这和所谓现代性有关——充满了人类的自我质疑,势必造成阅读障碍,常常有人抱怨“看不懂”。80年代初对“朦胧诗”的大规模批判,就是“懂不懂”的问题,这类责难至今还在。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
  北岛:全球化是问题的关键。在全球化的背后是资本与权力的逻辑,它在操纵着我们的文化、阅读以及娱乐方式。按理说,语言本来是全球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我们发现,全世界面临着相似的语言危机。我在本届诗歌节(第二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诗合集《词与世界》的序言中写道:“如今,我们正在退入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这是一个毫无精神向度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化价值与理想的时代,一个充斥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行话中: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最为通行的是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雅和俗的结合构成最大公约数,简化人类语言的表现力。”或许就在这样的时刻,诗歌反而站出来,担当重要的反抗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非但没有边缘化,而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中心,挑战并颠覆这两种语言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困境。
  三联生活周刊:诗歌用特有的语言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怀,全球化的动力之一是网络化,互联网对语言的破坏也是全球性的。
  北岛:行话是一种陈词滥调,网络语言也是一种陈词滥调,乍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是互补的。就像顾城所说的,语言就像用脏了的纸币一样流通着。诗歌就是要用新鲜的语言,对抗这些陈词滥调。行话与分工有关,根据行业区分,根据行话互相辨别。这是个悖论,即在全球化横扫一切的时候,我们反而很难找到共同的东西。再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网络语言,即所谓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的问题在于粗鄙化、泡沫化,它表面上与行话正好相反,几乎打破了所有的界限,没有焦点,没有稳定的观念,只是在无数话题之间滑动,无法进行深入的讨论。行话和新媒体语言主宰着我们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我们处在商业化时代的失语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诗歌可谓生逢其时,应该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它在集权主义时代,对当时语言的僵化提出挑战。
  ……诗歌何为?这个古老的命题或许有了新的意义。在与行话和网络语言的对抗中,诗歌不仅是武器,也是我们生存的依据。(《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8期,有改动)
1.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说“过去是对诗歌的懂不懂,现在可能是知道不知道”,这有何用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述诗歌当下处境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新媒体语言的特点和新媒体语言对诗歌的影响,北岛的观点是怎样的?对此观点,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铁生,你患病时十九岁了,我想那比我童年时患病要痛苦得多。十九岁已有丰富的思想,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学会适应残疾后的生活是___________(漫长、长久)而___________(痛恨、痛苦)的过程。而我患病时还不懂得痛苦,更不懂得什幺残疾,只以为如同患了百日克、猩红热。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样的病,住进医院打针吃药,出院时又是活蹦乱跳的了。直到几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背我出了北京中苏友谊医院的大门,那一次我偷偷地哭了,我知道我的病再也治不好了。一路上我不停地用冻红的手背擦着泪水,我不敢抽泣,我怕妈妈听见我哭,我知道她比我更难过……一片灰蒙蒙的天空,那是我二十一岁的天空,我做了最后一次脊锥手术,在病房里平躺了一个月之后,人们用担架抬着我出了医院的大门,空中飘飞着凌乱的雪花,眼看着一片灰暗的迷茫,我觉得自己正向深深的海沟沉落……那个冬天,我只记得那是我度过的最艰难的一个冬天,我心灰意冷地躺了很久,终于有一天能够坐起来,忍着手术后的创痛,重新开始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德语,日子___________(枯燥、干瘪)又___________(单调、单一),心灵却渐渐像蓝色的湖一般宁静了。(摘自张海迪《铁生:你让我久久感动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2)请把选文中空缺的词填在横线上。
(3)这一段文字从题目看要表达的是“铁生:你让我久久感动着”,可是大量的文字却在写“我两个难忘的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
曹文轩
  ①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地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功利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依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
  ⑧“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选自200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第16版)
1、文章标题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阅读全文,请概括回答作者提出观点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两个加粗词语的意思。
(1)浅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为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作者说“浅阅读”带给读者的“两种愉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本文作者阅读分类的标准,任选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