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打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来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编辑·流传小史)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
1.C
2.B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熊猫烧香作者李俊人生轨迹
不断有人找他定做病毒
  瘦高个子的李俊,上身穿着看守所的黄色背心,一直低着头。2月14日,记者在湖北省仙桃市看守所见到了这名“熊猫烧香”病毒的制造者。
  李俊父母都曾在当地一家水泥厂工作。在父母的劝说下,初中毕业的李俊没有继续上高中,而是上了这家水泥厂的技术学校。因为在当时看来,进了这所学校,以后就业会很容易。
  技校毕业后,李俊在水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厂长这样评价李俊:“只知道闷头干活儿,不投机取巧,是一个老实人。”但最后李俊还是离开了这家水泥厂。
  当时网络开始普及,街上开了好几家网吧,在泡网吧的过程中李俊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于电脑,之后他就到了武汉一家电脑城打工。
  离开水泥厂后,李俊也曾到广东等地的IT企业找和电脑有关的工作,但没有学历的他根本找不到职位,“用人单位不问也不看实际能力,只看学历”。
  据李俊自己介绍,最初他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但网上不断有人找他定做病毒。
  李俊本人养狗,比较喜爱动物。而网上流传的那个憨憨的熊猫烧香形象在他看来相当可爱,便将其用来做自己病毒的“形象代言人”。但对于“熊猫”造成的严重后果,李俊一开始并没有预计到,“没想到传播速度会这么快”。
  李俊账户里的钱曾高达40多万元,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的他并不经常出去玩,但见起网友来,他出手非常大方,经常飞机来飞机去,最多曾一天消费上万元。警方在其住处查获一大叠飞机票。
  5个小时完成专***软件,表示“以后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看到事情闹大了,李俊有点儿害怕,又编制了一个***毒程序,想把病毒都***掉,但编好后不敢挂在网上,怕警察顺藤摸瓜暴露了自己。但他知道警察肯定要来抓自己,甚至想过到在新疆开网吧的朋友处躲避。
  在看押期间,他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个***毒程序完善成了一个专***软件,通过在民警手机上的反复实验,***毒效果非常好。目前,这个专***软件已在网上公布,供被感染者免费下载。
  在编写专***软件的时候,李俊特别写上了一段话,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问及将来的打算,李俊低着头小声地说:“以后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家人眼中,李俊孝顺、老实、讲义气。
  在母亲眼里,李俊小时候从不和别人打架,很老实。有一次邻居家把积木借给李俊玩,到了晚上,李俊吵着要按时还给邻居。弟弟小时候被别人欺负,李俊让弟弟不要和别人啰嗦,不要去还击。而且李俊讲义气,结交了不少朋友。
  李俊小时候动手能力很强,旧收音机和旧手表之类的东西,李俊都能把它们拆了再装好。
  李俊也从不与父母顶嘴,很听话,很孝顺,正因为如此,才在家人的劝说下上了水泥厂的技术学校。不过家人对他去武汉打工之后的事情,就不怎么了解了,他们到现在还不懂电脑病毒是怎么回事。
  他们觉得,因为李俊没有读过多少书,不懂法,所以才走上这一步。弟弟一再强调,自己的哥哥不是什么天才,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人。
  李俊是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1998级机械专业的学生。娲石水泥厂化建分厂招了4个学生,其中就有李俊,当时招生的标准就是品行好、成绩好、技术过硬。
  李俊在技校读书的时候,非常好学,每次面对理科方面的提问,反应都特别快,学习成绩很优秀。有一次班里给一位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李俊捐的最多。(本报记者  甘丽华  (实习生)陈永杰)
1.李俊为什么要制作“熊猫烧香”病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俊在发展成为一位病毒高手前有哪些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时的李俊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李俊落网你吸取了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几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已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 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拉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 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拔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助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①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②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③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④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睛,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⑤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2.第②段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月光如水水如天”为主旨句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慵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科学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平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爱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这个“有益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六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对自己“起初”关于太阳花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
D.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E.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F.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是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 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到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恼 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怕恐慌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使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风和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毋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
  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不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 ”,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分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