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邓广铭:拓万古之心胸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邓广铭:拓万古之心胸 |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广铭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 这本笔记当年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搀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竟如此之高,学竟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 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 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为他们钩沉、辩诬,对他们作出公允的评价。 他的《岳飞》被称为名著,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巧合,出版正赶上那场民族战争的胜利。书是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上世纪80年代此书增订再版,印数逾17万册,对于学术著作,这是少见的印数,可知此书受欢迎的程度。 邓广铭写这些豪杰,同时也将此种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一些老朋友默认学界不良之风,邓广铭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的学术商榷文章,总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家人劝他随和一点儿,他却斥之为“乡愿”。 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 邓广铭晚年珍视每一次沟通交流的机会。他耳朵不好,戴上助听器效果也不大,凡有电话找他,他会立即让家人搬来一张小椅子,端坐在那儿,双手把着电话筒,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 邓广铭一生,有声有色,有棱有角。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对女儿说:“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 也许,葬礼上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 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后死者”,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 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选自《民国风度》九州出版社,有删改) 1.综观全文,邓广铭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广铭是著名的史学家,文章为什么要从他在新文学方面的活动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①精研《宋史》,写出了《宋史·职官制考证》等史学专著; ②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 钩沉、辩诬,评价公允; ③与学界不良之风作斗争,矫正学界风气。 2.①突出他年轻时过人的才学和认真精神; ②这是他在史学方面成就斐然的条件之一; ③是人们能从更全面的视角了解邓广铭; ④他用得到的稿费购买的线装二十四史可以看成是他史学研究的进步; ⑤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 3.示例:我认为邓广铭的精神难能可贵,始终保持当年纯正的学界风气,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坦诚地争鸣观念、耿介而磊落的做人原则,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这种学者风范令人崇敬,值得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
文学,不可让英雄缺席 |
如今,无论是电子传媒还是纸质媒体,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趋于单一,经济英雄成为作家在商战小说、反腐小说、官场小说还有其他现实题材作品里经常被塑造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地带有商品社会的印记,成为物化的财富象征。的确,文学艺术作品不能够让英雄缺席,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每一位作家的必修课。然而,如果作家仅仅拿出这一类英雄形象,实在不能说他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学高度。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战事不断,政治黑暗,但在宗白华先生看来,这个时代“却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时代。各种类型的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这些“新变”,跟那一时期作家思想解放的程度与他们的精神高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以一种新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新情趣体验人生,在思想意识、艺术表达上显现出新追求,使文坛呈现一幕幕新的文学景观。与这文学成就一同让历史铭记的,是“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还有陶渊明、陆机、刘勰、钟嵘等名字。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英雄。他们和他们的文学共同铸造了一个文化英雄的时代。这一切,皆因他们占据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家要为人类创造出一个精神家园。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塑造仅有社会现实基础是不够的,英雄人物的身上更要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不仅是引领社会潮流之先的一面明镜,而且也是超越现实奔赴社会理想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存在于经济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存在于文化意义上的。作家要有前瞻意识,要做思想的先驱。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不仅要富于时代色彩,更要成为精神标杆,引领社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刻画一个叱咤风云的经济英雄相对容易,塑造一个指向人类理想的文化英雄就难得多。这是对作家的挑战,也是一名作家之所以为作家的本质所在。 事实是,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越来越难以高于生活了。目前文学作品产量喜人,但数量的繁荣并不能遮蔽一切。虽然不敢轻易断言,这个物化的社会对作家的戕害有多大,但作家呈现出来的作品,未能普遍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却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未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精神上给人以提升,那么就只是装潢精美的一个物件,只剩下价格没有了价值。 当下的文学作品中树立的英雄形象,让读者耳熟能详的寥寥无几。况且,就算是经济英雄,也还构不成文学作品中典型塑造的主流趋势,他们是存在于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结构单一。在相当多的文学作品中,非英雄化写作还在继续。作家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不好不坏,不痛不痒,不高不低,不上不下,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所以就写他的七情六欲,写他的善恶混杂,写他的渺小与低下,让人不由得感叹,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难得一见,凡夫俗子遍布其间。 在已有的英雄谱系中,体现了明显的“族群化”倾向,是所谓的“经济英雄”,他们是当代经济社会的一面镜子。也许,这些经济英雄人格独立,精神饱满,具有济世情怀,但是把他们放到整个当代文学人物谱系里,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里,这英雄的分量还嫌轻浅,不足以成为人们精神的楷模,道德的典范。 回顾百年历史,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领潮流之先。文学精英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在读者的视野中从未走远。他们的经典作品穿越时光长河,历久弥新,鼓舞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他们本身作为文化英雄,当之无愧;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社会需要回归经典,重读名家,但是更需要产生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匹配的新的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本文摘自2012年1月10号 光明网—《光明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身上要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们应是引领社会潮流之先的一面明镜,更应是超越现实奔赴理想的一面旗帜。 B.一名作家只要有前瞻意识,做思想的先驱,勇于挑战自己,既能塑造叱咤风云的经济英雄,又能刻画文化意义上的文化英雄,就可以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英雄。 C.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不仅要有现实基础,富于时代色彩,更要成为精神标杆,指向人类理想,引领社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D.回顾百年历史,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领潮流之先,且以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英雄,鲁迅、郭沫若等就是其典型代表。 2.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经济英雄这一类英雄形象,不能代表时代的文学高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作家在商战小说、反腐小说、官场小说还有其他现实题材作品里经常塑造经济英雄,但是他们是存在于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结构单一。 B.当下的文学作品塑造出的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寥寥无几,况且,就算是经济英雄,也还构不成文学作品中典型塑造的主流趋势。 C.在已有的英雄谱系中,经济英雄人格独立,精神饱满,具有济世情怀,是当代经济社会的一面镜子。 D.把经济英雄放到整个当代文学人物谱系里,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里,分量还嫌轻浅,不足以成为人们精神的楷模,道德的典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种类型的体裁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这些“新变”,跟那一时期作家思想的深度与他们的精神高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B.古有陶渊明、陆机、刘勰、钟嵘,今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英雄,与他们占据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有密切的关系。 C.物化的社会,对作家一定是有戕害的,致使作家呈现出来的作品未能普遍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思想高度,成为装潢精美,只有价格没有价值的物件。 D.在相当多的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不好不坏,不痛不痒,不高不低,不上不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凡夫俗子遍布其间,英雄形象难得一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的,另一种是通便的,还有一种是去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细菌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内行,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因此看上去仿佛所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灌木丛,那些砍下来的树枝,以及所有的草坪和空地都用冰漆过似的。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摔倒了两次,摔得挺重,一次摔掉了猎枪,使猎枪在冰上滑出去老远。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你得在这些被冰裹着的柴垛上跳上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撵出来。当人在这些既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尚未立稳之际,它们却飞了出来 ,使你很难射中。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天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⑴我宁愿醒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写儿子生病发烧后,却意外地插入了两段父亲外出打猎的文字,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突出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小题。 |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元旦献词 |
①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②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______________的新篇章。 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④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⑤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⑥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⑦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2年 1月1日社论) 1.根据上下文,对第②段中空缺的成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彩缤纷 B.浓墨重彩 C.光彩照人 D.精彩纷呈 2.第③段列举2011年各项建设成绩的一组事实和数字,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3.社论说2012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请简述这样说的两条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信息,下面对2012年所做判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2012年对于我国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B.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C.党中央对2012年工作的总基调仍将与2011年一样:“稳中求进”。 D.2012年中国的阶段性发展战略仍将是四个“牢牢把握”。 5.“献词”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如节日献词、毕业献词等。请概括“献词”的基本特点。 (1)语言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 6.××中学《今朝》校报的新年刊首语《展望2012年》,打算引用这篇“元旦社论”的基本内容。请你为他们写一段百字篇幅的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侠”在宋代,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存在趋于消失,但歌咏侠的文学作品却延续不衰。体现大众文化道德准则的侠伦理在唐代开始渗入到精英文化中,使”侠”的道德关系和伦理准则得以确立,侠义精神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至宋代,经过儒家伦理兼容并包的改造,”忧国忧民”等一系列儒家观念更扩大了侠的伦理内涵。在被视为”艳科”的宋词中,闪烁着侠文化的异彩。尽管受到词的体裁限制,宋词并没有全面体现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 传统的侠虽然”羞伐其德”,但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自己的名誉。到了宋代,由于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及对士大夫影响至深的宋代儒学对侠文化的渗透,使宋代的侠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侠的精神从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进一步升华到了家国大义,不仅”为国为民”,还进而和建功立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重大变化,显然和继承侠文化的主体为文人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宋词中作为侠义伦理传承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亦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思想,必然植根于其灵魂深处。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见,苏轼幼年就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为官清厉正直、疾恶如仇、奋发有为之人。对文人士大夫而言,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使他们给侠伦理注入新内容实属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贯穿于整个宋代的民族矛盾以及两宋的最后灭亡,使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强烈。他们抚剑悲歌,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慷慨的篇章,表达了驱除鞑虏、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悲愤,怒斥贪鄙误国的奸佞小人,表现了冲天的侠节豪情。在这些词中,”剑”的意象频繁出现,作为侠伦理的核心意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成为文人士大夫侠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象征。 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的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建安游侠诗”积极刚健的入世情怀”,同时又有所发展。一方面升华了侠义伦理,而但另一方面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当侠阶层退隐在历史的幕后,知识分子继承并改造了侠的伦理精神,此后,侠的独立品格逐渐失落了,明清侠义小说中为官府效力的爪牙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侠的核心特征。同时,宋词对侠文化的表现与描写,也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 (1)下列关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侠是一个特殊阶层,传统意义上他们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这与宋词中的侠客形象有所不同。 B.侠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文学作品中虽然延续不衰,但其独立品格在文人士大夫的继承改造中却逐渐失落,至明清则完全没有了核心特征。 C.宋代侠文化中,侠的精神突破了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表现出与建功立业的要求相结合的为国为民的新特点。 D.侠文化在宋词中表现出的新内涵,既是对传统侠义伦理的升华,也喻示着传统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2)下列各项,哪一项不属于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特征的原因( ) A.侠义伦理传统的传承者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儒家思想的信奉者。 B.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相互交融以及宋代儒学的渗透。 C.宋词中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他们抚剑悲歌,有着冲天的侠节豪情。 D.民族矛盾和两宋的灭亡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宋词中侠的伦理升华到家国大义与其传承主体受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有关。 B.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之所以没有在宋词中全面体现出来,是受被视作。 C.侠伦理深入精英文化中,使部分侠义精神在唐代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 D.尽管宋代侠这一阶层已趋于消失,但其精神特性却为两宋的文人士大夫所继承,并表现在宋词中。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
渡头闲想 施蛰存 |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⑦段与第⑨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 第⑦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 B.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F.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 6.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