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陆地上的船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陆地上的船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C
2.①高大、威武且勇敢的船长形象;②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③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④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⑤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
3.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
4.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船触礁,船员逃走,船长发疯,这是现实中的悲剧;②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他却再也无法出海;③小说的故事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观点二: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①船长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精神,以及对船员的批评和要求:勇敢、不放弃,都深深打动着我。②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召我,并引发了我想出去见世面的想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济贫不能靠***富、劫富、减富
王元丰
  席卷全球的抗议活动让刚刚过去的2011年特色鲜明。美国《时代》杂志把“抗议者”选为2011年的年度人物。尤其是“占领华尔街”运动打出的“我们是99%”的口号,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少数富人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导致严重社会不公的现实。尽管抗议大潮已退,但贫富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还是各国政府和学界,都拿不出什么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可行办法。因此,无论是在2012年,还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难以走出贫富悬殊的困境。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的最古老、最直接的办法,是“***富济贫”式的暴力革命。然而,走过20世纪的曲折弯路,人们发现革命不是解决贫富悬殊的好办法。即便革命后采取“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缩小了贫富差距,这也并不是人们想要的。况且,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进化,贫困已不再是绝对的,美国穷人仍然可以住在有空调的房里看彩电,生存基本不存在问题。人们可以走上街头抗议,却没有人愿意革命。
  “***富济贫”式的革命没有市场,只能考虑降低一个力度的“劫富济贫”。曾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提出,各国应对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美国用该税能够将债务降至GDP的80%之下,欧洲能够解决公共债务危机,社会的贫富悬殊将大大缓解。可惜,这样的想法却没有真正响应的政府!
  大部分国家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考虑最多的是再降低一个力度的“减富济贫”,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改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但“减富济贫”在西方社会不但社会共识不够,而且实施空间有限。尽管“股神”巴菲特也要求政府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富人增税,但当奥巴马打算向富人征收“巴菲特税”,以使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承担与中产阶级相同的税率时,共和党人却称这只是“奥巴马的一场政治举动”,是“阶级斗争”。一些媒体也认为奥巴马是在玩“政治把戏”,效果有限。在英国,来自左右翼的20位著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英国媒体,称政府应该降低最高50%的税率,因为对富人征税太多,不利于他们投资和创造就业,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
  “***富济贫”和“劫富济贫”没有市场,“减富济贫”缺乏空间和共识,降低贫富差距过大还有出路吗?2008年,比尔·盖茨在达沃斯论坛做的演讲中提出,“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其实质与传统资本主义利用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对应。它利用人性中“关爱他人”的力量,通过市场力量既为穷人服务,又能获得利润,从而克服传统资本主义只服务于有钱人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的确提供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新思路,但采纳这种“创新型资本主义”的国家或企业却不多。调动人善的力量,要比发挥人“自利”的力量难得多!
  西方近年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很多研究,结论指向两个方面:全球化和技术变革。而对于这两股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巨大潮流,人们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因此,近期内贫富悬殊的困境难以得到大幅改进。(文章来源于2012年1月18日《环球时报》)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因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和各国政府和学界都拿不出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可行办法,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难以走出贫富悬殊的困境。
B.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进化,贫困已不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国度,穷人的生存基本不存在问题;人们可以走上街头抗议,却没有人愿意革命。
C.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提出,美国若对净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就可以用该税将债务降至80%之下。
D.奥巴马打算向富人征收“巴菲特税”,以使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承担与中产阶级相同的税率,但此举遭到共和党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只是“奥巴马的一场政治举动”。
E.“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其实质与传统资本主义利用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是相对应的。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最直接的办法,是“***富济贫”式的暴力革命。然而,人们发现这不是解决贫富悬殊的好办法。
B.“劫富济贫”虽然力度不及“***富济贫”,但如果各国对千万富翁一次性征收全球财富税,那么欧洲公共债务危机就能够解决,社会的贫富悬殊将大大缓解。
C.大部分国家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考虑最多的是 “减富济贫”。但是,这种方法在西方社会没有共识。在英国,就有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因为政府对富人征税太多而联名致信英国媒体,称政府应该降低最高税率,由此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
D.通过市场力量,既为穷人服务,又能获得利润,从而克服传统资本主义只服务于有钱人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的确是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3.为什么说“济贫不能靠***富、劫富、减富”,请结合全文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看待比尔·盖茨提出的“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晚风中眺望彼岸(节选)
迟子建
  21世纪就在一片庸碌声中平凡地开始了。你别指望在那个世纪之交会有数百条彩虹横空出世令你惊喜不已,也不必担心像某些预言家所讲的那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地球和人类在我看来都是很皮实的东西,虽然有陨石雨、战争、饥荒、瘟疫等等不间断地折磨他们,但他们总是能够找到战胜和消解它们的方式。
  从我出生时起,世界就早已形成了。它轮廓分明,井然有序。人们生病了去医院,该上学了去学校,缺柴米油盐了去粮店,犯罪了去蹲监狱,看破红尘的人踏入寺庙,仿佛一切都已约定俗成。早已有人发明了汽车、飞机、电话等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使我们的出行和联络变得极为方便。一切都是现成的。
  经济,它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最关注的话题,而直接带动经济腾飞的科学技术也备受重视。经济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主宰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它不知不觉地已经渗透到政治、军事、上层建筑等诸多领域。而文化艺术发展到今天,仿佛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无数的艺术大师像群星一样闪烁在茫茫夜空中,使我们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就我的狭窄视野和生存状况来看,建筑有了中世纪欧洲各国那些著名的大教堂就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而音乐有了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就够了。至于绘画,梵高一个人就把激情的表达推到了顶点。而文学,东方有了川端康成、西方有了福克纳也足以使暗淡的天空为之一亮。
  这个世界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走着,以至于我常怀疑在它的深处埋藏着巨大的阴谋。我们的一切仿佛都已经被预定了,到处都是秩序和法则,你无法使自身真正摆脱羁绊而天马行空。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你若内心拥有自由的情感,无疑是把苦难之水倾在自己的头上。这世界需要的仿佛只是木偶,只有这样你才能毫无伤害地平静走完一生。你若对这个世界问询多了,它便会给你致命的一击。尼采是问得太多了,所以他发疯了;梵高也问多了,他亲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作为代价;贝多芬也问多了,所以最后让旋律诀别了他,使他失聪而坠入一个强大的寂静的空间。还有海明威、三岛由纪夫等等,他们干脆把自己的命也问进去了。然而正是这些人,使我觉得这世界还能让人活下去
  想象诞生了数不清的神话和传说,使我们觉得在嘈杂的生存空间里有隐隐的光带在闪闪烁烁而令人倍觉温暖。然而现在,神话和传说却难以诞生了,那些自诩为神话的东西让人嗅到的却是一股浊重的膏药味。我怀疑人类的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同一模式的房屋、冷漠的生存空间、机械单调的生活内容,大约都是使想象力蜕化的客观因素。房屋越建越稠密,青色的水泥马路在地球上像一群毒蛇一样四处游走,使许多林地的绿色永远窒息于它们身下。我们喝着经过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吃着经过化肥催化而长成的饱满却无味的稻米,出门乘坐喷出恶臭尾气的公共汽车。我们整天无精打采,茫然无从。这种时刻,想象力注定是杳如黄鹤,一去不回。
  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总是心怀警惕。文明有时候是个隐形***手。战争是和平的敌人,但谁能否认在战争的硝烟中诞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而在和平生活中人们却麻木不仁?更可怕的还是道德。我们所接受的道德观基本是以伪君子的面目出现的,它无视人内心最为自由而人道的情感,而衣冠楚楚的人类却视其为美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多么畸形,可它居然被演绎成爱情的典范。而最近轰动一时的《廊桥遗梦》,其实也无非是对传统道德观的一次最积极的维护。道德阻碍了情感的融合,人解决不了这个矛盾,于是就诗情画意地让他们死后的骨灰相会在清风荡漾的罗斯曼桥下,这有多么残酷。我们不应该为这个令人肝肠欲碎的爱情故事而流泪,而应该为人类情感所身处的尴尬处境痛哭。(有删改)
1.根据节选文字,理解文章标题“晚风中眺望彼岸”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列举尼采、梵高、贝多芬等人的例子旨在表达什么?画线句“然而正是这些人,使我觉得这世界还能让人活下去”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入21世纪,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现状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把甲骨文搬上网络的美国老头
付雁南
(一)
  在家乡美国田纳西州,理查德·希尔斯是个完完全全的小人物。离婚、失业、独居,甚至过去的一个月里,因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
  可在过去的半个月,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这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人,突然成为被网友们讨论的热门人物。他所创办的汉字字源网站,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
  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回溯到几千年,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这个外国人的工作让每个中国人汗颜。”一位网友评价说。(二)
  60岁的希尔斯可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名人”,事实上,尽管为了创建那个网站,他花费了20年的时间和全部的存款,可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却几乎没有人觉得,那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38年前,当希尔斯突发奇想开始学中文时,这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只是希望了解,那些说别的语言的人会如何思考、交流。他来到了台湾,在街头拼命跟人聊天,并且在那里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
  口语练好了,希尔斯又开始张罗着学认字。可是那些毫无逻辑的汉字笔画总是让他一头雾水。于是,这个已经步入中年的男人再一次“突发奇想”,研究起了古汉字。
  可在英文书籍里,关于汉字古文字的书籍只有一本。并且,关于词源的解释,不同的书籍也不相同。希尔斯又琢磨着把不同的解释都输入电脑,这样自己就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自己的词源。为此,他先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到了2003年,又把它们搬上了互联网。
  几十年过去了,这位美国人已经能够顺利地用中文阅读、写作,可关于说中文的人“如何思考、交流”,他仍然没有完全理解。
  希尔斯曾经向中国的朋友展示自己的网站,可很少有人真的感兴趣。有些人会“出于礼貌”地赞扬几句,还有人直截了当地评价他“浪费时间”。15年前,当他来到中国拜访一些古文专家时,这些专家甚至觉得,眼前的这位美国人在“异想天开”。
  “那些古旧、愚蠢的甲骨文,我们早就不用了。”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这个网站根本挣不来钱的。”
  希尔斯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金钱似乎才是人们的兴趣所在。这让这个美国老人在十几年后还连连叹气:“中国人总是忙着挣钱,可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现实里的希尔斯,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年轻的时候,他在硅谷的一家IT公司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也就是那个时候,他雇用了一位中国妇女,教她用电脑,并且从几百本书里把汉字不同的字形扫描到电脑里。
  但现在,这个曾经满身黝黑肌肉的帅小伙儿,已经身材发福、头发花白,失业三年。
  “也许是因为那些公司不想雇用一个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何况,我也并没有那么认真地去找工作。”希尔斯笑了笑说,“我喜欢学习,我觉得这比工作有趣多了。”
  为了寻找那些古代的汉字字形,他跑遍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几乎所有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几百本书。看得多了,他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解释。比如汉字“金”,说文解字形容它字形的来源是“金在土中”,可希尔斯觉得,它的象形文字应该来源于“钟”的形状,因为这样才能让人立刻明白“金属”的概念。
  身边的人们几乎没人能理解他的坚持,其中也包括他最终选择离婚的妻子。只有网上一些学习中文的人会写信给他,夸赞他做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这些人并不知道,希尔斯已经连租用服务器所需要的每年47美元都快付不出来了。
  但现在,来自中国的关注总算给他带来了一点好消息。当来自中国网友的鼓励和赞扬突然间蜂拥而至的时候,希尔斯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给自己92岁的母亲过生日。这个两年前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是唯一没有抱怨过希尔斯工作的家人。(三)
  1月24日,坐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自己租来的小房间里,这位美国老人觉得内心又一次充满了希望。“感谢上帝。这么多年过后,那些中国的朋友终于让我的母亲相信,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他笑着说。(选自2011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1.文章第一部分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查德·希尔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这则通讯报道的新闻价值。 这让这个美国老人在十几年后还连连叹气:“中国人总是忙着挣钱,可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节选)
宗白华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先谈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入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于是谈“充实”。
  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使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悲剧”是这壮阔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所以西洋文艺顶推重悲剧。
  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西洋文艺爱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作品。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托尔斯泰等,莫不启示一个悲壮而丰实的宇宙。
  歌德的生活经历着人生各种境界,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最为沉着深厚而有力,也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
  黄子久(元代大画家)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能“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六朝时宗炳曾论作画云:“万趣融其神思”,不是画家这丰富心灵的写照吗?
  叶燮在《原诗》里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总上所述,可见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都曾尽力,达到极高的成就。所以中国诗人尤爱把森然万象映射在太空的背景上,境界丰实空灵,像一座灿烂的星天!(选自《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B.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这些美景都是艺术空灵化的表现。
C.尼采认为,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因为梦,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
D.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直到近代的雨果、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托尔斯泰等,他们的传世作品都是悲剧的。
E.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境达到了“实”。
2.下列有关“艺术的空灵与充实”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这里,达到艺术空灵依靠的是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达到艺术空灵的关键是精神的淡泊。
C.陶渊明的《饮酒》诗说明,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D.司空图《诗品》中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与六朝宗炳论画诗句“万趣融其神思”,二者都是对艺术空灵所作的精辟而形象的解释。
3.请简述艺术空灵化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星  夜
龙应台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梵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只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胶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梵高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致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梵高”。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梵高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叉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我赶忙上网去看梵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梵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37岁的梵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1.文章为什么以“星夜”为题,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四段末尾说:“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到了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说“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这样写,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作者说,“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