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个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 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
答案
1.A 2.C 3.B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 1.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 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 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问题。 等啊等啊……许久许久……儿子还没有回来。 我的心像被钓住后急待挣脱的鱼,左蹿右跳,激起巨大的涟漪。为什么我不再多叮咛他两句!世上的人什么样的都 有,你能原谅别人,别人却并不能原谅你。假如真的出现了某种不快,儿子他多少会有个精神准备。不然,当责备像暴风雨一样袭来的时候,他会惊愕地瞪大那双纯洁的眼睛,由着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将它贮满…… 不……还是不要预先讲的好!也许一切都很正常,也许什么意外都不曾发生。好客的同学挽留儿子多坐一会儿,女孩的妈妈还给儿子剥开一个橘子,儿子很有礼貌地推让着……我的儿子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人家一 定会谅解他的,就像我们曾经谅解了小胖一样…… 对!一定是这么回事,只能是这么回事!我庆幸自己没有用预想中的乌云,遮蔽孩子内心那片晴朗的天空。 尽管我不断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还是越发忐忑不安。 终于,儿子回来了。他走路的步伐是那样轻,直到眼前我才从沉思中蓦然惊醒。 我看了他一眼。只这一眼,就足够了。过去的这段时间,使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他哭过了,流了许多泪,为了怕我发现,又站在冷地里等着风将泪水吹干。孩子的掩盖暴露了更多的东西。 我没有勇气问儿子详细的过程。重复那经过,无论对儿子还是对我,都是一种残忍。 “妈妈,人家要我们……赔……”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儿子脸上滚落下来,我用手去接,因为刚从外面回来,那泪水很凉。 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也许我应该事先告诉儿子……但如果说了那恐怖的前景,而一切又没有发生,我岂不是玷污了一颗纯真的心!只要还有一丝可能,我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了——成为碎片的大力金刚,还有儿子那颗有折痕的心。 “既然损坏了东西,人家要求赔偿,当然是应该的。”我拭干儿子的泪水。 “那我去找小胖,叫他先赔我的威震天,人家说了一个‘对不起’就值这么多钱啊?以后上商店买东西,甭带钱包,先说‘对不起’就行了!”儿子从地上弹射而起。 “你不能去!”我拉住他。儿 子在我手下不驯地挣扎着,十岁的男孩已经有了小牛犊一样的蛮劲。 “为什么?妈妈!”儿子半仰着脸,像问天一样问我。 我不能回答。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 我却必须回 答。一只母猫还要教会小猫如何捕鼠。我就是再为难,也得给儿子一个大致囫囵的道理。 “‘对不起’是一种礼貌,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儿子顺从地点点头。这话大概同学校的师长们所讲差不多,他还勉强听得进去 “小胖弄坏了威震天,你原谅了他,他很轻松,这是一件好事。”我做出循循善诱的样子,准备把儿子领进我的埋伏圈。 “可是人家不原谅我……妈妈!”儿子抗争着。他受到的羞辱比我苍白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是的,儿子。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好几种处理的方法。喏,就像这些变形金刚,可以变机器人,也可以变飞机和汽车……懂了吗?” “懂……了。”儿子迟疑地点了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服,又不愿惹我伤心。 我把一直拉着儿子的手松开了。我很累,这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谁。 儿子不再挣扎,孤零零地站在一边。 1.当儿子走后,母亲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知道儿子很有可能“碰壁”,为什么不去给儿子提个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材料中,通过儿子的行为能看到儿子身上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儿子讲完道理后,“我”为什么会觉得很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 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的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 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 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间那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向外展开,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的花蕾。 ⑤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力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 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其“科学”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友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个太阳花而言的,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的“闪”生动描写了太阳花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D.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运用拟人、排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温暖的家 姜泽畅 |
初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温暖。温暖是个安稳漂亮的男孩,很惹同学的目光,可他轻易不与人交往。他刚来第二天,我推门用力过大,竟把他上衣的扣子扯掉了。五个扣子四处飞扬,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儿便转身走了。望着他转身走去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那天,天高云淡,空气宜人,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为了寻求独特的乐趣,我们几个女同学专捡险道攀登。爬到山顶时,两条腿像灌了醋似的,酸得抬不起来,嗓眼里像着火似的渴得难受。我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水?” 同学说:“我还渴得厉害呢。” 这时,我有些后悔了。昨天放学后,妈妈听说学校要组织爬山,就开始为我准备各种吃的喝的,还有太阳帽,雨伞什么的。妈妈边张罗边唠叨,说要千万注意安全;又说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别自己单独行动;还说不爬山看别人爬山也有趣以及太阳晒戴太阳帽、下雨撑雨伞等等。妈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我说,上次去公园带那么多吃的喝的,结果一样也没用上,这次我什么也不带,只带钱。渴了饿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早晨出门时,妈妈为我准备的东 西,我一样也没带。妈妈在门口喊了半天,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可是,现在打算买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破地方钱什么用也没有。 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我想。 同学们东倒西歪坐在地上,平时说笑打闹的劲儿也不知哪去了。 这时,温暖来了。他朝同学们扫了一眼,就在我身边坐下来。 来呀,我这壶凉白开水还满着呢。说着,温暖从肩上摘下一个军用水壶。 他刚到班里,与同学们没十分混熟,开始大家还都不好意思。 “是凉白开水吗?”我好奇地问。 他望了望同学们,点点头说,是妈妈准备的。凉白开水最解渴了,妈妈说山上不一定有水,要备而无患,你看她说得真对。恩,给你!我接过军用水壶,喝了一口。顿时一股清爽沁入胸间,浑身舒服极了。我说:“***妈想得真周到!” 温暖笑笑说:“她总是这样。” 我不禁地问:“她不唠叨你吧?” “当然,天下的妈妈哪有不唠叨的,可我喜欢。唠叨是一种耐心。对我的学习、生活唠叨是无微不至。” 我说:“你真幸福啊!” “我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小学教师,他们相亲相爱,都很疼我。可以说,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 同学们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时谁也没说什么,而脸上却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个星期天,我小学时的同学阿丹来了。我们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她现在在另一所中学上学。她问我认识不认识一个叫温暖的男生。还说温暖原来在她的班里,她们是同桌。 我说:“他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班了。” 阿丹问:“他现在怎样,学习还总得第一吗?” 我说:“现在也是。” 阿丹说:“他聪明也很要强,可惜太不幸了,爸爸和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婚,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什么,他和奶奶在一起?” 阿丹说:“他爸爸是个大款,有钱,又找了个女人;他妈妈离婚后去了南方,也成了一个家。他们都不管温暖,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 阿丹说:“还有假!我去过他家几次,他奶奶很热情,都70多岁了。我们班同学都知道他的情况。” 我一时有些发懵:那天爬山时,温暖明明说他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还有一个也爱唠叨的妈妈呢。我想问问阿丹,但是我没问。我想起以前车破温暖衣扣的情景。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事儿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不告诉任何人。 不知为什么,从那个星期天起,我竟喜欢起妈妈的唠叨了。 1.本文标题“温暖的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说作用不超过35个字。) 2.文中画线处“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一句的寓意和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3.文中先写“我”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可最后又写“我”喜欢起妈妈的唠叨,这是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大体上是用“顺时针”的写法,即按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其好处是使读者感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情节、细节、人物行为和语言,简明而又活生生地刻画了温暖这个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聪明、要强的独特素质和性格,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C.本文采用 直接的描写方式,正面地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不良后果的社会问题。 D.这篇文章比较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不幸的家庭遭际、生活的磨难反而激励和促进了孩子的自强奋进与早熟,令人在感慨之余有耳目一新之感。 E.文章的高潮部分写“我”从阿丹那里得知温暖的家里的真实情况,与前文写同学们都羡慕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